棚户区的后半夜,是一种被无限拉长的、浸透着焦虑的死寂。远处县城的零星灯火早已熄灭,连野狗的吠叫都销声匿迹,只有寒风刮过破败屋檐和废弃铁皮时发出的、如同呜咽般的尖啸声,更添了几分凄冷与不安。土坯房内,油灯早已熄灭,黑暗浓稠得如同实质,压迫着每个人的呼吸。林国栋背靠着冰冷刺骨的土墙,眼睛在黑暗中圆睁,几乎能听到自己血液流过太阳穴时发出的、沉闷而急促的搏动声。炕的另一端,周芳因脚伤和高度的精神紧张,陷入了断断续续的浅眠,但即使在梦中,她的身体也会不时惊悸般抽搐一下,发出模糊而痛苦的呻吟。角落里的陈默,则蜷缩得像一只受惊的刺猬,破碎的眼镜搁在一边,呼吸急促而不规则,显然也被噩梦纠缠。
时间,在这极致的寂静和等待中,仿佛凝固了,每一秒都如同在粗糙的砂纸上摩擦,煎熬着他们早已绷紧到极限的神经。林国栋的脑海中,反复预演着即将到来的会面——合作社后山,那个承载了太多痛苦记忆的“老地方”。赵大勇会来吗?是独自一人,还是布下了天罗地网?那封匿名的信,是通往希望的桥梁,还是直通地狱的请柬?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贴身藏着的、用油纸紧紧包裹的文件原件,那冰冷的触感让他稍微清醒了一些,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沉重的责任感。如果失败,不仅他们三人性命难保,老栓叔、小山、所有合作社社员的希望,都将彻底湮灭。
当天边终于透出一丝如同鱼肚般惨淡的灰白色时,老赵头已经悄无声息地起身,在外间窸窸窣窣地准备着什么。没有言语,但一种无形的、出发的信号已经传递开来。
周芳挣扎着坐起身,脸色苍白得吓人,眼窝深陷,但眼神却异常清醒,甚至带着一种近乎燃烧的决绝。陈默也默默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里充满了恐惧,却也有一丝被逼到绝境后不得不面对的麻木。简单的洗漱(依旧是用刺骨的冷水)和沉默的早餐(稀粥几乎照不见人影)后,最关键的时刻到了。
周芳的脚踝肿得发亮,根本无法行走。“我留在这里。”她看着林国栋,声音虚弱却异常坚定,“你们去……小心。”她知道,自己此刻是累赘,强行跟去只会增加暴露和失败的风险。这种理智的自我牺牲,让林国栋心中一阵刺痛。
“放心。”林国栋重重地点了点头,千言万语都压缩在这两个字里。他看向陈默,“我们走。”
陈默的身体明显颤抖了一下,但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老赵头推来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里都响的破旧自行车,这是他能提供的唯一交通工具,也是他们快速抵达和撤离的关键。林国栋和陈默再次检查了随身物品——匕首、简陋的抄写件、以及那份重于生命的原件。没有告别,两人坐上自行车(林国栋蹬车,陈默坐在后座),如同两道融入晨雾的影子,悄无声息地滑出了棚户区,向着城外的合作社后山方向驶去。
清晨的郊外,寒风凛冽,枯黄的野草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霜。通往合作社后山的小路荒芜人烟,路面的车辙印都模糊不清。自行车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颠簸前行,每一次颠簸都让林国栋和陈默的心悬起又落下。两人都沉默着,警惕的目光不断扫视着道路两旁枯寂的田野和远处朦胧的山峦,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让他们如惊弓之鸟。
越是靠近合作社后山,空气中的气氛就越是凝重。那片山峦,曾经是他们劳作、生活、寄托了无数希望的地方,如今却像一头沉默的、潜伏着危险的巨兽,令人望而生畏。山脚下,原本熟悉的田埂和茶垅,此刻在晨雾中显得陌生而诡异。
他们不敢将自行车骑到山脚下,在距离目的地还有一里多地的一片小树林边缘,将车子藏匿在茂密的灌木丛中。接下来的路,需要步行,更需要极度的谨慎。
踏上山路,脚下的碎石和枯枝发出窸窣的声响,在寂静的清晨显得格外刺耳。林国栋打头,陈默紧随其后,两人利用岩石和树木的阴影作为掩护,猫着腰,小心翼翼地向半山腰那个约定的、可以俯瞰合作社全貌的僻静山坳摸去。那里有几块巨大的、相互依靠的岩石,形成天然的隐蔽所,是小时候他们玩耍时常用的“据点”,也是老栓叔以前偶尔会独自发呆的地方。
每向前一步,心脏都跳得更加狂野。林国栋的手始终按在腰间的匕首上,感官提升到了极致。陈默则不时紧张地回头张望,生怕被人跟踪。
终于,他们抵达了那片熟悉的岩石区。晨光透过光秃秃的枝桠,在布满苔藓和地衣的岩石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山坳里寂静无声,只有风吹过松林的呜咽。时间还没到午时。
选择了一个既能观察来路、又便于迅速撤退的岩石缝隙,两人隐藏起来。等待,开始了。这是一种比夜晚棚户区的等待更加煎熬的等待。暴露在野外,每一秒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林国栋紧紧盯着山下那条蜿蜒的小路,以及更远处合作社模糊的轮廓,眼睛都不敢眨一下。陈默则负责警戒侧翼和后方,破碎的眼镜片后,目光充满了不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