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32章 冀州大营?义军合编

大唐中兴 第32章 冀州大营?义军合编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乾元元年腊月十二,冀州的雪下得没个停。天还没亮,大营外的枯树就裹了层厚雪,枝桠垂得低低的,像被冻僵的手臂。李倓披着件半旧的棉甲,棉甲领口沾着上周练兵时的冰碴,他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往练兵场走,每一步都要先把雪踩实 —— 昨夜的新雪松软,稍不留意就会陷进去。

“赵将军!” 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巴特裹着羊皮袄,手里举着三面褪色的旗帜,红、黄、蓝三色在雪地里格外扎眼,“按您说的,前军红旗下回纥骑,中军方旗流民盾,后军蓝旗管后勤,都扎好了!”

李倓接过红旗,旗面边缘磨出了毛边,是去年回纥商队送的,上面绣着小小的狼图腾 —— 阿依古丽说,这是回纥骑兵的 “护旗”,带着草原的气运。他摸了摸旗面,抬头时正看见阿依古丽牵着 “墨风” 走过来,枣红色的马在雪地里格外精神,马背上的 “飞鹰鞍” 泛着暗褐色的光,鞍侧的铜环还挂着半截驯马绳。

“马镫都调过了?” 李倓问。阿依古丽翻身上马,脚尖点了点马镫,金属与皮革摩擦发出 “咔嗒” 声:“按草原规矩,马镫离鞍桥三寸,中原战马比回纥马矮半掌,周虎帮着垫了层皮子,你看 ——” 她说着双腿一夹马腹,墨风轻轻踏了两步,马镫稳得没晃一下。

周虎这时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个木尺,额角还沾着雪:“赵将军,阿依古丽公主说得对,咱们流民军的弟兄大多没骑过马,马镫高了踩不实,垫了皮子刚好能用上力。” 他去年还是秦玉微手下的小兵,后来义军合编,见阿依古丽驯马本事高,主动来当骑兵队副手,手里那把弯刀的刀鞘上,还刻着去年剿匪时留下的缺口。

李倓点头,往练兵场中央走。流民军的弟兄们已经列好了队,大多裹着打补丁的粗布袄,手里的盾有圆有方,王石头的盾最显眼 —— 盾面中央有个碗口大的破洞,是上次护粮时被叛军的箭扎的,他用粗麻绳把破洞缠了几圈,却舍不得扔。

“都听好了!” 李倓站上临时搭的土台,声音透过寒风传出去,“从今天起,咱们分三队:前军阿依古丽带回纥骑兵,主攻;中军我带流民军,用楔形阵顶住叛军;后军巴特管粮草和伤员,谁也不能掉链子!”

底下有人小声议论,刘二凑到王石头身边:“石头哥,回纥人骑马是厉害,可咱们的盾能跟他们配得上吗?” 王石头攥紧盾柄,指节泛白:“赵将军怎么说,咱们就怎么练,总比去年被叛军追着跑强。” 他这话刚说完,就听见阿依古丽的声音响起来:“谁觉得配不上?出来试试!”

阿依古丽骑着墨风绕着队伍走了一圈,目光扫过流民军的盾阵:“草原上,狼和鹰能一起捕猎,回纥骑和流民盾,怎么就不能一起打仗?” 她说着翻身下马,从周虎手里拿过木尺,走到王石头面前,量了量他的盾高:“盾太矮,挡不住骑兵的马刀,得往上抬半尺,举盾时胳膊别绷太直,不然砍过来会震得脱臼。”

王石头试着按她说的举盾,胳膊果然松快了些,阿依古丽又帮他调整了盾带的长度:“这样是不是省力?” 王石头点头,脸有点红 —— 刚才还在担心配不上,现在倒觉得这回纥公主没一点架子。

日头慢慢升起来,雪下得小了些,却更冷了。阿依古丽让回纥骑兵列成一排,二十匹战马在雪地里站得笔直,飞鹰鞍的鞍桥弧度刚好贴合马背,鞍侧的小挂钩上,还挂着骑兵的水囊和干粮袋。

“都看好飞鹰鞍的好处!” 阿依古丽指着鞍桥,“这鞍比中原鞍轻三斤,长途奔袭不累马;鞍前有护肚,马跑起来不会磨伤肚子;最重要的是这 ——” 她指了指鞍下的皮垫,“里面塞了羊毛,冬天骑马不冻腿,夏天吸汗不粘肉。”

周虎这时牵来一匹杂色马,是去年从叛军手里缴获的,性子烈,之前没人能骑。他翻身跳上马,脚踩马镫试了试:“弟兄们看,我之前骑这马,马镫滑得总掉脚,现在垫了皮子,踩上去稳得很!” 他说着双腿一夹马腹,马跑了个圈,马镫果然没晃,引得流民军里有人喊 “好!”

