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25章 义军帐议?分粮与立规

大唐中兴 第25章 义军帐议?分粮与立规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乾元元年冬末的冀州,荒坡上的义军营地被一层薄薄的雪雾裹着,像块冻硬的糕饼。李倓踩着没过脚踝的积雪,走向粮囤帐篷时,靴底的冰碴子 “咯吱” 作响,每一步都要拨开粘在裤腿上的雪粒 —— 这雪下了三天,看似不大,却把营地的角角落落都冻透了,连帐篷的粗布都硬得能刮破手。

粮囤帐篷是用两匹叛军遗弃的粗布缝的,接缝处用麻绳勒得紧紧的,却还是漏着风。李倓掀开门帘的瞬间,一股混杂着霉味、粟米香和潮气的味道扑面而来,呛得他忍不住咳嗽了两声。帐内没有火塘,冷得像冰窖,张老栓正蹲在地上,背对着门帘,用一把缺了角的木勺,扒拉着粮囤中央最后一点干粟米,他的棉袄后襟破了个大洞,露出里面发黄的棉絮,被风吹得微微晃动。

“赵大哥,你可来了。” 张老栓听见动静,猛地回过头,眼睛里布满血丝,手里的木勺还沾着不少粟米糠,“算清楚了,咱们现在就剩九百七十升干粟米 —— 我用木勺量了三遍,差一升都不行;还有两袋掺了沙子的霉粮,昨天我让老婆子淘了半袋,淘出来的沙子能装满一陶碗,王二柱队里的小石头,就是吃了没淘干净的霉粮,夜里上吐下泻,现在还躺着哼哼呢。”

李倓蹲下身,膝盖碰到地上的冰碴子,冻得他一哆嗦。他抓起一把干粟米,指尖能清晰触到细小的沙粒和几粒发黑的霉点,粟米的清香里裹着淡淡的霉味,像这乱世里,连粮食都带着苦日子的印记。“不是没粮,是咱们吃错了法子。” 李倓把粟米轻轻放回布袋,指了指帐角堆着的空袋子,“前几天抢着吃,有的弟兄一顿能吃三升,有的三天没一口,王哥昨天换药时还说,饿得没力气抬手 —— 你去叫各队头领来主营帐,咱们议个分粮的规矩,再乱下去,不等叛军来,咱们自己先垮了。”

张老栓应声起身,刚走两步就踉跄了一下,李倓连忙扶住他:“怎么了?” 张老栓摆摆手,笑着说:“没事,就是昨天给伤员煮粥,站得久了,腿有点麻。” 李倓却看见他裤腿上沾着不少冰碴,想必是去河边淘米时,不小心踩进了冰窟窿。他心里一暖,从怀里掏出块还带着体温的干饼 —— 这是他昨天省下来的,递到张老栓手里:“先垫垫,别饿坏了。” 张老栓推辞了半天,最后还是收下了,小心翼翼地掰了一半,塞回李倓手里:“赵大哥,你也得吃,你比我们累。”

半个时辰后,主营帐的火塘烧得正旺,松木柴在塘里噼啪作响,火星溅到塘边的石块上,瞬间就灭了。帐内的头领们围着火塘坐成一圈,每个人的脚边都堆着不少雪,是从靴底蹭下来的,融化的雪水顺着帐篷的缝隙,流成了小小的溪流。

陈武把破酒壶往地上一墩,酒壶底的冰碴子溅了一地,他的脸因为冷和焦虑,涨得通红:“赵大哥,叫咱们来,不会是真要断粮了吧?我队里的老周,你知道的,五十多岁的人了,昨天为了省粮给伤员,硬是饿晕了两次,现在还躺着呢!他儿子去年被叛军杀了,就剩他一个人,要是再饿出个好歹,我怎么对得起他?”

