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35章 士族阴影?血书递情

大唐中兴 第35章 士族阴影?血书递情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乾元元年腊月十六的寒夜,冀州东门的驿站外,积雪被风卷成旋儿,打在崔九娘的青布披风上,簌簌落了一层。她缩在驿站旁的槐树后,指尖攥着半截染了墨的棉线 —— 这是下午从崔家粮栈伙计身上扯下来的,线尾还系着个小小的铜铃,与驿站门帘上挂着的铜铃纹样一模一样。

“姑娘,再等会儿,崔家的人该来了。” 老周蹲在她身边,手里捧着个炭盆,炭火快灭了,却仍努力往她这边递了递。他今天特意换上了冀州本地货郎的衣服,肩上还挎着个装满针头线脑的货郎担,担子里藏着崔九娘早就备好的火折子和密信夹板。

崔九娘点点头,目光紧盯着驿站门口。自从粮道被烧后,她就疑心崔家还有后续动作,特意让人盯着崔家粮栈的伙计,果然发现有个穿灰布袄的伙计每天亥时都会来驿站,手里总提着个封得严实的木盒。

亥时的梆子刚敲过,灰布袄伙计就出现在街角。他左右看了看,见街上没人,快步冲进驿站。崔九娘给老周使了个眼色,两人悄悄跟了上去,贴在驿站的后窗下 —— 窗纸破了个洞,刚好能看见里面的情形。

伙计正把木盒递给驿站掌柜,掌柜打开木盒,里面是一卷用蜡封着的信纸。“崔家主说了,让你尽快把信送到邺城,亲手交给史朝义将军。” 伙计的声音压得很低,却还是透过窗洞传了出来,“还说,回纥人要是敢撤兵,唐军根本挡不住咱们,冀州早晚是崔家的。”

掌柜点点头,把信纸塞进怀里,又从柜台下拿出个银锭递给伙计:“告诉崔家主,放心,这信明天一早就送出去,绝不会出岔子。” 伙计接过银锭,揣进怀里,转身就往外走。

崔九娘和老周连忙躲到柱子后,等伙计走远了,才绕到驿站后门。老周掏出早就配好的钥匙,轻轻打开后门 —— 这钥匙是他昨天帮驿站修门板时,偷偷配的。两人溜进驿站,掌柜正趴在柜台上打盹,怀里还露着信纸的一角。

崔九娘轻手轻脚走过去,用炭盆里的细炭灰洒在掌柜脸上,掌柜打了个喷嚏,翻了个身,继续睡。她趁机从掌柜怀里抽出信纸,快速塞进夹板里,又从怀里掏出一卷假信 —— 是她模仿崔家的笔迹写的,内容全是无关紧要的粮价闲谈,封蜡也是她特意找冀州蜡匠仿做的。

做完这一切,两人悄悄退出驿站,刚走到街角,就听见身后传来掌柜的惊呼声 —— 想来是发现信被换了。崔九娘跟老周快步往大营走,风雪打在脸上,像小刀子割一样,可她却觉得心里烧得慌,手里的夹板仿佛有千斤重。

回到中军帐时,李倓和阿依古丽正在研究邺城的布防图。见崔九娘进来,李倓连忙起身:“九娘,怎么样?有收获吗?” 崔九娘点点头,把夹板放在案上,小心翼翼地打开,取出那卷蜡封的信纸 —— 蜡封上印着个方形印章,刻着 “崔氏世守” 四个字。

阿依古丽凑过来,看着信纸:“这就是崔家给叛军的密信?” 崔九娘用小刀轻轻刮开蜡封,展开信纸,里面的字迹潦草却有力,开头第一句就让众人脸色一变:“史朝义将军麾下:思明公虽陷囹圄,然将军已据邺城,兵强马壮,若回纥骑撤走,唐军必无力制我冀州崔氏。”

