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4章 分道前夜父心测

大唐中兴 第4章 分道前夜父心测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暮色像块浸了墨的绢布,慢慢裹住马嵬坡的营地。巡逻士兵的甲胄反射着最后一点残阳,很快又被帐内透出的烛火染成暖黄。李倓跟在李亨身后,踩着被夜露打湿的黄沙,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轻 —— 他知道,今夜这场辞行,不是寻常的父子话别,而是玄宗对李亨的一场无声试探。

玄宗的营帐比李亨的更宽敞,帐帘用的是蜀地织的云纹锦,边角虽有些磨损,却仍看得出往日的华贵。帐内燃着龙涎香,烟气袅袅绕着帐中央的胡床,玄宗坐在上面,穿着件素色绫罗袍,头发用玉簪松松挽着,比白日里看起来更显苍老。见李亨进来,他只是抬了抬眼,指了指旁边的锦凳:“坐吧,倓儿也坐。”

李亨躬身谢过,在锦凳上坐下时,腰背依旧挺得笔直。李倓则站在他身后半步远的地方,目光落在帐角的青铜灯台上 —— 灯芯烧得正旺,灯油里泡着的灯草,像极了此刻紧绷的气氛。

“明日就要走了。” 玄宗先开了口,声音带着几分沙哑,指了指身旁的一个锦盒,“这是蜀地刚送来的锦袍,料子厚实,能挡西北的寒风。你若是…… 想跟我入蜀,就带着它,路上也能暖和些。”

李倓的心猛地一沉。他看见李亨的手指下意识攥紧了衣袍下摆,指节泛白 —— 玄宗这话,哪里是送锦袍,分明是在问 “你是否要跟我走,还是要留在关中另立门户”。安史之乱后,玄宗威望受损,李亨虽为太子,却也成了叛军的眼中钉,留在关中是险,随玄宗入蜀是安,可一旦入蜀,就等于放弃了 “收拾残局” 的机会,日后再想掌权,难如登天。

李亨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来。他想拒绝,却怕落个 “不孝” 的名声;想应下,又不甘心放弃关中。帐内的龙涎香似乎变得刺鼻起来,连烛火的跳动都显得格外刺眼。

就在这时,玄宗又开口了,语气里带着几分似叹似劝:“西北苦寒,叛军又近,你身子本就不好,若是留在这儿……” 他没把话说完,却把 “风险” 二字摆在了明面上。

李亨的喉结动了动,刚要起身回话,身后的李倓却先一步躬身,声音不高不低,正好能让帐内两人都听清:“陛下,孙儿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玄宗看向他,眼神里带着几分诧异 —— 往日里,这孩子要么跟李系争得面红耳赤,要么就闷头站在一旁,今日倒敢主动开口了。“你说。”

“孙儿以为,父王留在关中,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替上皇守国门。” 李倓缓缓说道,目光始终落在地面,没敢直视玄宗,“上皇入蜀,是为了避开叛军锋芒,保存实力;父王留下,是为了收拢散兵,安抚百姓。若是父王也入蜀,关中百姓没了主心骨,叛军定会趁机肆虐,到时候再想收复,就难了。”

他顿了顿,偷偷瞥了眼李亨,见对方紧绷的肩膀松了些,又继续道:“儿臣愿随父王留在关中,与父王共担风险。上皇身边有禁军护驾,定能平安入蜀;父王身边有儿臣和大哥,也能守住关中。这样一来,上皇在蜀地安稳,父王在关中立足,两不耽误,也全了父子君臣的情分。”

这番话像把软刀子,既没否定玄宗入蜀的决定,又给了李亨 “留下” 的正当理由,还把 “不孝” 的帽子远远推开。玄宗盯着李倓看了半晌,突然笑了笑,伸手端起桌上的茶盏:“你这孩子,倒比你父王会说话。”

李亨趁机起身,躬身道:“父皇教训的是。儿臣留下,确实是为了守国门、安百姓,绝无他想。待日后平定叛军,儿臣定亲自去蜀地接父皇回长安。”

“好,好。” 玄宗连说了两个 “好” 字,却没再提让李亨入蜀的事,只是把那个锦盒推到李亨面前,“这锦袍你还是拿着,关中冬天冷,别冻着。倓儿……” 他看向李倓,眼神里多了几分复杂,“你不必随我入蜀了,留在你父王身边,帮他多看着点 —— 你这孩子心细,比你大哥更懂分寸。”

李倓心中一喜,却没敢表露出来,只是躬身谢恩:“谢上皇体恤,儿臣定不负上皇所托,帮父王守好关中。”