“断不了。” 李倓从怀里掏出张麻纸,纸边都磨得起毛了,上面用炭笔密密麻麻写着数字,“我和张大哥刚清了粮囤,九百七十升干粟米,要是掺上野菜煮稀粥,一升干粟能顶三升用 —— 张大哥家老婆子试过,干粟泡软了煮,再多加野菜,稠得能插住筷子,一家三口干一碗,能顶大半天;咱们三百二十六个人,每天消耗四百五十升稀粥,够撑十天;再加上郭令公半个月内会送五千升粮来,咱们撑到援军到,没问题。”

他把麻纸推到众人面前,指尖点着 “分粮制” 三个字,炭笔写的字有些模糊,却一笔一划很认真:“我拟了三条规矩,大家听听:第一,作战的弟兄每天领两升干粟,早晚各煮一次稀粥,粥里必须加野菜 —— 陈大哥,你派几个弟兄去后山采蒲公英、苦菜,越多越好,注意安全,后山的坡结了冰,别摔着;第二,随军家属不管老幼,每天一升干粟,跟士兵的粥一起煮,保证饿不着 —— 王大哥,你家老婆子会煮粥,就辛苦她多盯着点,别煮糊了;第三,流民要是愿意参军,不仅能领士兵的粮,平定叛乱后还免三个月赋税,回原籍种地,官府不征粮、不派徭役 —— 王大哥,你去跟帐篷外的流民说说,愿意来的,今天就能领粮。”

帐内顿时静了下来,只有火塘里的柴火还在噼啪作响。大刀刘坐在最角落,手里攥着环首刀的刀柄,刀把上缠着的粗布都磨得发亮了。他的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紧紧盯着李倓手里的麻纸,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刀把 —— 那刀是他从叛军手里抢的,刀背上还留着一道深可见骨的缺口,是去年在博陵城外,跟叛军厮杀时留下的。

“赵大哥,两升干粟掺野菜,够吃吗?” 大刀刘终于开口,声音低沉得像帐外的寒风,“我以前跟着叛军当民夫,一天才领一升霉粮,饿得连路都走不动;可弟兄们是要打仗的,手里要拿刀,身上要扛甲,饿肚子怎么跟叛军拼?”

“够不够,咱们算笔账。” 李倓拿起木勺,在火塘边的泥地上画了个简单的算式,“一个人每天两升干粟,掺三升野菜煮成五升稀粥,早晚各两碗,一碗能顶一个时辰;要是像前几天那样抢着吃,有的人一顿能吃三升,有的人三天没一口,反而浪费 —— 张大哥,你昨天煮的野菜粥,是不是一升干粟喂饱了三个人?”

张老栓连忙点头,眼里闪着光:“是!我家老婆子以前在村里当厨娘,最会省粮 —— 干粟得用温水泡半个时辰,泡软了再煮,煮到开花,再把野菜切碎了放进去,煮得黏糊糊的,一家三口干一碗,能顶大半天。昨天我尝了一碗,到晚上都不饿。”

陈武摸着下巴的胡茬,还是有些犹豫,他低头看了看脚边的破酒壶,又抬头看向李倓:“可咱们就剩十天的粮,郭令公的粮要是晚到几天,怎么办?去年我在藁城,就盼着援军来,结果等了半个月,援军没来,城倒被叛军破了,我带着十几个弟兄逃出来,一路上饿肚子,差点没挺过来。”

“还有粮种。” 李倓从布包里掏出个小陶罐,陶罐是用陶片补过的,外面用麻绳缠了几圈,里面装着颗粒饱满的粟米种,阳光透过帐篷的缝隙,照在粟米上,泛着淡淡的金光,“这是上次缴叛军粮车时留的,有两百升,都是挑出来的好种,没霉没虫;我昨天让张大哥去张家庄问了,村里有五十亩地能种,都是去年没被叛军烧的好地,咱们把粮种借给他们,让他们开春种,秋收了还咱们四百升 —— 这样就算郭令公的粮晚到几天,咱们也有后路。”

帐内的气氛终于活了起来。王二柱怀里抱着的流民娃,大概是暖过来了,伸出小手,抓了抓王二柱的胡子,王二柱笑着拍了拍娃的手,眼里的焦虑少了很多:“我这就去跟流民说!前两天还有人问我‘能不能跟着当兵换口饭’,有的流民都快饿晕了,就等着有人给口粮;这下有规矩了,肯定有人来!”

大刀刘也直起了身子,他把环首刀放在腿上,刀身映着火光,闪着冷光:“我没意见!只要能让弟兄们有粮吃、能打仗,我这二十多个弟兄,都听你的!我跟着叛军当民夫的时候,就盼着有人能带着咱们打叛军,现在终于盼到了。”

李倓把麻纸折好,小心翼翼地递给陈武,麻纸上的炭粉沾了些在他手上:“陈大哥,你负责分粮,每天早上辰时发,按人头记好,不许多领,也不许少给 —— 要是有人闹,你来找我;还有,采野菜的弟兄,让他们多穿点,后山的坡结了冰,危险,带上绳子,互相拉着点。”

陈武接过麻纸,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酒壶也忘了拿,起身就往外走,脚步都比刚才轻快了不少:“放心!我这就去叫弟兄们采野菜、清粮囤,保证今天晌午就能喝上热粥!老周要是知道有粥喝,肯定能爬起来!”