阿依古丽笑了,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递给孙小五:“你记一下,每匹战马的马镫高度,回纥马按草原规矩,中原马垫半寸皮子,记清楚了,下次训练要查。” 孙小五连忙接过本子,他才十七岁,去年家乡被叛军烧了,爹娘没了,就剩他一个人,手里的笔还是李倓给的,笔杆都被他攥得发暖。

“现在练协同!” 李倓一声令下,中军的流民军开始列楔形阵。前排五十人举盾,王石头站在最中间,他的盾虽然破了,却举得最直;后排一百人握刀,刘二站在王石头后面,手里的刀是刚领的,还没开刃,却擦得锃亮。

“往前走!盾要挨紧!” 李倓喊着号子,楔形阵慢慢往前挪,前排的盾靠在一起,像一道移动的墙。这时阿依古丽带骑兵绕到阵侧,周虎打头,骑兵们保持着和盾阵两尺的距离,马蹄踩在雪地上,溅起的雪粒刚好落在盾阵外侧,没溅到一个流民军的身上。

可刚走了没几步,就出了岔子。孙小五没见过这阵仗,举着本子往后退,不小心撞到了王石头的盾,王石头的盾一歪,差点撞到旁边的骑兵。阿依古丽立刻喊停,翻身下马走过来:“小五,别慌,你站在盾阵后面记,骑兵绕着阵走,不会碰到你。” 她又对王石头说:“盾要稳,就算被撞,也别歪,你是中间的‘尖’,歪了整个阵就散了。”

王石头点点头,重新举稳盾。孙小五也挪到了盾阵后面,手里的笔却有点抖 —— 刚才差点闯祸,他怕被骂。李倓走过来,看见他冻得发红的指尖,还有本子上歪歪扭扭的字,从怀里掏出块布巾递过去:“把手指裹上,冻裂了就握不住笔了。”

孙小五接过布巾,眼泪差点掉下来。自从爹娘走了,还没人这么关心过他,他赶紧把布巾缠在手上,笔果然握得稳了些。李倓又帮他把本子垫在盾上:“这样记着方便,别冻着本子里的字。”

重新开始训练,这次顺畅多了。楔形阵往前推进,骑兵在两侧掩护,阿依古丽骑着墨风在阵前指挥,周虎跟在她身边,时不时喊一声 “马镫稳着!” 王石头的盾再也没歪过,刘二跟在后面,刀也举得高了些。雪落在他们的头上、肩上,却没人伸手拍 —— 都怕一动就乱了阵型。

练到正午,李倓喊停。伙房的老卒送来热粥,用粗瓷碗装着,冒着热气。阿依古丽接过一碗,递给周虎:“你刚才护着小五,没冻着吧?” 周虎接过粥,一口喝下去,烫得直哈气:“没事!公主,咱们这骑兵队,以后肯定能跟中军配得严丝合缝!”

王石头也端着粥,走到孙小五身边:“你记的本子借我看看,下次我举盾,也知道该怎么跟骑兵配合。” 孙小五连忙把本子递过去,两人凑在一起看,王石头不识字,孙小五就念给他听,雪地里的粥香混着说话声,倒比刚才的寒风暖多了。

下午的时候,崔九娘带着老周和两个伙计,在冀州城东门的空院里搭起了 “粮务点”。院里的雪被扫到两边,堆成了两小堆,中间摆着两张拼起来的木板桌,桌上铺着粗麻布,放着两个布口袋 —— 一个装纯粟米,一个装掺了沙的粟米,旁边还摆着个竹筛和几个粗瓷碗。