“史朝义!” 李倓的手指重重按在 “史朝义” 三个字上,指节泛白,“我就知道,史思明被擒后,他儿子肯定会接过叛军大旗,没想到竟跟崔家勾连得这么深!” 他继续往下看,信里还写着 “若将军许我崔氏世袭冀州,愿献粮五千石、族丁三千,助将军破唐军”,末尾落款处,除了 “崔乾佑” 三个字,还盖着个圆形印章,印章上的纹样很是眼熟。

李倓盯着那印章,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小锦盒 —— 这是他小时候在东宫书房里找到的,里面装着一枚贞观年间的旧印章,是魏征当年的私印。他打开锦盒,取出旧印章,与信上的印章对比 —— 两枚印章的纹样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信上的印章多了 “冀州” 二字。

“这是…… 魏征公的印章?” 崔九娘也认出了印章,惊讶地睁大眼睛,“我小时候在祖父的书房里见过魏征公的字帖,上面的印章就是这个纹样!崔家怎么会有魏征公的印章?”

李倓叹了口气,手指摩挲着旧印章:“魏征公虽是河北巨鹿人,却一直效力于太宗陛下,深得信任。可贞观年间,太宗重用以关陇士族为核心的臣子,河北士族虽有人才,却大多被边缘化。崔家是河北大族,祖上曾与魏征公交好,想来是从魏征公后人手里得到了印章的拓样,刻了这枚新印,以此拉拢河北其他士族 —— 意思是,他们崔家是魏征公的‘继承者’,要为河北士族争地位。”

阿依古丽听得皱起眉头:“为了争地位,就勾结叛军?草原上的部落虽也有争斗,却绝不会背叛自己的族群!” 她伸手按在腰间的弯刀上,眼神里满是怒火,“崔乾佑这是把冀州百姓当筹码,把大唐的江山当儿戏!”

李倓把信纸重新卷好,递给崔九娘:“九娘,你把这信收好,这是崔家通敌的铁证。明天一早,咱们就拿着信去见郭令公,商议对策。” 崔九娘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信放进夹板,心里却沉甸甸的 —— 崔家是她的本家,如今却成了叛军的帮凶,这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第二天清晨,雪下得更大了。中军帐外的旗杆上,唐军的旗帜被雪压得低垂,寒风卷着雪粒,打在帐布上,发出 “呼呼” 的声响。李倓刚洗漱完毕,就听见帐外传来一阵嘈杂声,还夹杂着老人的哭声。

“怎么回事?” 李倓走出帐外,只见几个流民军士兵正围着一个老妇人,老妇人穿着单薄的破棉袄,头发上结着冰碴,手里紧紧攥着一张染血的纸,哭得浑身发抖。王石头站在一旁,脸色铁青,拳头攥得咯咯响。

“赵将军!” 王石头见李倓出来,连忙上前,“这老妇人是刘二的娘,刘二昨天去崔家粮栈附近探消息,到现在还没回来。老妇人说,崔家的人把刘二抓起来了,还逼她交粮,不交粮就…… 就把刘二捆去填叛军的壕沟!”

李倓心里一沉,快步走到老妇人面前,轻声道:“大娘,您别着急,慢慢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妇人抬起头,布满皱纹的脸上满是泪水和雪粒,她颤抖着把手里的染血纸递过来:“将军,您看…… 这是俺用俺儿的血写的,俺实在没办法了,只能来求您救救俺儿!”

李倓接过纸,只见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有些地方还渗着暗红的血迹,显然是用手指蘸着血写的。纸上写着:“崔家恶奴抢粮,抓吾儿刘二,言不交粮则填壕沟。吾家只剩三斗粟,已被抢去,求将军救吾儿!” 每一个字都透着绝望,看得李倓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崔家竟敢如此放肆!” 阿依古丽不知何时也走了出来,看到血书,顿时怒拔腰刀,刀光在雪地里闪着冷光,“草原再乱,也不会抢牧民的过冬粮,更不会抓牧民的孩子去填壕沟!崔乾佑这是丧心病狂!” 她说着就要往崔家粮栈的方向走,却被李倓拦住了。

