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27章 回纥商队?马具传讯

大唐中兴 第27章 回纥商队?马具传讯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乾元元年春的赵州,积雪刚融尽,田埂上冒出点点新绿,像撒了把碎翡翠。风里却还带着几分草原的凛冽,刮在脸上凉丝丝的,让阿依古丽想起了回纥草原的春天 —— 只是那里的风里带着青草香,而这里的风,总裹着些尘土和粮草的气息。

她正站在马场中央,看着骑兵们操练。墨风驮着新制的中原木鞍,绕着马场跑了两圈,就开始烦躁地甩头,鬃毛里沾着的干草屑簌簌往下掉。回纥骑兵巴图鲁伏在马背上,腰板绷得发僵,脸色憋得通红,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马颈的鬃毛上 —— 巴图鲁是阿依古丽从草原带来的骑兵骨干,名字在回纥语里是 “勇士” 的意思,曾跟着她在草原上打过大漠盗匪,骑术精湛,却从没试过这般笨重的中原马鞍。

“吁 ——” 巴图鲁终于勒住缰绳,翻身下马时,踉跄了一下,扶着马鞍直咧嘴,粗布裤子的胯部磨出了淡淡的白印,隐约能看见里面的红痕。他用回纥语抱怨:“公主,这中原马鞍太沉了!像驮着块石头!” 见阿依古丽身边的亲兵巴特看过来,又改用生硬的中原话补充:“才跑半个时辰,胯骨就磨得火辣辣的。要是去打邺城,来回几百里,咱们草原的马都要被磨坏脊背!”

阿依古丽走过去,伸手摸了摸墨风的脊背 —— 靠近马鞍的地方,有一道淡淡的红印,像条细红线,指腹能感觉到马皮的灼热。她叹了口气,从行囊里掏出块干净的羊毛帕,轻轻擦拭着马背上的汗湿,墨风舒服地打了个响鼻,用头蹭了蹭她的胳膊。巴特也凑过来,手里拿着个皮囊,里面装着草原特有的草药膏:“公主,给墨风抹点这个,是我阿娘熬的沙棘膏,消红快。” 巴特生得高大健壮,脸上总带着憨厚的笑,是阿依古丽的贴身亲兵,跟着她来中原快半年了,渐渐能听懂中原话。

“好,多谢巴特。” 阿依古丽接过草药膏,指尖沾了点,轻轻抹在墨风的红痕上。巴图鲁挠了挠头,又用回纥语说:“其实咱们草原的软鞍加层硬衬就行,我跟部落铁匠学过,能把铜片嵌进木架里,又轻又稳。” 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马鞍的形状,眼里满是熟悉的自信 —— 在草原上,他曾帮部落改良过马鞍,让战马跑起来更轻快。

阿依古丽点头,也用回纥语回应:“我也在琢磨这事。咱们的软鞍撑不住中原重甲,上次训练时,你族弟的甲片刮破了鞍皮,差点摔下来;中原硬鞍又太磨马。” 她抬头看向远处的马厩,那里堆着几副拆解开的马鞍 —— 这几天她和巴图鲁、巴特试着改良,把回纥软鞍的羊皮垫铺在中原硬鞍下,却还是不够贴合,“要是有草原工匠做的马鞍就好了,既懂咱们的骑术,又能适配重甲。”

就在这时,远处的官道上突然扬起一阵尘土,几匹骆驼迈着沉稳的步子,慢悠悠地走来。驼铃 “叮铃叮铃” 的声响,混着几句熟悉的回纥语吆喝(“嘿!别让骆驼踩了新绿!”“货箱绑紧点,别掉了!”),顺着风飘过来 —— 是回纥商队!