看着陈武的背影,李倓心里也松了口气。他走到火塘边,添了块松木柴,火苗 “腾” 地蹿了起来,暖了暖他冻得发麻的手。张老栓凑过来,小声说:“赵大哥,还是你有办法,刚才我还担心大家会不同意,没想到这么顺利。” 李倓笑了笑:“不是我有办法,是大家都想好好活着,好好打叛军 —— 只要有盼头,再苦的日子都能熬过去。”

晌午的阳光终于穿透了雪雾,照在营地的帐篷上,泛着淡淡的金光。李倓刚给王哥换完药,就闻到一股淡淡的粥香,混着野菜的清香,从帐外飘进来 —— 那香味很淡,却像钩子一样,勾着人的食欲。他扶着王哥躺下,盖好破旧的被子,刚要起身,就看见陈武端着个破陶罐,小心翼翼地走进来,陶罐的边缘缺了个口,用布条缠了几圈,里面的稀粥冒着热气,飘着绿色的野菜叶。

“王哥,快趁热喝。” 陈武把陶罐递到王哥手里,又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布包是用粗布缝的,里面装着两升干粟米,“这里面是今天分的两升干粟,赵大哥说让你留着,要是粥不够,晚上再煮点;我让老婆子多放了点野菜,煮得稠,顶饿。”

王哥接过陶罐,手指碰到温热的陶罐壁,眼泪 “啪嗒” 一声掉在陶罐里,溅起小小的涟漪。他看着罐子里的稀粥,粥里的野菜叶和粟米粒清晰可见,比前几天喝的清水粥稠多了。“陈大哥,谢谢你们……” 王哥哽咽着,用勺子舀起一勺粥,慢慢送到嘴里,粥的温热顺着喉咙滑下去,带着野菜的微苦和粟米的清甜,虽然不丰盛,却让他感觉浑身都暖和了起来,“我昨天还担心,没粮换药,饿肚子等死,没想到今天就能喝上热粥,还有干粟米……”

“都是弟兄,不用谢。” 李倓笑着拍了拍王哥的肩膀,“你好好养伤,等伤好了,咱们一起打叛军,一起收复冀州,让百姓们过上太平日子。” 王哥用力点头,眼里满是希望,他低头继续喝粥,每一口都喝得很认真,像是在品尝世间最美味的食物。

李倓走出伤员帐篷,营地里到处是煮粥的炊烟,一缕缕飘向天空,与雪雾交织在一起,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不远处的石头灶旁,狗剩蹲在地上,正帮着张老栓的老婆子淘粟米,他的袖子挽得高高的,露出冻得发红的胳膊,手里拿着个破筛子,仔细地筛着粟米里的沙子,筛出来的沙子堆在旁边的陶碗里,已经快满了。

“赵大哥!” 狗剩看见李倓,兴奋地举起手里的筛子,筛子里的粟米颗颗饱满,“你看!咱们今天的粟米好着呢!张奶奶说,淘干净了煮粥,比前几天的香多了!” 李倓走过去,摸了摸筛子里的粟米,确实比前几天的干净,没什么沙子和霉点。张老栓的老婆子坐在旁边的石头上,手里拿着个木勺,正在搅拌锅里的粥,锅里的粥冒着热气,野菜叶在粥里翻滚,香气扑鼻。

“赵大哥,快尝尝。” 张老栓的老婆子盛了一碗粥,递到李倓手里,“刚煮好的,还热乎着,你这几天累坏了,补补身子。” 李倓接过碗,喝了一口粥,温热的粥滑进喉咙,带着野菜的清香和粟米的甜味,虽然没有盐,却让人感觉很踏实。他想起昨天夜里,狗剩偷偷把自己的半块饼子分给流民娃,结果自己饿得在帐篷外发抖,心里满是温暖 —— 这就是义军,虽然穷,却互相惦记着,像一家人一样。

这时,一个流民老汉拄着拐杖,慢慢走了过来,他的头发和胡子都白了,身上穿着件破旧的单衣,外面裹着块麻袋片,手里捧着个破碗,碗里盛着半碗稀粥。他走到李倓面前,深深鞠了一躬,腰弯得像个虾米:“赵将军,谢谢您!我和孙女三天没吃饱饭了,今天终于喝上热粥了 —— 我这就让孙女去参军,跟着您打叛军,报答您的恩情!”