“阿依古丽,别冲动。” 李倓拉住她的胳膊,“现在去,只会打草惊蛇,说不定还会害了刘二。咱们得从长计议,既要救刘二,又要查清崔家的底细。” 他转头对王石头说:“石头,你带几个弟兄,悄悄去崔家粮栈附近打探,看看刘二被关在哪里,千万别惊动崔家的人。”

王石头用力点头:“将军放心,俺一定把刘二的下落查清楚!” 他转身就要走,老妇人却拉住他的衣角,哽咽道:“石头啊,你一定要救救俺儿,俺就这么一个儿啊……” 王石头眼眶泛红,拍了拍老妇人的手:“大娘,您放心,俺就是拼了命,也会把刘二救出来!”

李倓把老妇人扶到帐内,让伙夫端来一碗热粥。老妇人喝着粥,慢慢平复了些情绪,断断续续地说起了崔家的恶行:“崔家的人这几天天天来村里抢粮,说要给叛军送粮,谁家不交粮,就把谁家的男人抓去填壕沟。昨天俺儿说要去探探消息,结果刚走到粮栈附近,就被崔家的人抓了……”

“他们还说,等把粮送完,就跟叛军一起打唐军,到时候冀州就是崔家的天下,咱们这些百姓,都得给崔家当奴隶!” 老妇人说着,又哭了起来,“将军,俺们老百姓只想好好过日子,不想打仗,更不想给崔家当奴隶啊!”

崔九娘这时也走进帐内,听到老妇人的话,脸色更加难看。她走到老妇人面前,轻声道:“大娘,对不起,崔家出了这样的败类,是我没管好本家。您放心,我们一定会救回刘二,还冀州百姓一个公道。” 老妇人看着崔九娘,眼里满是疑惑,崔九娘解释道:“我也是崔家的人,却绝不会跟崔乾佑同流合污,我会帮着将军,肃清崔家的恶势力。”

老妇人点点头,擦干眼泪:“姑娘是好人,俺信你。只要能救回俺儿,俺们老百姓都听将军和姑娘的。” 李倓看着老妇人充满期盼的眼神,心里更加坚定 —— 一定要尽快解决崔家的问题,不能再让百姓受苦了。

中午时分,王石头回来了,脸上带着怒气和焦急:“将军,俺查到了!刘二被关在崔家粮栈的后院地牢里,地牢里还有十几个百姓,都是没交粮被抓的。崔家的人说,明天一早就把他们拉去邺城,填叛军的壕沟!”

“什么?” 阿依古丽猛地站起来,手里的弯刀 “哐当” 一声落在地上,“明天一早?不行,咱们今晚就得去救他们!” 李倓也皱起眉头,沉思片刻道:“今晚去救可以,但不能硬闯。崔家粮栈的守卫很多,硬闯会造成伤亡,还会让崔乾佑察觉咱们的意图。”

崔九娘想了想,说道:“我有办法。崔家粮栈的后院有个小角门,是我小时候去粮栈玩时发现的,只有崔家的核心子弟知道。我可以假装去粮栈找崔乾佑,引开守卫,你们趁机从角门进去,救出刘二和百姓。”

李倓点点头:“这个办法好。九娘,你一定要小心,崔乾佑已经知道咱们在查他,肯定会对你有所防备。” 崔九娘笑了笑:“放心,我自有办法应付他。我就说,我是来劝他归降唐军的,他肯定会想拉拢我,不会轻易对我下手。”

阿依古丽捡起弯刀,擦了擦刀身:“我跟你一起去!我假装是你的护卫,万一崔乾佑要对你不利,我能保护你。” 李倓想了想,同意了:“好,你们两人去粮栈,我和王石头带五十名流民军,从角门进去救人。孙小五,你带些人在粮栈外接应,一旦救出人,就立刻撤回大营。”

众人都点头应下,开始准备行动。孙小五找来了五十名精干的流民军,每人都配了短刀和绳索;王石头检查了自己的盾,把盾上的破洞又缠了几圈,确保不会影响行动;崔九娘换上了一身华丽的崔家服饰,头上插着金簪,看起来像个真正的崔家大小姐;阿依古丽则换上了一身黑色的劲装,腰间藏着短刀,看起来像个护卫。