阿依古丽的眼睛瞬间亮了,像看到了草原上的朝阳。她认得出那骆驼的步伐,还有驼铃的音色 —— 是巴尔大叔的商队!巴尔是回纥草原上有名的马具商,祖传的鞣皮手艺,做的马鞍又轻又结实,去年她来中原时,还搭过他的商队,巴图鲁当时就跟着商队押过货。

“是巴尔大叔的商队!巴图鲁、巴特,咱们走!” 阿依古丽翻身上马,动作利落得像片羽毛。巴图鲁和巴特也连忙牵过自己的马,跟了上去。墨风似也闻见了熟悉的草原气息,兴奋地刨了刨蹄子,撒开蹄子就往城外跑。风刮在耳边,带着驼铃的声响,阿依古丽的辫发在身后飞扬,红绸带像团跳动的火焰,巴图鲁在后面紧跟着,嘴里还哼着草原的《牧马歌》,调子轻快嘹亮。

商队已经在城外的空地上扎好了营。十几顶白色的毡房像一朵朵盛开的蘑菇,错落有致地摆着;几匹骆驼卧在一旁,嘴里嚼着干草,偶尔发出几声低沉的哼鸣;几个穿着回纥羊皮袄的商队伙计,正忙着卸骆驼背上的货箱 —— 为首的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计,名叫帖木儿(回纥语 “铁”),生得胳膊粗力气大,正扛着个大货箱往毡房里送,箱子上还印着回纥传统的狼图腾;另一个伙计叫阿勒泰(巴尔的侄子,回纥语 “金子”),负责清点货物,手里拿着个羊皮账本,一边数一边用回纥语记录。

巴尔正蹲在最大的一顶毡房前,手里拿着块刚鞣制好的羊皮,指尖在羊皮上轻轻摩挲,检查着鞣制的成色。他穿着件深褐色的羊皮袄,领口和袖口缝着厚厚的狐毛,腰间挂着把黄铜小刀,刀鞘上刻着回纥传统的缠枝花纹 —— 那是他父亲传给他的。脸上的皱纹里还沾着些草原的沙尘,眼角的笑纹里却满是亲切。

“巴尔大叔!” 阿依古丽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快步走过去,给了他一个大大的草原式拥抱 —— 双手紧紧抱住他的后背,脸颊贴在他的羊皮袄上,闻着熟悉的羊毛和鞣皮香气,“没想到能在中原见到你!”

巴尔笑着拍了拍她的后背,力道十足,带着草原人的豪爽:“阿依古丽我的小雄鹰!我也没想到能在这儿碰到你!” 他松开手,先看向巴图鲁,拍了拍他的肩膀:“巴图鲁,你小子也来了!去年你帮我押货,还没谢你呢!” 巴图鲁咧嘴笑了:“大叔客气了,能跟商队走草原,是我的福气。” 巴尔又看向巴特,笑着说:“巴特也长壮了,在中原没少吃苦吧?” 巴特连忙摇头:“不苦,跟着公主,比在草原放羊有意思。”

“草原上一切都好,可汗还常念叨你,说你在中原帮唐军打仗,是回纥的骄傲。” 巴尔又转向阿依古丽,语气里满是欣慰,“上次你托商队带回去的中原丝绸,可汗给部落里的姑娘们分了些,你阿娘还让我给你带了罐奶酒,藏在货箱里呢。”

“草原上没事就好,阿娘还好吗?” 阿依古丽松了口气,她最担心的就是母亲的身体,“大叔,你怎么会来赵州?是来做买卖的吗?”

“不光是做买卖。” 巴尔指着毡房里堆着的货箱,眼睛里带着几分自豪,“可汗听说唐军骑兵缺好用的马鞍,特意让我带了些改良的马鞍来,都是帖木儿他爹领着草原最好的工匠做的 —— 帖木儿,把咱们的‘飞鹰鞍’抬出来给公主看看!”

