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茶香暖八岁 > 第66章 镜与灯

重生茶香暖八岁 第66章 镜与灯

作者:凝宝Ella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5 05:53:20

省报记者陈雪即将到来的前一天,林家岭笼罩在一种前所未有的、混合着焦灼、忐忑和一丝近乎虚幻的希望的怪异气氛中。空气仿佛凝固了,连平日里在枝头喧闹的麻雀都噤了声,只有山风拂过茶树的细微沙沙声,更衬出死寂般的压抑。林国栋几乎一夜未眠,天刚蒙蒙亮,他便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旧外套,独自一人踏上被浓重晨雾包裹的茶山。冰凉的露水很快浸透了他的布鞋和裤脚,寒意顺着皮肤丝丝缕缕地往上爬,却丝毫无法冷却他胸腔里翻腾不息、如同岩浆般滚烫的焦虑与重压。他站在山腰一块突出的岩石上,俯瞰着脚下这片浸透了他和祖辈血汗、在晨曦中泛着朦胧绿意的土地。茶园静谧而安详,仿佛亘古如此,与他内心正经历的惊涛骇浪、与这个小小村落即将面临的、可能决定命运的审视,形成了残酷而鲜明的对比。省报的记者,像一面巨大无比、纤毫毕现的镜子,即将悬在林家岭的上空。这面镜子,既能清晰地映照出他们坚守的传统价值、独特的工艺光芒,也可能毫不留情地、残忍地暴露所有深藏的疮疤、新生的裂痕和不堪的内里。是福是祸,是涅盘重生的契机还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全系于他未来几天如何应对这面镜子的审视。他反复咀嚼着王编辑在紧急电话里的叮嘱,每一个字都重若千钧:“国栋,记者陈雪我打过交道,是个有风骨、有深度、追求真相的记者,不喜欢表面文章。但你要明白,真相往往复杂而残酷。对她,坦诚是基础,但绝非毫无保留。关键在于分寸!要让她看到你们的‘难’,理解你们的处境,但更要让她捕捉到你们的‘光’,你们不屈的精神和独特的价值。切记,策略性的坦诚,远胜于毫无防备的裸露。”

上午九点刚过,一辆沾满泥点、显得风尘仆仆的黑色越野车,碾过村口坑洼的土路,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一男一女。女的约莫三十五六岁年纪,身材高挑,穿着合身的深色冲锋衣,戴着一副略显严肃的黑框眼镜,短发利落,眼神锐利而专注,像鹰隼扫描着周遭的一切,她便是省报的资深记者陈雪。男的年轻些,背着沉重的相机包和各种镜头,是摄影记者小刘。没有过多的客套寒暄,陈雪的目光如同高功率的探照灯,迅速而冷静地扫过林家岭的整体景象——略显破败和杂乱的屋舍、村民们脸上交织着好奇、紧张甚至一丝畏惧的神情、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茶香与更浓的、几乎可以触摸到的压抑感。她的表情平静,看不出喜怒,但这种平静反而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压力。

采访没有安排在某个正式的、预先布置好的场所,陈雪婉拒了林国栋请她去相对体面的堂屋落座的提议,她的声音清晰而直接,不带什么感**彩:“林组长,不用客气。我们这次来,就是想看到最真实的情况。咱们就随便走走,您就像平常一样,带我们看看你们的茶园,看看你们怎么做茶,我们边走边看边聊,这样更自然。” 这种看似随意的形式,反而让林国栋的心弦绷得更紧,这意味着记者的观察将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任何细微的、未经掩饰的真实都可能被捕捉到。

他们首先走向那片层叠的茶园。初春的茶树已经抽出嫩绿的新芽,生机勃勃。但陈雪的问题,却远非停留在茶叶长势的层面,她的话语直接切入核心,带着一种冷静的穿透力。

“林组长,我查阅过一些资料,也了解过基本情况。省农业厅将你们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的合作社列为‘省级观察点’,并下拨专项扶持资金,这在我省同类小微主体中是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独一份的。在您看来,上级部门如此重视,最看重的是你们哪一点?是茶叶品质,还是……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她的问题开门见山,直指要害。