傍晚时分,崔九娘和阿依古丽出发了,朝着崔家粮栈的方向走去。雪还在下,两人的身影很快消失在雪幕中。李倓和王石头带着流民军,绕到粮栈的后院,等待着崔九娘的信号。

夜幕降临,中军帐内的烛火摇曳不定。郭子仪坐在案前,手里拿着崔九娘截获的密信,眉头紧锁。李倓和阿依古丽刚从崔家粮栈回来,脸上带着疲惫,却也有几分轻松 —— 刘二和百姓都被成功救了回来,崔乾佑虽然怀疑,却没有抓到实质性的证据。

“郭令公,这就是崔家通敌的密信,还有刘二母亲的血书,都是崔乾佑作恶的证据。” 李倓把密信和血书递给郭子仪,郭子仪接过,仔细看了看,脸色更加沉郁。

“崔乾佑真是胆大包天!” 郭子仪把信放在案上,手指重重敲了敲案面,“竟敢勾结叛军,残害百姓,若不尽快肃清他,河北的局势只会越来越乱!” 他顿了顿,看向李倓和阿依古丽,“你们有什么打算?是直接派兵围剿崔家粮栈,还是先劝降崔乾佑?”

李倓想了想,说道:“直接围剿的话,崔家的族丁有上千人,还有不少被胁迫的百姓,会造成大量伤亡。劝降的话,崔乾佑已经跟史朝义勾结很深,恐怕不会轻易归降。我觉得,咱们可以先把密信和血书的消息散布出去,让冀州的百姓知道崔乾佑的恶行,失去民心的支持,他自然就成了孤家寡人。然后再派人去劝降,给他最后一次机会,若他还不归降,再派兵围剿。”

阿依古丽点点头:“我同意李倓的看法。百姓是根本,只要百姓不支持崔乾佑,他就翻不起什么大浪。咱们还可以让回纥骑兵在冀州城外巡逻,展示实力,让崔乾佑知道,他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归降才是唯一的出路。”

郭子仪听着,微微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黄色的锦盒,打开锦盒,里面是一卷用黄绫装裱的密诏 —— 正是肃宗写给郭子仪的密诏。“你们看,这是陛下给我的密诏。” 郭子仪展开密诏,念道:“河北士族若肯归降,可免连坐之罪,仅惩首恶;若执迷不悟,则派兵围剿,格杀勿论。”

“免连坐,惩首恶?” 李倓有些惊讶,“陛下怎么会有这样的旨意?唐代的连坐制度,不是谋反者全族都要受罚吗?” 郭子仪笑了笑,解释道:“陛下也是考虑到河北的局势。河北士族与叛军勾结,大多是因为对李唐‘重关陇轻河北’的不满,并非真心想谋反。若严惩连坐,只会让更多士族投靠叛军,不利于河北的稳定。免连坐,惩首恶,既能震慑士族,又能安抚民心,是最好的策略。”

阿依古丽恍然大悟:“原来如此。草原上也有类似的规矩,部落首领犯错,只惩罚首领,不牵连部落百姓,这样才能让部落稳定。陛下的这个旨意,很明智。” 郭子仪点点头:“陛下也是借鉴了草原的治理经验,希望能尽快平定河北,让百姓安居乐业。”

李倓看着密诏,心里更加有底了:“有了陛下的密诏,咱们劝降崔乾佑就更有底气了。咱们可以告诉崔乾佑,只要他归降,交出通敌的证据,就只惩罚他一人,不牵连崔家的其他族人,也不没收崔家的田产。这样一来,崔家的其他族人肯定会劝他归降,他就孤立无援了。”

崔九娘这时也走进帐内,手里拿着一份崔家的族谱:“我刚整理了崔家的族谱,崔乾佑在崔家的威望并不高,很多族人都不满他的所作所为,只是迫于他的势力,不敢反抗。只要咱们拿出陛下的密诏,承诺不牵连其他族人,他们肯定会站到咱们这边。”