“来啦!” 帖木儿从毡房里跑出来,手里拖着一副马鞍,阿勒泰也跟在后面,帮忙扶着鞍桥。这马鞍比中原的硬鞍略小些,鞍面铺着一层薄薄的羔羊皮,毛色雪白,摸上去软乎乎的,像摸在云朵上;鞍桥比中原马鞍矮了半寸,边缘打磨得光滑圆润,不会磨到胯骨;鞍底的木架里还嵌了层薄薄的铜片,既增加了稳固性,又不会太沉。

“公主您看,这‘飞鹰鞍’的铜片是从龟兹运来的,又轻又韧,帖木儿他爹特意让工匠捶打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嵌进木架里;羊皮是开春刚剪的羔羊皮,鞣制时加了草原的沙棘汁和艾草,不容易变形,还能吸汗。” 巴尔指着鞍底的铜片,语气里满是得意,用回纥语对巴图鲁说:“巴图鲁,你试试,这鞍比咱们草原的软鞍还舒服,跑一天都不磨胯。”

巴图鲁早就按捺不住,上前摸了摸鞍皮,又掂了掂重量,眼睛亮了:“大叔,这鞍真轻!比我上次帮您修的那副还好用!” 阿依古丽也蹲下身,仔细摸着马鞍的每一处细节,指尖触到柔软的羊皮,又摸到坚硬却轻便的铜片,心里满是惊喜:“墨风,咱们试试?巴图鲁,你帮着帖木儿把鞍装上。”

巴图鲁和帖木儿连忙上前,熟练地把马鞍绑在墨风背上 —— 两人都是草原长大的,装马鞍的动作又快又稳,阿勒泰还在一旁递着皮带,嘴里念叨着回纥语的口诀(“左三圈勒紧,右三圈防滑,鞍桥对马脊,别偏半寸差”)。很快,马鞍就装好了。阿依古丽翻身上马,轻轻夹了夹马腹,墨风迈着轻快的步子,绕着空地跑了起来。风里带着草原的气息,马鞍贴合着马背,没有丝毫晃动,胯部也感觉不到摩擦,只有柔软的羊皮贴着腿,舒服得让她忍不住笑了起来。

“太好了!这‘飞鹰鞍’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阿依古丽勒住缰绳,翻身下马,语气里满是激动,“巴尔大叔,我这里有两匹中原的云锦,是上次郭子仪令公特意送给我的,一匹是石榴红的,一匹是天青色的,上面织着中原的牡丹花纹,特别好看。我用这两匹云锦,换你十副‘飞鹰鞍’,行不行?”

巴尔哈哈笑了起来,拍了拍阿依古丽的肩膀:“我的小雄鹰,说的哪里话!可汗早就交代过,支援唐军是咱们回纥的责任,这些‘飞鹰鞍’本来就是要送给唐军的!云锦你留着自己用,要是喜欢,下次我让商队给你带些草原的宝石,你可以缝在云锦上,比中原的绣花还好看。” 他顿了顿,突然压低声音,左右看了看,然后从怀里掏出个用油布层层包裹的小包,“对了,郭令公托我给你带了封信,还有一封给李倓将军的密信,说里面是关于邺城战事的重要消息,让你务必尽快转交,不能耽误。”

阿依古丽接过油布包,指尖触到里面硬挺的信纸,心里顿时一沉 —— 定是邺城的战事有了新变化。她小心翼翼地把油布包塞进怀里,紧紧攥着:“请大叔放心,我今天就把密信送给李将军,绝不让消息耽误。巴图鲁,你和帖木儿、阿勒泰把‘飞鹰鞍’运回马场,让弟兄们都试试,要是鞍桥太高,就让帖木儿帮忙磨一磨 —— 你也多试几匹马,看看草原马和中原马用着有没有差别。”

巴图鲁连忙应声,他早就想试试 “飞鹰鞍” 骑中原马的感觉,拉着帖木儿就往马场的方向跑。阿依古丽又看向巴尔,脸上露出笑容:“大叔,一路辛苦了,晚上我请你和伙计们吃中原的饺子,是白菜猪肉馅的,皮薄馅大,可好吃了!再让伙房煮点草原的奶茶,咱们好好聊聊草原的事 —— 我还想听你说部落里的赛马大会,今年谁拿了第一?”