老汉身后,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慢慢走了过来,她的头发用一根麻绳扎着,脸上带着几分羞涩,手里攥着个布包,布包里装着几件缝补工具。“赵将军,我叫林丫,” 姑娘的声音有些发颤,却很坚定,“我会做饭、会缝补,还能给伤员换药 —— 我娘以前是村里的接生婆,教过我怎么处理伤口,您收下我吧!我想跟着您打叛军,为我爹娘报仇,他们去年被叛军杀了……”

李倓连忙扶起老汉,心里满是感动。他看着林丫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她手里的布包,笑着说:“好!咱们义军就缺你这样的姑娘!你先跟着张奶奶煮粥,等熟悉了营地的情况,再去伤员帐篷帮忙 —— 陈大哥,你给林丫登记一下,按士兵的分粮标准,每天两升干粟。”

陈武连忙应声,从怀里掏出个小本子,用炭笔写下林丫的名字:“林丫,你跟我来,我给你找个帐篷住,以后你就跟张奶奶住一起,互相有个照应。” 林丫用力点头,对着李倓和老汉鞠了一躬,跟着陈武走了,走的时候,还不忘回头看了看老汉,眼里满是不舍。老汉看着孙女的背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捧着碗,慢慢喝着粥,眼泪又掉了下来,这次却是感动的泪。

傍晚时分,李倓正在帐内整理分粮的账本,帐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他抬头一看,是陈武掀帘进来,脸上带着笑意,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装着分粮的记录:“赵大哥,今天一共来了十八个流民参军,其中有五个姑娘,都跟林丫一样,会做饭、会缝补;现在咱们有一百六十八个士兵,两百二十三个家属 —— 算下来,每天消耗四百五十升稀粥,九百七十升干粟,够撑十天没问题。”

他把布包递给李倓,里面是几张麻纸,上面用炭笔写着每个人的领粮记录,一笔一笔,清清楚楚,没有一点涂改的痕迹。“今天分粮的时候,有个弟兄想多领一升,说自己饭量大,我按你说的规矩,跟他算了算账,他就明白了,没再闹;还有采野菜的弟兄,回来的时候说,后山的坡结了冰,老周差点摔下去,幸好被旁边的弟兄拉了一把,现在老周已经能起来喝粥了,还说明天要跟着去采野菜。”

李倓翻着账本,心里很是欣慰。他知道,分粮制不仅解决了眼前的粮荒,更让义军的心聚在了一起。以前,大家为了粮抢得面红耳赤,有的甚至还动了手;现在,每个人都知道 “每天能领到粮、有盼头”,干活也有了劲 —— 有的士兵主动去修帐篷,把漏风的地方用泥巴糊严实;有的家属帮着洗伤员的布条,洗得干干净净;连孩子们都学着去捡柴禾,虽然捡的不多,却很认真,整个营地像个大家庭一样,充满了生机与温暖。

“对了,赵大哥,” 陈武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小陶罐,里面装着些腌菜,“这是林丫带来的,她说这是她娘去年腌的,能就着粥吃,让我给你送来。她说你为了大家,辛苦了,让你多吃点。” 李倓接过陶罐,打开盖子,一股腌菜的清香扑面而来,里面的腌菜颗颗饱满,是用芥菜腌的,颜色金黄。他心里满是温暖,这就是百姓,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记在心里,用自己的方式报答你。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陈武就带着十个弟兄,背着竹筐,去后山采野菜了。后山的坡很陡,结了厚厚的冰,走一步滑三步,弟兄们都把裤腿扎得紧紧的,手里拿着木棍,互相拉着,慢慢往上爬。老周走在最前面,他昨天还饿晕了两次,今天却精神好了很多,手里拿着个镰刀,准备割野菜。

“大家小心点,这坡滑,别摔着。” 陈武走在中间,时不时回头看看,“昨天我来探路的时候,看见这边有不少蒲公英和苦菜,够咱们吃几天的;大家分散着采,别扎堆,注意安全。” 弟兄们应声散开,有的蹲在坡下,有的慢慢往上爬,手里的竹筐很快就装了不少野菜。