林国栋深吸一口带着草木清香的微凉空气,努力让有些干涩的喉咙发出平稳的声音:“陈记者,我们林家岭茶,靠的是这片山场独特的水土,还有祖辈传下来的、一点不敢马虎的古法手艺。现在市场上机器茶遍地都是,我们这种费时费力的‘笨’办法做出的茶,反而因为有点独特的‘山场气’和‘老味道’,得到了一些真正懂茶的人的认可。我想,省里大概是看重了我们这点和别人不一样的‘特色’和‘坚持’吧。”

“仅仅是味道和手艺的‘特色’吗?”陈雪追问,目光如炬,仿佛要穿透表象,“我了解到,你们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波折,包括来自县里某些方面的……压力,甚至内部也出现过一些……分歧和挑战。这些困难,和你们最终能获得省里如此力度的支持,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或者说,省里的支持,在某种意义上,是否也是对你们应对这些困难的一种肯定?”这个问题更加犀利,几乎触及了最敏感的政治神经和内部伤疤。

林国栋的心猛地一缩,后背瞬间沁出一层细密的冷汗。他沉默了几秒钟,大脑飞速运转,选择了一种极其谨慎的、带有策略性的坦诚:“陈记者,您说得对,困难……确实有。想做点不一样的事,想走一条自己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考验。省里的支持,对我们来说,是雪中送炭,是对我们坚持方向的肯定,也更像是一种期望,期望我们这种小规模的、有特色的模式,能真正探索出一条路子来,给类似情况的小农户看看,特色农业,坚持本心,也是有希望、有奔头的。” 他巧妙地将“压力”和“分歧”这些敏感词,转化为“发展中的困难”和“探索路上的考验”,既没有否认事实,又避免了具体的指责,并将意义提升到了政策探索和示范引领的层面,试图将记者的思路引向更宏观、更积极的维度。

陈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滑动,记录下关键信息。她没有继续在这个问题上深挖,但林国栋能清晰地感觉到,她那双锐利的眼睛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个略显官方的回答,她的探究才刚刚开始。

接着,他们来到了炒茶作坊。爷爷林大山正佝偻着腰,全神贯注地在一口烧得发红的铁锅前炒茶,古铜色的脸庞被灶火映得发亮,布满老茧和烫痕的双手在滚烫的锅中翻炒、抖散、揉捻,动作如行云流水,带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专注。空气中弥漫着新茶出锅时特有的、浓郁而醉人的香气。陈雪看得非常投入,她甚至凑近了些,仔细观察爷爷手上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锅中叶子的颜色变化,以及爷爷额头上渗出的细密汗珠。她问爷爷:“老师傅,您炒了一辈子的茶,觉得这门手艺,最难的是什么?是火候的把握吗?”

爷爷抬起浑浊却异常清亮的眼睛,看了这个陌生的城里女人一眼,瓮声瓮气地、带着浓重乡音回答:“火候?火候在心里,不在眼里。看茶做茶,心要静,手要稳。现在啊,人心都浮了,都想快,都想多,这茶……魂就没了。” 这句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刻哲理的话,似乎深深触动了陈雪,她示意摄影记者小刘从多个角度、用特写镜头仔细记录下爷爷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那专注的神情,那饱经风霜的手,那跳跃的火光。

然而,当采访的话题转向合作社的内部管理、财务运作和未来发展规划时,气氛再次变得微妙而紧张起来。陈雪提到了那笔敏感的专项资金,她的问题依然直接而切中要害:“林组长,这笔由省厅直接下拨的专项扶持资金,数额不小,社会关注度也会很高。你们有没有制定详细、透明的资金使用规划?如何确保这笔钱真正用在刀刃上,切实起到扶持作用,并且有效避免……嗯,避免可能出现的任何管理上的风险或者质疑?” 这个问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接划向了合作社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刚刚平息不久的“账目风波”以及王福根背叛带来的信任创伤。