巴尔笑着点头:“好!我也正好尝尝中原的饺子,看看有没有草原的手抓肉好吃!阿勒泰,你去把咱们带的草原奶疙瘩和奶酒拿出来,晚上给公主尝尝,奶酒是你阿姑亲手酿的,甜得很。” 阿勒泰连忙应声,跑回毡房拿东西。营地里顿时热闹起来,驼铃声、笑声、回纥语的吆喝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草原歌谣。

阿依古丽看着忙碌的商队,又摸了摸怀里的油布包,心里满是踏实。有了这些 “飞鹰鞍”,巴图鲁他们这些回纥骑兵能更好地发挥骑术;有了郭令公的密信,就能更清楚邺城的战事部署。她翻身上马,墨风兴奋地嘶鸣一声,朝着冀州义军大营的方向跑去 —— 她要尽快把密信交给李倓,让他也能早点安心。

冀州义军大营的黄昏,炊烟袅袅升起,裹着淡淡的粟米香和野菜香,飘在营地上空。夕阳的余晖洒在帐篷上,给灰色的粗布帐篷镀上了一层金边,像撒了把碎金子。

李倓刚查完粮囤,手里拿着本粮册,正和张老栓说着话。粮囤里的粟米还够义军吃二十天,要是省着点吃,掺些野菜,能撑到官军来汇合。“张大哥,最近要盯着点粮囤的防潮,春天雨水多,别让粟米发霉了。” 李倓的声音很沉稳,“弟兄们训练辛苦,要是吃了发霉的粮,闹肚子就麻烦了。”

张老栓连连点头,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装着些新磨的麦粉:“赵大哥放心!我每天都来粮囤查看,还在粮囤里放了些干艾草,能防潮。这是昨天磨的麦粉,给你留了点,晚上让伙房给你煮碗麦粥。” 李倓接过布包,心里暖暖的 —— 张老栓总是这样,有好东西都想着他。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李倓抬头一看,是阿依古丽骑着墨风来了,身后还跟着个回纥亲兵(巴图鲁去送马鞍了,阿依古丽特意留了个叫 “腾格尔” 的回纥亲兵随行,腾格尔在回纥语里是 “天空” 的意思,性子沉稳,负责护卫),两人手里都攥着个油布包,神色郑重。“李将军!” 阿依古丽翻身下马,快步走过来,“郭子仪令公的密信,巴尔大叔的商队带来的,说是关于邺城战事的重要消息。腾格尔,把另一封密信给李将军。”

腾格尔双手捧着油布包,递给李倓,动作恭敬,还微微躬身 —— 这是回纥对贵客的礼仪。李倓连忙接过,把他们让进主营帐,帐内的油灯刚点上,昏黄的灯光摇曳着,映着案上的地图 —— 邺城的位置用红笔圈了个圈,旁边写着 “官军两万,义军一千五” 的小字,还有几条细细的红线,是拟定的行军路线。

阿依古丽坐在案旁,腾格尔则站在帐门口,警惕地看着外面 —— 这是回纥亲兵的习惯,时刻护卫主子的安全。阿依古丽拆开自己的信,快速扫了一遍,语气轻快起来:“郭令公说,半个月后官军会从常山出发,让咱们义军在邺城外围的东侧接应,袭扰叛军的粮道。还说崔瑾在长安查贪腐有了结果,扣下的军粮已经在路上了,优先送往前线,让咱们不用太担心粮草问题。对了,他还特意提了‘飞鹰鞍’,让我尽快用这马鞍训练骑兵,尤其是巴图鲁他们这些回纥骑兵,说能让他们的骑术更好地发挥。”

李倓拆开自己的信,信纸带着淡淡的墨香,郭子仪的字迹刚劲有力,一笔一划都透着沉稳:“邺城叛军粮草将尽,然史思明旧部安庆绪仍在顽抗,麾下有三千精锐骑兵,多是胡人,骁勇善战。需义军从东侧袭扰叛军粮道,切断其补给,与官军形成夹击之势……”