老周爬到坡中间,看见一块石头后面长着不少苦菜,他刚要伸手去割,脚下突然一滑,身体顺着坡往下滑。“不好!” 老周心里一紧,手里的镰刀掉在了地上,他连忙伸手去抓旁边的灌木,却没抓住,眼看就要摔下去。

“老周!抓住我的手!” 后面的弟兄见状,连忙伸手去拉,却差一点没抓住。就在这时,一个身影突然冲了过来,一把抓住老周的胳膊,用力把他拉了上来。老周抬头一看,是大刀刘,他的额头上满是汗珠,手里还攥着刚采的野菜。

“刘大哥,谢谢你!” 老周喘着粗气,心里满是感激。大刀刘摇了摇头,把他扶到旁边的石头上:“没事,小心点,这坡滑,别再摔了。” 他捡起地上的镰刀,递给老周,眼神里带着几分关切 —— 昨天分粮的时候,他看见老周饿得没力气,还把自己的半碗粥分给了老周。

老周接过镰刀,看着大刀刘脸上的刀疤,忍不住问:“刘大哥,你这刀疤是怎么来的?看着怪吓人的。” 大刀刘的眼神暗了下来,他摸了摸脸上的刀疤,声音低沉:“去年冬天,叛军攻破了我的老家 —— 博陵城外的刘家村。那天,我正好去邻村买粮,回来的时候,村子已经被烧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尸体和烧黑的房梁。”

他顿了顿,像是在回忆那段痛苦的往事:“我冲进村子,看见我爹娘倒在院子里,身上都是刀伤,早就没气了;我媳妇抱着我三岁的儿子,躲在柴房里,叛军发现了他们,把我媳妇糟蹋了,还把我儿子活活摔死在门槛上。我跟叛军拼命,被他们砍了一刀,差点死了,是邻村的乡亲救了我,我才活了下来。”

老周听得眼眶发红,他拍了拍大刀刘的肩膀:“刘大哥,你放心,咱们一定会打回博陵,杀了那些叛军,为你的家人报仇!” 大刀刘点了点头,眼里闪着坚定的光:“我相信赵大哥,相信咱们义军,只要能杀叛军,能让活着的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我就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两人说完,又继续采野菜。太阳渐渐升了起来,照在山坡上,冰开始融化,坡更滑了。弟兄们互相搀扶着,慢慢往下走,竹筐里都装满了野菜,沉甸甸的。陈武看着满筐的野菜,笑着说:“这下好了,够咱们吃几天的了,等郭令公的粮到了,咱们就不用再吃野菜了!” 弟兄们都笑了起来,笑声在山坡上回荡,盖过了寒风的呼啸。

回到营地时,林丫正跟着张老栓的老婆子煮粥,锅里的粥冒着热气,香气扑鼻。看见陈武他们回来,林丫连忙迎上去,接过竹筐:“陈大哥,你们回来了!快歇会儿,粥马上就好。” 陈武笑着点头,把竹筐递给她:“辛苦你了,林丫,今天的野菜够多,能煮不少粥。”

林丫接过竹筐,开始择野菜,她的动作很熟练,很快就择好了一把。张老栓的老婆子看着她,眼里满是喜欢:“林丫这孩子,聪明能干,学东西快,以后肯定是个好帮手。” 林丫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继续择野菜,心里满是温暖 —— 自从爹娘去世后,她还是第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

第五天清晨,天刚蒙蒙亮,营地里还很安静,只有几个哨兵在巡逻。李倓披上皮甲,走出帐篷,准备去查看粮囤,刚走了几步,就听见营外传来马蹄声,越来越近,还夹杂着士兵的吆喝声。他心里一动,难道是郭令公的信使来了?

他快步走到营门口,看见一个穿着官军服饰的信使,正牵着一匹枣红马,站在营门外,马背上驮着几个鼓鼓囊囊的布袋,散发着粟米的清香。信使看见李倓,连忙翻身下马,快步走过来,手里捧着个布包,里面装着一封书信:“赵将军!我是郭子仪令公派来的,令公让我送五千升粟米过来,还有这封信,让我亲手交给您。”

李倓接过书信,双手有些颤抖,他展开一看,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是郭子仪的亲笔:“冀州义军诸将士,半月后吾将率两万官军至冀州,与尔等汇合共击邺城叛军。今先送粟米五千升,以解燃眉;此前所言粮种借贷之事,吾已令常山官府协助,秋收后村落还粮,可直接交由义军调度。另,吾已奏请陛下,义军将士平定叛乱后,皆可编入官军,享受官军待遇,家属可随军安置,免五年赋税。”

“太好了!” 李倓举起书信,对着围过来的义军喊道,“弟兄们!郭令公的粮到了!五千升粟米,够咱们吃一个月的!半个月后,官军就来跟咱们汇合,一起打邺城叛军!平定叛乱后,咱们都能编入官军,家属免五年赋税!”

