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茶香暖八岁 > 第43章 博览会上的较量

重生茶香暖八岁 第43章 博览会上的较量

作者:凝宝Ella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5 05:53:20

省城“名特优农产品博览会”的参展资格,如同一道鎏金诏书,将林家岭这个偏安一隅、籍籍无名的山村,骤然推向了流光溢彩的省级舞台中央。消息传回,整个山村仿佛被投入一块巨石的深潭,激起的波澜久久不能平息。那是一种混杂着难以置信的荣耀、灼热的期盼以及深藏于底的、对未知风云的隐隐不安的复杂情绪。林国栋双手捧着那份印着省里鲜红大印、纸张挺括的正式邀请函,指尖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那薄薄几页纸,此刻重若千钧,它承载的已不仅是林家几代人的夙愿,更是整个合作小组乃至公社沉甸甸的期望和无可推卸的责任。狂喜如同决堤的洪流,瞬间冲垮了昔日所有艰辛筑起的堤坝,但紧随其后的,是具体而微、排山倒海般的准备压力和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巨大责任。

在公社李干事程式化的指导与“沁芳斋”孙师傅远隔重洋般细致的建议下,林家岭合作小组如同一台被强行注入动力的老旧机器,开始了超负荷的运转。首当其冲的艰巨任务,便是依照省城那位素昧平生的老师无偿设计的图样,精心打造博览会专用的精品包装。林国栋几乎踏破了公社和县城的门槛,最终在县城一家设备老旧的印刷厂里,咬紧牙关,动用合作小组勒紧裤腰带才攒下的、每一分都浸透着汗水的宝贵资金,定制了一批数量有限、但堪称脱胎换骨的纸质茶盒。盒子采用哑光米白底卡,触感温润,正面以艺术化的墨绿线条勾勒出连绵茶山与农家小院的剪影,意境悠远,旁侧手书体“林家岭古法炒青”字样清隽有力,整体设计既保留了山野的质朴魂魄,又焕发出一种令人眼前一亮的现代简约美感,与往日油纸麻绳的粗陋包裹已是云泥之别。

爷爷林大山则进入了此生未曾有过的“战时”状态。他将自己近乎幽闭在烟火缭绕的炒茶作坊内,谢绝一切俗务打扰,如同一位面对神圣祭坛的祭司,对每一片即将代表林家岭登上大雅之堂的茶叶,倾注了全部的心神与近乎虔诚的专注。所选芽叶,必是晨露未曦时采摘的、最为肥嫩饱满的“雀舌”;摊晾萎凋的时间,精确到以香烛燃烧的寸长为计;炒制时的火候掌控,全凭数十年修炼出的、已融入骨血的“手感”,每一次手腕的翻转、每一次茶叶与热锅的碰撞,都力求恰到好处,犹如演奏一曲无声的乐章。他深知,这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炒茶,而是将林家茶的魂、林家岭的灵,悉数凝聚于这方寸之间的叶片之中,去接受更广阔天地的审视与评判。周芳带领着妇女们,以新学来的、尚显笨拙却无比认真的手法,像对待易碎的珍宝般,将每一小包茶叶轻而又轻地纳入新盒之中。整个林家岭,都笼罩在一种庄严、紧张而又充满期盼的备战气氛之中,连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然而,就在全家全组倾力备展之际,李老栓先前带来的关于“县农副产品开发公司”虎视眈眈、意欲“资源整合”的消息,始终像一片驱不散的阴霾,萦绕在林国栋心头,让他隐隐感到,这次博览会,或许不仅是展示成果的荣耀殿堂,更可能是一场关乎未来自主命运的、没有硝烟的前哨战。

博览会开幕的日子,在焦灼的期盼中终于来临。林国栋、爷爷林大山以及作为助手跟随见世面、亦是为将来储备人才的林海,三人带着精心准备的茶叶和一颗被荣誉与忧虑反复撕扯的心,再次踏上了前往省城的征途。此番心境,与初次来省城时那种茫然无助、如履薄冰截然不同,目标明确如灯塔指引,却又因肩负着整个家乡的期望而倍感步履维艰。

博览会的宏大规模,远超他们最狂野的想象。省展览馆前人山人海,彩旗招展,各式各样的农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各家展台极尽所能,争奇斗艳,有的装修得富丽堂皇如宫殿,有的动用声光电现代手段,吸引眼球。相形之下,林家岭那个被安排在相对偏僻角落、仅有一张铺着靛蓝土布的长条桌、上面规整摆放着茶叶罐和寥寥几页说明材料的展位,显得异常朴素,甚至有些寒酸可怜。爷爷林大山望着周围一派繁华盛景,紧张得手脚无处安放,古铜色的脸膛上沁出细密的汗珠,眼神中流露出一种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局促。年轻的林海更是被这大场面震慑,拘谨得几乎不敢大声呼吸,只是亦步亦趋地跟在父兄身后。