他看得格外专注,手指无意识地放在油灯旁,不小心蹭到了跳动的灯芯。“嘶 ——” 李倓倒吸一口凉气,指尖顿时红了一片,很快起了个小水泡,火辣辣地疼。

“小心!” 阿依古丽连忙凑过来,一把抓住他的手,腾格尔也快步走过来,从怀里掏出个小皮囊,里面装着草原的沙棘草药膏:“公主,用这个,比唾液管用,能止痛消红。” 阿依古丽接过药膏,轻轻抹在李倓的指尖,语气带着责备:“怎么这么不小心?看信也不用靠这么近。”

李倓笑了笑,抽回手,指尖的疼痛似乎减轻了些:“没事,小伤。得尽快给郭令公回信,说咱们已经准备好,让他放心。” 他从案上拿起一支笔,笔尖有些磨损 —— 这是他用了半年的笔,笔杆上还缠着圈粗布,增加摩擦力。又铺上新的信纸,蘸了点墨,笔尖在纸上飞快地移动。

“义军已备妥,陈武带五百人守东侧粮道,巴图鲁率二十名回纥骑兵配合,配备‘飞鹰鞍’,确保行军速度;大刀刘带三百人袭扰叛军后侧,主要针对其胡人骑兵;我带七百人居中接应,随时支援官军……” 李倓一边写,一边在心里盘算着兵力部署,特意把回纥骑兵的作用写进去 —— 他见过巴图鲁的骑术,知道有他们配合,袭扰粮道会更顺利。

油灯的火苗又跳了跳,火星溅到信纸边缘,烧出个小黑点。李倓连忙吹了吹,看着那个小黑点,忍不住笑了 —— 这封信怕是要带着点 “烟火气” 了。他继续写,指尖的烫伤还在隐隐作痛,却没停下笔。

他想起白天查粮囤时,张老栓说 “巴图鲁他们见了‘飞鹰鞍’,都盼着早点打邺城,好跟叛军的胡人骑兵较量较量”;想起西市的百姓啃着杂面饼,却还笑着说 “等叛军没了,就能种庄稼了”;想起母亲生前说的 “倓儿,要护着百姓,护着大唐”。手里的笔更沉了些,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认真。

“写好了。” 李倓把信折好,装进油布包,递给阿依古丽,“你明天交给巴尔大叔,让他尽快送出去。对了,‘飞鹰鞍’在回纥骑兵手里用着怎么样?巴图鲁他们满意吗?”

“太满意了!” 阿依古丽接过油布包,眼睛亮起来,“巴图鲁试骑后,用回纥语说‘这鞍比草原的鞍还舒服’,还说要教中原骑兵草原的骑术,让大家一起练。腾格尔刚才也说,要是早有这鞍,上次追叛军散兵时,就不会磨破胯骨了。”

帐外传来伙房的吆喝声:“开饭喽 ——” 是煮好的粟米粥,还配着些腌菜。李倓站起身,笑着拍了拍阿依古丽的肩膀:“走,吃饭去!吃完了,咱们再去看看巴图鲁他们训练‘飞鹰鞍’的情况,正好学学草原的骑术。” 阿依古丽点头,腾格尔跟在后面,三人走出帐篷。

夜色里,军营的油灯像一颗颗星星,散落在营地上。李倓、阿依古丽和腾格尔的身影,在灯光下慢慢走远,脚步声里满是对胜利的期待 —— 再过半个月,他们就能和官军汇合,巴图鲁他们的回纥骑兵,定能在邺城战场上发挥大作用。

第二天清晨,赵州城的东市格外热闹。天刚蒙蒙亮,百姓们就陆续赶来,有的是来买粮的,有的是来卖自家种的野菜、编的竹筐,还有的是来看看新鲜 —— 昨天就听说有回纥商队来了,大家都想看看草原上来的人,还有草原上的东西。

巴尔的商队在东市的街角支起了一个大大的油锅,锅里的胡麻油已经烧热,冒着淡淡的油花。帖木儿和阿勒泰负责炸胡麻饼,腾格尔也来帮忙 —— 阿依古丽让他跟着熟悉中原的市井,顺便保护商队。巴图鲁也来了,他闲着没事,就帮着搬柴火,还把草原的羊皮垫铺在地上,让百姓们累了能坐会儿。