“崔姑娘,这竹筛的眼儿大小刚好,能把沙筛出来!” 老周擦了擦额角的汗,虽然天冷,搭桌子搬东西也出了汗,他把竹筛递给崔九娘,竹筛边缘磨得光滑,是他去年从河西带来的。

崔九娘接过竹筛,抓了把掺沙的粟米倒进去,轻轻一摇,细沙落在下面的瓷碗里,剩下的粟米虽然还有些小沙粒,却比之前干净多了。“就这么教百姓,” 她说着把筛好的粟米倒回口袋,“纯粟米咬着甜,掺沙的硌牙,再用竹筛筛一筛,就不怕被粮商坑了。”

正说着,院门口来了个老汉,裹着件露棉絮的棉袄,手里提着个小布袋,是王大爷。他站在门口犹豫了半天,才慢慢走进来:“姑娘,俺听说你这儿收粮,给的价公道?” 他的声音有点发颤,去年在粮商那儿买粮,半袋米里掺了不少沙,煮出来的粥都牙碜,现在家里还有点余粮,想卖了换点钱买过冬的柴。

崔九娘笑着迎过去:“大爷,您进来暖和暖和。” 她把王大爷让到桌旁,倒了碗热水递过去,“您家的粮要是纯的,一斗十五文,绝不压价,您先看看俺们的粮 ——” 她抓了把纯粟米递给王大爷,“您尝尝,这是长安运来的,没掺一点沙。”

王大爷接过粟米,放在嘴里嚼了嚼,甜丝丝的,眼睛亮了些:“姑娘,俺家的粮是去年秋收的,就是有点干,不会压价吧?” 崔九娘从他手里接过布袋,倒出一点粟米,放在竹筛里摇了摇,没筛出多少沙:“大爷,您这是好粮,干了不影响吃,价一分不少。”

她让老周过秤,老周用木秤称了称,刚好五斗:“大爷,七十五文,您数数。” 老周递过去一串铜钱,用红绳串着,沉甸甸的。王大爷接过铜钱,一枚一枚地数,数了三遍,确认没错,才松了口气:“俺家还有十斗,明天就送来!” 他把铜钱揣进怀里,像揣着个宝贝,转身时还回头看了看粮务点的牌子,记牢了位置。

王石头这时也来了,他下午没训练,听说崔九娘设了粮务点,主动来帮忙搬粮袋。他扛着个半满的粮袋走进来,盾就靠在院墙上,破洞对着墙,怕被人看见。“崔姑娘,需要帮忙吗?” 他问,声音有点粗,却很实在。

“正好帮我把粮袋搬到里屋,” 崔九娘说,“里面暖和,粮不容易冻着。” 王石头点点头,扛起粮袋往里屋走,粮袋有点沉,他走得却稳,肩膀上的棉袄蹭到了门框,掉下来些雪。

没过多久,又来了个妇人,是张婶子,手里牵着个五六岁的孩子,孩子冻得小脸通红,缩在张婶子身后。张婶子手里提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三斗麦:“姑娘,俺这麦有点碎,您要么?” 她的丈夫去年被叛军杀了,她一个人带着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麦是她省了好几天才攒下的,想卖了给孩子买双棉鞋。

崔九娘接过布袋,倒出一点麦,放在手里看了看:“碎麦也收,能磨粉做饼,一斗十四文,您看行不?” 张婶子连忙点头,眼里有点红:“行!怎么不行!” 崔九娘数了四十二文钱递给她,又从怀里掏出块饴糖,递给孩子:“给娃吃,甜的。”

孩子接过饴糖,怯生生地说了声 “谢谢”,张婶子摸了摸孩子的头,眼泪差点掉下来:“姑娘,您真是个好人,俺们娘俩谢谢您了。” 崔九娘笑了笑:“别客气,都是河北人,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王石头搬完粮袋出来,正好看见这一幕,他走到张婶子身边:“婶子,您家要是缺柴,跟我说,我去山上砍点给您送过去。” 张婶子愣了愣,连忙道谢:“不用不用,俺自己能行,不麻烦你了。” 王石头却坚持:“没事,反正我晚上也没事,砍点柴不费劲。”