营地里顿时爆发出欢呼声,比过年还热闹。狗剩蹦跳着去报信,一边跑一边喊:“郭令公的粮到了!咱们有粮了!” 伤员王哥挣扎着坐起来,眼里满是激动,他恨不得立刻就下床,跟着大家一起欢呼;陈武跑过来,摸着马背上的粟米袋,笑得合不拢嘴,手里的破酒壶都差点掉在地上:“赵大哥,这下咱们不用掺野菜了!弟兄们能吃上纯粟米粥了,打仗也更有力气了!”

大刀刘握着环首刀,走到李倓面前,单膝跪地:“赵大哥,我大刀刘这辈子没服过谁,今天我服您!跟着您,不仅有粮吃,还能打叛军、报仇,我这二十多个弟兄,以后就跟您走到底,刀山火海,绝不皱一下眉头!” 李倓连忙扶起他,拍了拍他的肩膀:“刘大哥,不用多礼,咱们都是弟兄,一起打叛军,一起为百姓谋太平!”

信使看着营地里欢呼的义军,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赵将军,令公还说,让您好好训练义军,半个月后,咱们一起打邺城,收复河北!这些粟米,我已经让人卸下来了,您清点一下。” 李倓点了点头,让张老栓和陈武去清点粟米,自己则陪着信使走进主营帐,给他倒了碗热粥:“辛苦你了,一路赶来,肯定饿了,先喝碗粥暖暖身子。”

信使接过粥,喝了一口,笑着说:“赵将军,您太客气了!能为令公和义军办事,是我的荣幸。令公还说,您制定的分粮制很好,既解决了粮荒,又凝聚了人心,让我多跟您学学,以后好帮着管理官军的粮草。” 李倓笑了笑,谦虚地说:“都是弟兄们支持,我只是做了该做的。”

当天晌午,营地里飘着纯粟米粥的香气,比以前的野菜粥香多了。士兵们捧着碗,喝得津津有味,有的还加了点林丫带来的腌菜,吃得更香了;家属们坐在帐篷外,聊着 “等平定叛军后回家种地” 的话题,眼里满是期待;伤员们也能喝上稠粥,伤口恢复得更快了,王哥已经能下床走动了,还帮着大家端粥。

王哥走到李倓面前,手里捧着碗粥:“赵大哥,您也喝碗粥吧!今天的粥真香,比我以前在家吃的还香。等我的腿完全好了,我一定跟着您,多杀几个叛军,报答您给咱们的好日子。” 李倓接过粥,喝了一口,心里满是温暖 —— 这就是他想要的,百姓安居乐业,弟兄们团结一心,没有战争,没有饥饿。

李倓走到营地高处,望着远处的冀州城。城墙上的叛军旗帜还在飘,但他知道,用不了多久,这些旗帜就会被唐军的旗帜取代。分粮制像一粒种子,在义军心里种下了希望;而郭子仪的援军和粮种借贷计划,就是滋养这粒种子的雨露 —— 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在这乱世里,为河北百姓撑起一片太平的天空。

夜幕降临时,李倓在帐内写下日记:“乾元元年冬末,冀州义军定分粮制,九百七十升粟米掺野菜,撑十日;郭令公送粮五千升,解危机。流民归心,伤员渐愈,林丫等流民加入,大刀刘述博陵往事,皆愿效死。半月后官军至,共击邺城。河北虽寒,然人心暖,中兴有望矣。” 写完,他摸了摸怀里的玉坠,那是母亲留给他的,羊脂玉做的,雕着一朵莲花,还带着他的体温。他想起母亲说的 “百姓安,则大唐安”,心里满是坚定 —— 这条路,他走对了,以后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他都会坚持走下去,为了百姓,为了大唐,为了太平。

帐外,士兵们还在欢呼,笑声和歌声飘进帐内,与火塘里的柴火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歌。李倓知道未来还有很多困难等着他们,但只要有这些弟兄,有百姓的支持,有郭子仪的援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打不垮的叛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