帖木儿穿着件浅蓝色的回纥短袄,正忙着揉面,他手里的面团是用草原的胡麻粉和中原的麦粉混合做的,揉得又软又有韧性,还时不时用回纥语念叨着揉面的口诀(“揉三揉出筋,摔三摔够韧,饼子炸得脆,咬着满口香”)。巴图鲁在一旁看着,偶尔用回纥语搭话:“帖木儿,你这手艺比我阿娘差远了,我阿娘做的胡麻馕,能放半个月还脆。” 帖木儿白了他一眼:“你行你上!我这是按中原人的口味改的,炸的比烤的软,老人小孩都能吃。”

阿勒泰则负责擀饼,他擀的饼又薄又圆,边缘还带着淡淡的花纹 —— 这是草原的手法,用手指捏出的花边,既好看又容易炸透。腾格尔坐在一旁,负责往饼上撒芝麻,他的动作很认真,每一块饼上的芝麻都撒得均匀,像草原上的星星,密密麻麻。

“滋啦 ——” 帖木儿把擀好的饼放进油锅,瞬间响起一阵清脆的声响,金黄的油花溅起,胡麻和芝麻的香气瞬间飘散开,像无形的钩子,勾着周围百姓的鼻子。很快,第一张胡麻饼就炸好了,阿勒泰用长筷子捞出来,放在铁丝架上控油,金黄的饼身冒着热气,芝麻在阳光下闪着光,引得周围的百姓围了一圈,却没人敢上前。

张奶奶牵着六岁的孙儿小豆子,站在人群的最前面。小豆子的眼睛紧紧盯着铁丝架上的胡麻饼,咽了咽口水,小手紧紧攥着奶奶的衣角,小声说:“奶奶,饼好香,我想吃。”

张奶奶摸了摸孙儿的头,叹了口气 —— 昨天她去粮铺买粮,杂面已经涨到四十一文一斗,家里的铜板只够买半斗,哪还有钱买这 “外国饼”?她抬头看向帖木儿,笑着问道:“小伙子,这饼叫啥名字?多少钱一个啊?”

帖木儿手里拿着个刚炸好的胡麻饼,操着生硬的中原话,笑着回答:“奶奶,这是回纥的‘胡麻馕’,好吃!五文钱一个!” 他说着,还把手里的胡麻饼递了过去,想让张奶奶尝尝。巴图鲁在一旁补充,用比帖木儿熟练些的中原话:“这饼里加了草原的胡麻,吃了有力气,像咱们草原的汉子一样壮。您尝尝,不要钱。”

百姓们却往后退了退,脸上露出犹豫的神色。一个穿着粗布短衫的汉子,是个庄稼人,叫李老根,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小伙子,能不能便宜点?三文钱一个?俺们庄稼人,赚点钱不容易,五文钱能买小半升杂面,够一家人吃两顿了。”

帖木儿愣了愣,手里的胡麻饼停在半空中,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转头看向不远处的巴尔,眼神里带着询问 —— 他第一次来中原,不知道中原的粮价这么贵,也不知道五文钱对百姓来说有多重要。巴尔刚要开口,就见阿依古丽骑着墨风,慢悠悠地走了过来,巴特跟在后面。

“巴尔大叔,帖木儿,阿勒泰,腾格尔,巴图鲁,早上好啊!” 阿依古丽翻身下马,走到油锅旁,闻着胡麻饼的香气,忍不住笑了,“这‘胡麻馕’闻着就好吃,我都要流口水了。” 巴特也凑过来,拿起一块刚控油的饼,咬了一口,笑着说:“比草原的烤馕还香,帖木儿,你这手艺进步了!” 帖木儿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是阿勒泰帮我擀的饼,他比我会做细活。”