郭子仪接过族谱,翻了翻,说道:“好,那就按你们说的办。明天一早,九娘,你再去一趟崔家,把陛下的密诏带给崔乾佑,劝他归降。李倓,你带流民军在崔家粮栈外驻扎,展示实力,给崔乾佑施压。阿依古丽,你带回纥骑兵在冀州城外巡逻,防止崔乾佑派兵突围,投靠叛军。”

众人都点头应下,开始各自准备。崔九娘把密诏小心翼翼地放进锦盒,心里满是期待 —— 希望崔乾佑能认清形势,归降唐军,不要再做无谓的抵抗,让冀州百姓早日过上太平日子。

深夜,崔家粮栈的书房里,崔乾佑正对着一盏孤灯发呆。桌上放着一封刚收到的信,是史朝义派人送来的,信里说,只要崔乾佑能坚守冀州,等他打败唐军,就封崔乾佑为冀州节度使,世袭罔替。崔乾佑看着信,心里满是纠结 —— 他既想当冀州的土皇帝,又怕唐军的实力太强,自己最终会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是崔家的管家:“家主,大小姐来了,说有要事跟您商议。” 崔乾佑皱起眉头,心里疑惑 —— 崔九娘怎么会突然来见他?难道是唐军派她来劝降的?他想了想,说道:“让她进来。”

崔九娘走进书房,手里捧着锦盒,脸上带着平静的表情:“叔父,我是来劝您归降唐军的。陛下有密诏,只要您归降,交出通敌的证据,就只惩罚您一人,不牵连崔家的其他族人,也不没收崔家的田产。您要是再执迷不悟,等唐军攻进来,崔家就全完了。”

崔乾佑看着崔九娘,眼里满是怀疑:“你说的是真的?陛下真的会这么宽容?” 崔九娘打开锦盒,拿出密诏:“这是陛下给郭令公的密诏,上面写得很清楚,您可以自己看。叔父,您不要再跟史朝义勾结了,他只是在利用您,等他打败唐军,肯定会卸磨杀驴,到时候崔家还是难逃一劫。”

崔乾佑接过密诏,仔细看了看,手开始微微发抖。他知道,史朝义的实力根本比不上唐军,一旦唐军全力进攻冀州,他肯定守不住。可他又不甘心放弃到手的权力,心里满是矛盾。

崔九娘看着崔乾佑纠结的样子,继续劝道:“叔父,您想想崔家的族人,想想冀州的百姓。您要是归降,崔家的族人能保住性命和田产,冀州的百姓也能免受战乱之苦。您要是继续抵抗,只会让更多人流血牺牲,这不是您想看到的吧?”

崔乾佑沉默了很久,终于叹了口气:“我知道了,我会考虑的。你先回去吧,给我一天时间,我会给你答复。” 崔九娘点点头:“好,我等您的答复。希望您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让崔家和冀州百姓失望。”

走出崔家粮栈,雪已经停了,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洒在雪地上,泛着银色的光。崔九娘抬头望着月亮,心里满是期盼 —— 希望崔乾佑能认清形势,归降唐军,让冀州早日恢复太平。

回到中军帐,李倓和阿依古丽还在等她。见她回来,李倓连忙问道:“怎么样?崔乾佑同意归降了吗?” 崔九娘摇摇头:“他说要考虑一天,给我答复。不过我看他的样子,已经有些动摇了,只要咱们再加把劲,他肯定会归降的。”

阿依古丽松了口气:“那就好,只要他归降,咱们就能集中精力对付邺城的史朝义了。” 李倓点点头:“明天咱们继续给崔乾佑施压,同时安抚好百姓,让他们知道,唐军一定会保护他们。”

三人又商议了一会儿具体的细节,才各自回帐休息。中军帐外的月光下,唐军的旗帜在夜风中轻轻飘扬,仿佛在预示着冀州即将到来的太平。而崔家粮栈的书房里,崔乾佑还在对着密诏发呆,他知道,自己的选择,不仅关系到崔家的命运,更关系到冀州百姓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