崔九娘看着他们,心里暖暖的。老周这时走过来,递过账本:“崔姑娘,这半天收了八十多斗粮,大多是粟米和麦,都记好了。” 崔九娘接过账本,上面的字迹工工整整,每个农户的名字后面都按了红手印 —— 这是她定的规矩,明人不做暗事,粮钱当面点清,账本双方各留一份。

四、暮色归营?暖意暗生

夕阳西下时,雪又下了起来,是细小的雪粒,落在粮务点的牌子上,发出 “沙沙” 的声。崔九娘让老周和伙计们把粮袋搬进屋,自己则牵着马,准备回大营。王石头帮着把最后一袋粮搬进去,手里还攥着那个有破洞的盾,雪落在盾面上,很快就积了一层。

“我送你回大营吧,” 王石头说,“这路上雪厚,你一个女娃不安全。” 崔九娘点点头,两人并肩往大营走,雪地里留下两串脚印,一串深一串浅 —— 王石头走得稳,脚印深;崔九娘的脚小,脚印浅。

路上,王石头突然说:“崔姑娘,俺以前总觉得,当兵的就是打仗,现在才知道,你们管粮的也不容易,要是没有粮,咱们再能打也没用。” 崔九娘笑了:“都是为了河北的百姓,你护着他们不被叛军欺负,我护着他们有粮吃,都是一样的。”

回到大营时,练兵场的训练已经结束了。阿依古丽正在教周虎和几个骑兵用套马索,地上插着几根木桩,周虎甩着套马索,每次都能精准地套住木桩,引来旁边流民军的叫好声。李倓站在土台上,看着手里的训练记录,孙小五在旁边帮着整理,布巾还缠在手指上。

“崔姑娘,收了多少粮?” 李倓看见崔九娘,连忙走过来。崔九娘递过账本:“收了八十多斗,明天王大爷还会送十斗来,百姓们都愿意卖,说咱们给的价公道。” 李倓翻了翻账本,笑着说:“还是你有办法,之前我还担心粮不够,现在看来,够弟兄们吃一阵了。”

阿依古丽这时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套马索:“崔姑娘,你看周虎的套马索甩得怎么样?下次护粮道,说不定能用来套叛军的马!” 崔九娘笑着点头:“厉害!比我在河西见的马贼甩得还准。”

周虎听见夸他,有点不好意思:“都是阿依古丽公主教得好,俺以前只会用刀,现在觉得套马索比刀还好用。” 孙小五也凑过来说:“赵将军,今天的训练记录都整理好了,马镫的高度也记下来了,下次训练就能用上。”

李倓接过记录,拍了拍孙小五的肩膀:“做得好,以后这记录就交给你管,咱们义军的每一步,都得记清楚。” 孙小五用力点头,手里的本子攥得更紧了 —— 他以前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孩子,现在才知道,自己也能帮上忙。

伙房这时传来吆喝声,晚饭好了,是杂面馒头和热粥。大家往伙房走,雪地里的脚印乱了起来,却透着热闹。王石头的盾还扛在肩上,破洞被雪盖了,看不那么明显;阿依古丽牵着墨风,马镫上的皮子在雪光下泛着光;崔九娘手里的账本揣在怀里,怕被雪打湿;李倓走在最前面,棉甲上的雪慢慢化了,留下一片片湿痕,却一点都不冷。

暮色渐浓,大营里的篝火点了起来,火光映着雪,像一片温暖的海。大家围着篝火吃饭,馒头虽然是杂面做的,却很顶饱;粥里掺了些干野菜,却熬得软烂。阿依古丽给李倓递了个馒头:“明天咱们练骑兵冲楔形阵,肯定能成!” 李倓接过馒头,咬了一口:“肯定能成,有你们在,什么都能成。”

崔九娘看着篝火旁的人们,心里满是踏实。她想起下午粮务点的农户,想起王大爷数钱时的笑容,想起张婶子孩子手里的饴糖,突然觉得,护粮这条路,走对了。只要能让义军有粮吃,让百姓有饭吃,再冷的冬天,也能熬过去。

雪还在下,却好像没那么冷了。大营里的笑声、说话声,混着篝火的噼啪声,在冀州的寒夜里,悄悄织成了一张温暖的网 —— 这张网里,有回纥骑的马蹄声,有流民盾的碰撞声,有粮务点的筛米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