初始阶段,他们的展位前门可罗雀,冷清得让人心焦。那些衣着光鲜、步履匆匆的参观者们,大多被那些热闹喧嚣、装饰华丽的展台所吸引,很少有人会将目光投向这个不起眼的安静角落。林国栋内心如焚,但表面仍强作镇定。他想起孙师傅的谆谆叮嘱:沉住气,真金不怕火炼,好茶自己会说话。于是,他请爷爷现场冲泡林家茶。当滚沸的开水注入洁白温润的白瓷盖碗,那股独特而沉稳、带着山野晨露与炭火温度的茶香袅袅升起,如同一位内敛的隐士悄然展露风华时,转机开始悄然出现。

这香气,不事张扬,不染艳俗,却有一种奇特的、直抵人心的穿透力,仿佛能涤荡周遭的喧嚣,自然而然地吸引着那些真正懂茶、爱茶之人的脚步。先是几位须发皆白、气质儒雅的老者,循着茶香驻足,细细品鉴之后,浑浊的眼中迸发出惊喜的光芒,颔首称赞“有老味道”、“茶气沉稳,底蕴深厚”。接着,一些目光敏锐、看似专业的采购商也被这独特的香气吸引过来,围着展位仔细询问茶叶的产地、工艺细节。爷爷林大山起初还有些紧张,磕磕巴巴,但一旦话题切入他浸淫一生的茶事,便仿佛瞬间换了个人,用最朴实的乡音,讲述着林家茶的来历、茶山的灵气、古法炒制的诀窍,那份发自肺腑的真诚与对茶叶融入血液的热爱,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感染了越来越多的围观者。

他们的展位前,人气渐渐聚拢,由最初的冷清变为小范围的热络。“林家岭古法炒青”这个名字,开始在一些真正识货的圈子里引起关注和讨论。林国栋带来的、由记者小张帮忙草拟并简单印刷的宣传单页,也很快发放一空。更让他们喜出望外的是,博览会进行到第二天,省报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资深记者慕名而来,在认真品鉴了林家茶并聆听了林国栋讲述的、充满艰辛与坚守的创业故事后,大为动容,当场表示要为此撰写一篇深度专题报道,将林家岭茶叶的故事推向更广阔的公众视野。一切迹象,似乎都预示着柳暗花明,前程似锦。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林家展位凭借茶叶自身魅力逐渐打开局面之时,几个穿着讲究、面带矜持笑容、自称是“省茶叶流通协会”评审委员的人士来到展位。他们姿态倨傲地品评了一番,言语间带着居高临下的审视,最后话里有话地说:“嗯,茶叶嘛,确实有点特色,口感别具一格。不过嘛,如今的市场,讲究的是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你们这种小农作坊式的生产,毕竟难成大气侯啊。有没有考虑过挂靠一家有实力的大公司,或者将技术转让出来,实现产业化发展?我们协会倒是可以帮忙牵线搭桥,介绍些资源。” 林国栋心中警铃大作,警觉地嗅到了话外之音,他礼貌而坚定地婉言谢绝了这看似好意、实则可能包藏祸心的“提议”。他隐隐感觉到,这些人并非真心赏识他们的茶,其背后或许藏着更复杂的意图。

果然,博览会的最后一天,当林家岭茶叶凭借其独特风味和深厚底蕴,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地荣获了一个颇具分量的“特色风味金奖”的消息在会场传开时,真正的“大人物”如期而至,露出了水面。

来人是一位年约四十、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自称是“县农副产品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姓赵)的中年男子,身后跟着两名神情精干的随从。赵副总笑容可掬,言语周到,先是代表县公司对林家岭茶叶荣获金奖表示热烈的祝贺,盛赞这是全县农业战线的骄傲,是改革开放结出的硕果。然而,一番冠冕堂皇的赞誉之后,他话锋巧妙一转,开始滔滔不绝地阐述县里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宏伟蓝图,强调他们公司实力如何雄厚、渠道如何畅通,肩负着整合全县优质农产品资源、打造统一强势品牌、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奔小康的神圣使命。

“林组长啊,”赵副总亲切地拍着林国栋的肩膀,语气热络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掌控力,“你们林家岭茶这次一炮而红,摘得金奖,这是天大的好事,但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挑战。单打独斗,小富即安,终究难成气候啊!你看看,这品牌维护、市场推广、渠道建设,哪一样不是需要巨额投入和专业运作?靠你们合作社自身的力量,能走多远?能走多稳?我们公司经过深入研究,计划将‘林家岭茶’作为全县的重点龙头项目来打造,纳入统一的品牌战略规划。由公司注入资金,负责全方位的市场推广和销售网络建设,你们呢,就专心负责按照公司制定的、更科学更规范的标准进行生产,保证产品质量。这样一来,品牌能迅速做大做强,你们也免去了后顾之忧,更能带动周边乡亲共同致富,这可是真正多赢的好事啊!”