林国栋感到自己的心脏在胸腔里狂跳,仿佛要挣脱束缚。他强迫自己保持镇定,拿出了事先与李老栓、周芳等核心成员反复商讨、熬了几个夜才勉强捋出眉目的初步规划草案,尽管这草案还远未成熟和完善。“陈记者,我们初步有一些想法。这笔钱,我们计划分几块来用:一部分用于改善茶园的基础条件,比如修建更完善的引水灌溉系统,应对干旱;一部分用于改造升级炒茶作坊的环境,确保卫生达标,改善仓储条件;最重要的一块,我们想尝试建立一个小的品质检测和工艺传承培训点,请老师傅们把手艺更系统地传给年轻人,也把我们茶叶的品质标准定得更清楚。我们承诺,每一笔开支,无论大小,都会建立清晰的明细账目,定期向全体组员张榜公布,接受所有人的监督,确保阳光操作。” 他刻意反复强调了“公开”、“透明”、“监督”这些关键词,试图向记者传递合作社规范管理、杜绝弊病的决心和具体措施,以期打消外界可能存在的疑虑。

整个上午的走访和交谈,陈雪始终表现得专业、冷静而克制,她更像一个耐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观察者,很少表露个人情绪。但林国栋凭借多年与人打交道的直觉,能清晰地感受到她那平静表面下隐藏的、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不轻易满足的好奇心。她似乎并不完全相信官方提供的、可能经过修饰的材料,她的每一个问题都像探针,试图刺破表层,触及事物内在的真实肌理和复杂矛盾。

中午,周芳和几个妇女在合作社简陋的食堂准备了简单的农家饭菜:一盆清炒笋尖,一碟咸菜,一锅糙米粥,还有自家腌的咸鸭蛋。饭桌上,陈雪有意无意地将话题引向了更生活化、更感性的层面。她看似随意地问周芳:“大嫂,加入合作社后,感觉家里生活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变化吗?比如收入,或者平时操心的事?” 她又问坐在旁边有些拘谨的年轻组员春生:“小伙子,你这么年轻,留在村里跟着合作社干,对未来有什么打算?有没有担心过什么?”

这些看似家常的闲聊,却让林国栋的神经再次高度紧绷。他生怕哪一句无心的、未经斟酌的大实话,会像决堤的洪水,冲垮他辛苦构筑的防线,暴露出合作社内部真实的困境、分歧和普遍存在的焦虑。

果然,当问到春生时,这个憨厚耿直的年轻人因为紧张,加之对省里大记者的敬畏,脱口而出:“以前……以前觉得跟着国栋叔干,有盼头,合作社就是咱们的家。可现在……现在虽说省里支持了,是好事,可……可心里有时候还是七上八下的,不踏实。” 他说完立刻意识到自己可能说错了话,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慌忙低下头,不敢再看林国栋一眼。林国栋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上来。

陈雪显然没有放过这个细微的、却极具揭示性的破绽。她放下筷子,用温和但不容回避的语气追问:“不踏实?能具体说说这种不踏实的感觉来自哪里吗?是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疑虑,还是对内部的管理或者分配有什么担心?或者……是别的什么原因?”

春生更加手足无措,支支吾吾,额头冒汗,再也说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林国栋见状,连忙接过话头,努力让脸上的表情和语气显得轻松自然,试图将这次意外的“事故”轻描淡写地化解掉:“陈记者,年轻人嘛,想法活络,对未来有担心、有压力也正常。主要是现在茶叶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咱们规模小,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弱,大家心里难免会有些打鼓。但我们正在积极想办法,比如这次省里的支持,就像一场及时雨,就是给我们打气鼓劲的,就是要增强大家的信心和抗风险能力。” 他巧妙地将“不踏实”这个敏感词,解释为外部市场竞争带来的普遍压力,试图将问题的性质从内部矛盾转移到外部环境挑战上。

陈雪抬起眼,深深地看了林国栋一眼,那眼神平静无波,却仿佛具有穿透一切伪装的力量。她没有再继续追问春生,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在笔记本上又记了几笔。但林国栋心里清楚,一颗怀疑的种子,已经随着这句无心之言,悄然落入了记者敏锐的心田,只待合适的时机生根发芽。