阿依古丽看到周围百姓犹豫的神色,又听到刚才李老根的话,心里顿时明白了。她从怀里掏出一串铜钱,“哗啦” 一声放在旁边的木板上 —— 这是她这个月的俸禄,一共两百文。“巴尔大叔,今天的‘胡麻馕’,我请大家吃!” 她指着围观的百姓,笑着说:“先给每位乡亲送一个尝尝,剩下的按三文钱一个卖,差的钱我来补。巴图鲁、巴特,你们帮着腾格尔给大家分饼,别让乡亲们等急了。”

百姓们顿时欢呼起来,像过年一样热闹。张奶奶拉着小豆子,快步走到巴图鲁面前,小豆子接过巴图鲁递来的 “胡麻馕”,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 —— 外酥里软,芝麻的香混着胡麻的甜,还有淡淡的油香,好吃得让他眼睛都眯了起来:“奶奶,好吃!太好吃了!”

阿依古丽蹲下来,摸了摸小豆子的头,笑着说:“好吃就多吃点,不够还有。” 她又看向周围的百姓,“巴尔大叔的商队会在赵州待三天,除了‘胡麻馕’,还有草原的胡麻、皮毛,都很便宜。胡麻可以煮粥、做饼,皮毛可以做棉袄,大家有需要的都可以看看 —— 阿勒泰,把咱们的胡麻拿出来给乡亲们看看。”

阿勒泰连忙从货箱里拿出一袋胡麻,打开袋子,金黄的胡麻籽散发出淡淡的香气。一个穿着青色长衫的穷书生,手里攥着两文钱,犹豫了半天,还是走上前,小声说:“公主,我…… 我只有两文钱,能不能买一个‘胡麻馕’?” 阿依古丽笑着点头:“当然可以!两文钱也能买,不够的我来补。腾格尔,给这位先生拿个热乎的。”

腾格尔连忙递过一个刚炸好的饼,书生接过胡麻饼,感动得连连道谢:“多谢公主,多谢公主!” 巴图鲁也没闲着,他教百姓们怎么用胡麻煮粥,用回纥语说 “胡麻要炒香了再熬,加些粟米,又香又暖”,巴特在一旁翻译,百姓们听得认真,有的还拿出小本子记下来。

百姓们也渐渐放开了,有的买 “胡麻馕”,有的围在货箱旁看草原的皮毛 —— 阿勒泰拿着一块狐狸皮,给大家演示怎么做皮帽,巴图鲁则在一旁用回纥语唱着草原的《劝酒歌》,虽然大家听不懂歌词,却跟着节奏拍手。东市的吆喝声、笑声、说话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春日歌谣。

张奶奶买了两斤胡麻,用一块干净的布包着,走到阿依古丽面前,把胡麻递过去:“姑娘,这胡麻你拿着,是俺自己种的,熬粥特别香。你帮俺们修屋、平粮价,还请俺们吃饼,俺也没什么好谢你的,这点胡麻你别嫌弃。”

阿依古丽接过胡麻,指尖触到布包的温度,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两斤胡麻,张奶奶攒了很久,是舍不得吃的。“谢谢奶奶,我很喜欢。” 阿依古丽把胡麻抱在怀里,“等我熬了胡麻粥,一定请您和小豆子来马场吃,让帖木儿再给你们炸‘胡麻馕’,让巴图鲁教小豆子骑小马。”

夕阳西下时,商队的 “胡麻馕” 已经卖得差不多了。阿依古丽把给郭令公的回信交给巴尔,看着帖木儿、阿勒泰、腾格尔收拾东西,巴图鲁和巴特则帮着把货箱搬上骆驼。骆驼又迈着沉稳的步子,驼铃 “叮铃” 响,渐渐远去。

阿依古丽摸了摸怀里的胡麻,又望向冀州的方向 —— 李倓应该还在和巴图鲁他们商量骑兵配合的战术,新的 “飞鹰鞍” 定能让回纥骑兵发挥更大作用。她翻身上马,巴特跟在后面,墨风欢快地嘶鸣一声,朝着马场的方向跑去,风里还带着 “胡麻馕” 的香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