又说了些家常话,大多是玄宗叮嘱李亨 “注意身体”“少动肝火”,李亨一一应下。离开营帐时,夜色已深,营地的篝火大多灭了,只有几个守夜的士兵举着灯笼,在帐间走动。

走在回营的小路上,李亨突然停下脚步,转身看向李倓。烛火的光从营帐缝隙透出来,映在他脸上,能看到几分难得的柔和:“倓儿,今日多亏了你。若是你不开口,为父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你祖父。”

“父王言重了,儿臣只是说了实话。” 李倓躬身道,语气依旧谦逊。

“实话?” 李亨笑了笑,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这‘实话’,说得比谁都巧。你大哥性子太稳,遇事总想着周全,却少了点应变;你四弟又太毛躁,只会添乱。倒是你,今日这话说得恰到好处,既全了为父的体面,又没惹你祖父不快 —— 你比你大哥更懂朕。”

这话像颗定心丸,让李倓悬了一路的心终于落了地。他知道,经过今夜,李亨对他的信任又深了一层,不再是单纯的父子,多了几分 “可倚重的帮手” 的意味。“父王过奖了,儿臣只是跟着父王和大哥学的。日后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还要请父王和大哥多教儿臣。”

李亨点了点头,没再多说,却放慢了脚步,让李倓跟在他身侧,不再是之前的 “前后相随”。两人并肩走着,脚步声在寂静的营地里显得格外清晰。远处传来几声马蹄声,应该是巡逻的士兵换岗,灯笼的光在帐间晃过,像一颗颗跳动的星子。

“明日你大哥要去安抚百姓,你就跟在为父身边,帮着清点一下粮草和士兵。” 李亨突然开口,语气随意,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信任,“关中的情况比想象中更糟,粮草怕是撑不了多久,得早点想办法。”

“儿臣明白。” 李倓应道,心里却已经开始盘算 —— 按照大纲,接下来要去武功县筹粮,县丞王承业是杨国忠旧部,定会刁难,得提前想好对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硬来。

回到李亨的营帐,李亨又留李倓说了会儿话,大多是询问他 “对关中局势的看法”“叛军的动向”。李倓没敢说太多,只捡着自己知道的 “叛军在潼关附近集结”“回纥有借兵的意向” 说,既显得自己有见识,又没暴露穿越的秘密。

离开营帐时,已近子时。春桃正站在帐外等他,手里拿着件厚披风:“殿下,夜里冷,快披上吧。刚才陈忠来说,明日要启程北上,让您早点休息。”

李倓接过披风,披在身上,暖意瞬间裹住全身。他走进帐内,看着桌上燃着的青铜灯,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今夜这场试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若是他刚才说错一个字,不仅会让李亨陷入尴尬,还可能让自己再次落入 “冒失” 的印象里。

“殿下,您在想什么?” 春桃端来一碗热汤,放在桌上,“是在想明日北上的事吗?”

“有点。” 李倓接过汤,喝了一口,温热的汤滑过喉咙,驱散了些许寒意,“明日北上,第一站是武功县,得想办法筹到粮草。不然队伍没了粮,走不了远路。”

春桃皱了皱眉:“听说武功县丞是杨国忠的人,怕是不会轻易给粮。殿下要不要跟太子殿下说,多带些士兵去,若是他不给,就……”

“不行。” 李倓打断她,“硬抢只会失民心,咱们现在最缺的就是百姓的支持。得想个软办法,既让他给粮,又不能得罪他。” 他想起大纲里写的 “用王府金器抵押”,心里有了些主意 —— 原身的蹀躞带里,还有一块玄宗赐的玉佩,虽不如今日那对金钩贵重,却也是宗室之物,应该能让王承业动心。

正想着,帐外传来陈忠的声音:“殿下,太子殿下派人来说,明日卯时启程,让您早些休息,养足精神。”

“知道了。” 李倓应道,喝完最后一口汤,对春桃说,“你也下去休息吧,明日还要赶路。”

春桃应了声 “是”,收拾好碗筷,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帐内只剩下李倓一人,他走到帐帘边,撩开一条缝往外看 —— 夜色深沉,营地的篝火只剩下几点残光,远处的山峦像黑色的剪影,沉默地矗立着。

他知道,今夜过后,“分道” 已成定局,玄宗西入蜀,李亨北上关中,而他,将留在李亨身边,前路布满荆棘,却也藏着生机,只要他步步为营,谨慎行事,定能改写原身的命运,帮李亨守住关中,为日后的平定叛军打下基础。

回到胡床前,李倓吹灭了烛火。月光透过帐帘的缝隙照进来,洒在地上,像一层薄薄的霜。他躺在胡床上,闭上眼睛,脑海里过着明日去武功县的计划,不知不觉间,便睡着了。梦里,他似乎又回到了图书馆,手里拿着那本《资治通鉴》,只是这一次,书页上的文字不再是冰冷的历史,而是他将要亲手改写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