下午,陈雪提出了一个让林国栋心跳几乎再次漏拍的要求:她想随机走访几户普通的、不同情况的组员家庭,进行更深入的一对一访谈,希望能听到“更个体化、更真实的声音”。这个要求,彻底打乱了林国栋试图掌控采访节奏的设想。他无法阻止,也无法预知在这些关起门来的私下交谈中,组员们会说出什么。他只能强作镇定地表示同意,然后暗中示意李老栓和周芳,尽量以“陪同介绍情况”的名义,跟随记者去走访那些他们认为“可能不会乱说话”的、相对稳妥的家庭,希望能起到一些“稳定军心”和及时“补台”的作用。

然而,访谈的具体过程,林国栋被完全隔绝在外。他焦灼地在自己家的堂屋里踱步,每一次院门外传来脚步声或人语声,都让他心惊肉跳,如同等待审判的囚徒。他反复复盘自己今天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担心是否有漏洞,是否留下了可能被曲解的把柄。时间仿佛被粘稠的胶水拖住了脚步,每一分钟都是漫长的煎熬。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命运的缰绳,似乎已经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傍晚时分,夕阳将天边染成一片凄艳的橘红,陈雪和摄影记者小刘才结束走访,回到林国栋家。陈雪的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特别的情绪,还是那种职业性的平静和专注。她坐下后,提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林国栋最害怕、最不愿面对的要求:“林组长,经过一天的走访,我对合作社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了确保报道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我听说你们前段时间在内部管理上遇到一些挑战,还有一位叫王福根的组员,似乎对一些事情有他个人的看法?我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深度报道,可能需要听听多方面的声音,包括不同的视角。您看,是否方便安排我和王福根也简单聊几句?听听他的说法。”

这个要求,如同一声毫无预兆的惊雷,在林国栋紧绷的神经上炸响。他最担忧、最极力避免的一幕,终究还是无可逃避地到来了。记者的触角,果然敏锐而执着地伸向了合作社那道最深、最痛、尚未结痂的伤口。王福根现在处于何种精神状态?他会说什么?是继续沉浸在悔恨中沉默不语,还是破罐子破摔,在记者面前说出更多更具破坏性、更不堪的言论?如果王福根再次“控诉”,那么他今天所有的谨慎应对、所有的努力解释,都可能瞬间崩塌,这篇报道很可能被引向一个完全无法预料、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方向。

林国栋的脑子像被高速旋转的齿轮填满,飞速思考着对策,手心冰凉,全是冷汗。断然拒绝?那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显得心虚气短,等于向记者承认有不可告人的隐秘。爽快同意?那简直是开门揖盗,将一颗定时炸弹的引爆权拱手让人,风险巨大到无法承受。

在极度的压力下,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用尽全身力气维持着面部表情的平稳,语气尽可能显得自然甚至带着一丝关切:“陈记者,您说的王福根……他前段时间确实因为家里遇到了一些特殊的困难,经济上、精神上压力都很大,情绪非常不稳定,对合作社产生了一些比较偏激的误解。最近他身体也不太好,一直在家里静养,很少出门。如果您觉得确有必要……我可以先去他家看看,问问看他现在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是否适合、是否愿意接受采访。毕竟,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和尊重组员个人的实际情况和意愿,您说对吧?” 他这番话,可谓煞费苦心,既没有直接拒绝采访要求,也为可能的“不方便”留下了充分的转圜余地;同时,通过强调王福根“情绪不稳定”、“有误解”、“身体不好”,委婉地向记者暗示了其当前状态不佳,其言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可能需要慎重评估,预先埋下了一个免责的伏笔。

陈雪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击着笔记本的硬壳,那双锐利的眼睛透过镜片,审视着林国栋脸上每一丝细微的变化,仿佛在掂量他话语中的真实成分。几秒钟后,她点了点头,语气平和但不容置疑:“我理解。请您先去沟通一下,充分尊重他个人的意愿。我的出发点,是希望报道能尽可能呈现多角度的信息,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