这番话,听起来高瞻远瞩,充满诱惑,但林国栋的心却如同坠入冰窖,一点点沉了下去。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些关键术语——“纳入统一品牌”、“按照公司标准生产”。这披着“帮扶”外衣的提议,内核极可能是要将“林家岭”这个刚刚擦亮、凝聚着心血的金字招牌悄然吞并,将他们视若生命的古法工艺纳入冰冷的工业化标准流水线,最终使合作小组沦为其产业链末端的、失去话语权的原料附庸。爷爷林大山在一旁听着,脸色也越来越阴沉,他听不懂那些复杂的商业术语,但他凭借老茶农的直觉,强烈地感受到,这似乎是要夺走他们世代相传、赖以生存的炒茶手艺的根脉和灵魂。

林国栋强压着内心翻涌的反感与警惕,措辞谨慎地回应:“非常感谢赵总和我们公司的厚爱与看重。只是,我们合作小组刚刚起步,根基尚浅,还想先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小范围内摸索一段时间,把基础打得更牢靠些。况且,我们林家茶的特色和根本,就在于这古法手工制作,若是改为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只怕……只怕其独特的韵味和灵魂就难以保全了。”

赵副总脸上的笑容似乎淡了一丝,语气中添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施压意味:“林组长,眼光一定要放长远啊!手工制作固然有其情怀价值,但毕竟难以适应现代化大市场的需求嘛!我们这可是在帮你们,是顺应政策导向。县里主要领导对这个项目也是非常关注的。你们可以好好考虑一下,不必急于答复。不过嘛,”他拖长了音调,意味深长地补充道,“机遇这东西,可是稍纵即逝的啊。” 说完,留下印制精美的名片,带着随从扬长而去。

望着赵副总离去的背影,林国栋与爷爷对视一眼,心中俱是沉重。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这看似诱人的“合作”橄榄枝,背后很可能连接着一个巨大的、足以吞噬他们自主权的陷阱。博览会的成功,如同一块突然暴露于阳光下的肥美鲜肉,已然引来了嗅觉敏锐的掠食者。

博览会终于落下帷幕。林家岭茶叶带着那枚沉甸甸、光灿灿的“特色风味金奖”奖牌,以及一叠潜在客户的联系方式,满载着前所未有的荣誉与更为错综复杂的忧虑,踏上了归途。村里的乡亲们为这破天荒的荣誉欢欣鼓舞,杀猪宰羊,如同过节。但林国栋和合作小组的核心成员们,却很难真正开心起来。县公司那看似友好、实则咄咄逼人的“合作”意向,如同一把寒光闪闪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顶,令人寝食难安。

果不其然,返回家乡不足半月,赵副总便带着一份更为详尽、措辞更为“规范”的《合作意向书》草案,亲自驱车来到公社,与领导会谈后,“顺道”莅临林家岭。这份意向书洋洋洒洒数页,承诺提供资金支持、统一品牌包装、全力开拓市场,看似条件优厚,但细究条款,却处处暗藏玄机:要求合作小组将“林家岭”商标品牌无偿或低价授权给公司使用;生产工艺必须严格按照公司制定的、倾向于标准化和效率的“新标准”执行;所有产品由公司统一定价、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利润分配则按一个模糊且显然对公司有利的“比例”进行分成。

这哪里是合作?这分明是要将合作小组连根拔起,吞并其最具价值的品牌与工艺核心,使其彻底沦为依附性的生产车间!林国栋据理力争,反复强调手工特色是林家茶的生命线,坚持合作小组自主发展的权利。赵副总则始终打着“规模化效益”、“政策支持”和“领导期望”的旗号,软硬兼施,语带威胁。谈判最终不欢而散,但对方离开时那种志在必得、隐含警告的眼神,让林国栋深知,此事绝难轻易了结。

压力不仅来自上层。王老五虽已倒台,但其残余势力与恶劣影响犹在。村里开始悄然流传起阴毒的谣言,说林国栋“目光短浅,自私自利”,“为了自己当土皇帝,不顾全村人的共同富裕”,恶意拒绝县公司的“好心帮扶”,是想独吞博览会带来的巨大利益,断送大家的前程。这些谣言如同毒蛇的信子,精准地挑拨着村民们的神经,试图从内部瓦解合作小组的团结与林国栋的威信。

内忧外患,如两面夹击的铁壁,让林国栋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与巨大的压力。一边是来自官方背景和资本力量的强大诱惑与无形挤压,一边是小组内部可能出现的分裂危机和村民的误解非议。林家茶在博览会上赢得的那顶桂冠,此刻仿佛变成了一个灼热刺手的荆棘冠冕。

就在林国栋焦头烂额、勉力支撑之际,一天黄昏,李老栓神色慌张、脚步匆匆地跑来,将他拉到无人处,压低声音,告知了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消息:有可靠的村民亲眼看见,消停了一阵子的王老五,前几天曾鬼鬼祟祟地潜入县城,而且……秘密会面的人,赫然便是县农副产品开发公司那个赵副总手下的一名亲信!

王老五的阴魂竟与县公司的人勾结在了一起?这究竟是巧合,还是预示着一场更加险恶、精心策划的阴谋已然启动? 林国栋听到这个消息,一股寒意瞬间从脚底直窜头顶,浑身的血液都仿佛凝固了。他意识到,真正的狂风暴雨,或许正在常人看不见的暗处积蓄着毁灭性的力量,而他和风雨飘摇中的林家岭合作小组,正站在那风暴眼的最中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