林国栋心情沉重地走出堂屋,脚步像灌了铅一样。他来到王福根家那扇依旧紧闭、仿佛与世隔绝的木门前,犹豫了很长时间,才抬手轻轻敲了敲。门内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像是有人惊慌地移动,但并没有开门。林国栋压低声音,对着门缝,用复杂难言的语气说道:“福根,是我,国栋。省报的陈记者来了,她想……想找你了解点情况,听听你的想法。你……你自己看,要不要见。你要是觉得不方便,或者身体实在不舒服,没精神见人,我就去帮你回绝了。”

门内陷入一片死寂,良久,没有任何回应,只有压抑的、细微的呼吸声。又过了仿佛一个世纪那么长的时间,才从门缝里传来王福根带着浓重鼻音、虚弱、沙哑且充满绝望颓丧气息的声音,那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国……国栋哥……我……我没脸见人……我啥也不想说……我……我对不住大伙儿……你……你让记者走吧……求你了……” 声音里充满了逃避、彻底的崩溃和一种近乎自闭的绝望。

林国栋站在门外,心中百感交集,既有暂时躲过一劫的、巨大的侥幸感,松了一口气;但更多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深沉的悲哀和无力感。他回到堂屋,面对陈雪探询的目光,尽量让自己的表情显得无奈而真诚:“陈记者,实在不好意思。福根他……情绪还是很低落,身体状况也确实很差,他说……他不想见任何人,也不想再提任何事。您看这……”

陈雪静静地看了他几秒钟,那目光似乎能穿透一切伪装,看到事情的本质。她没有坚持,也没有流露出失望或不满的情绪,只是合上了那个写满密密麻麻字迹的笔记本,淡淡地说:“好吧,我尊重他的选择。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吧,非常感谢林组长和各位乡亲的配合与坦诚。我们还需要回去仔细整理消化今天的素材,可能明天上午还会有些补充性的、需要核实的小问题。”

送走了陈雪和摄影记者小刘,林家岭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没有硝烟却耗尽心神的高强度战役,暂时回归了表面的平静。但那辆越野车卷起的尘土尚未落定,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压力感却如同乌云般,更加浓重地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所有人都明白,记者手中的笔,远比任何明刀明枪都更具威力,它如何描绘林家岭,将直接决定这个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小合作社未来的生死存亡。

林国栋极度疲惫地坐在自家堂屋那冰凉的门槛上,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细长而孤寂。回顾这漫长而煎熬的一天,他感觉自己就像在万丈深渊之上走钢丝,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精神高度紧张,生怕一丝一毫的失误就会导致万劫不复。他尽力展示了合作社坚韧、有价值、有希望的一面,如同在镜前努力调整光线的角度;但他也深知,有些阴影和裂痕,是无法完全掩盖的,它们就在那里,存在于记者敏锐的观察和那些未经安排的、偶然流露的真实瞬间里。陈雪那双仿佛能洞悉一切、冷静如冰的眼睛,始终在他脑海中浮现,让他感到一种深深的不安。

他不知道,陈雪在那本厚厚的笔记本上,究竟忠实记录下了什么——是她看到的在困境中挣扎求生的顽强与独特价值的光亮,还是她洞察到的深层次的信任裂痕、管理隐忧和普通人的迷茫与焦虑?王福根的回避,是成功避免了一场更大的舆论危机,还是反而像磁石一样,吸引了记者更深的探究欲和怀疑?这篇即将出炉的、关乎生死的深度报道,对于林家岭而言,究竟会是一盏照亮艰难前路、引来各方支持的希望之灯,还是一面冰冷无情、映出所有不堪与脆弱、从而引来更多风暴的残酷之镜? 夜色如同墨汁般迅速浸染了天空,林国栋望着远处模糊起伏的山峦剪影,心中没有丝毫轻松,只有等待命运的、噬咬人心的巨大不确定性。真正的审判,尚未降临,而舆论的滔天巨浪,已在远方向着这片脆弱的港湾,汹涌而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