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114章 吉备辞唐归故国

大唐中兴 第114章 吉备辞唐归故国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乾元元年秋,漳河的水褪去了夏季的浊黄,清得能看见水底圆润的卵石。邺城西城校场上,靖安军的操练声比往日沉了几分——郭子仪率朔方军在魏州与史思明对峙的军报刚传至帐中,而建宁王李倓束好的行装就摆在中军帐角落,只待择日启程赴长安。

吉备建雄就是在这时掀帘而入的。他身着唐军制式的墨色劲装,腰间却仍系着倭国传统的櫑具刀,刀穗上的绯红结绳被风吹得轻晃。往日里总是带着爽朗笑意的脸,此刻绷得格外紧,他双手按在膝头深深一揖,用已十分流利的汉话说道:“殿下,末将吉备建雄,今日有一事相求。”

李倓正对着河北道舆图标注魏州防线,闻言抬眸:“建雄不必多礼,有话但说无妨。”

“末将自天宝十四载随遣唐使团入唐,至今已逾五载。”吉备建雄直起身,目光扫过帐壁上悬挂的《唐军阵法图》,那是他每日临摹的物件,边角已被指尖磨得起毛,“当初离国时,吾王亲嘱我‘习唐之良法,归以兴邦’。如今在靖安军习得弩阵战术、攻防之法,又得见殿下治邺之策,自觉学业已成,恳请殿下允我辞唐归故国。”

帐外的秋风卷着几片落叶扑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轻响。李倓放下手中的狼毫,仔细打量着眼前的青年。五年前在洛阳鸿胪寺初见时,吉备建雄还带着倭国武士的生涩,汉话都说不利索,如今站在帐中,身形挺拔如松,眉宇间尽是沙场历练出的沉稳。他想起去年冬日,史思明部将崔乾佑袭扰邺城西门,正是吉备建雄率五十轻骑,以唐军“回马箭”之法绕后突袭,硬生生将叛军逼退三里。

“你在倭国的家人,怕是早已盼你归乡了。”李倓的声音里带着暖意,“你的请求,我准了。只是此时郭帅在魏州与史思明对峙,邺城防务虽有清鸢主持,你这一走,帐下又少一员猛将。”

吉备建雄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急切:“殿下若留我,我便即刻撕了归乡的书信!只是……”他从怀中掏出一卷泛黄的家书,信纸边缘布满褶皱,“家母已年逾六旬,信中说‘望见儿归,死而无憾’,末将实在……”话未说完,声音已有些哽咽。

“忠孝难两全,我懂。”李倓起身走到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既归心似箭,我怎会强留。只是你这一去,山高水远,不知何日再能相见。”

这话刚落,帐帘被再次掀开,郭清鸢端着一碟刚烤好的麦饼走进来,闻言便笑:“我当是谁惹殿下烦心,原来是建雄要走。这有什么好愁的,他日倭国派武士来援,你们自然能再聚。”她将麦饼放在案上,推到吉备建雄面前,“这是用新收的麦子做的,你带上路上吃,也尝尝邺城的收成。”

“王妃所言极是。”吉备建雄放下麦饼,再次跪地,额头触地,“末将归乡后,必面见吾王,力陈大唐忠义之德与叛军之祸。如今安史之乱未平,中原烽火未熄,若陛下应允,末将必率倭国最精锐的武士来唐助战,与殿下共守河山!”

李倓连忙俯身将他扶起,目光灼灼:“建雄有此心,我代靖安军弟兄谢过。但我送你的,不止是一句嘱托。”他转身走到帐角的兵器架旁,取下一把通体黝黑的弩箭——这弩比寻常唐军所用的臂张弩更轻便,弩身刻着细密的云纹,机括处镶嵌着铜钉,正是他命工匠改良的“建宁弩”。

“此弩名为建宁,是我参照西域弩机与唐军制式改良而成。”李倓拉动弩弦,只听“咔嗒”一声轻响,机括便稳稳锁住,“上弦只需半柱香,射程比寻常弩远三十步,且能连发三矢。你带回倭国,既能护自身周全,也让天皇看看大唐的军工之术。”

吉备建雄双手接过弩箭,只觉入手沉甸甸的,不仅是弩的重量,更是情谊的分量。他摩挲着弩身上的云纹,喉结滚动:“殿下厚赠,末将无以为报……”

“我还有更重要的东西给你。”李倓又从书架上取下两册蓝布封皮的书册,递到他面前,“这不是兵书,而是农技之书。上册是曲辕犁的图纸与打造之法,下册是江南水稻的种植技艺,从育秧、插秧到灌溉,每一步都写得详尽。”

他翻开书册,指着其中一页的图纸:“倭国多山地,百姓耕作不易。这曲辕犁比直辕犁轻便,无论山地平原都能用;水稻种植之法若能推行,必能让倭国百姓多收粮食。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吃饱穿暖,国家才能强盛。你将这些带回,比带百柄兵器更有意义。”

吉备建雄看着书册上工整的字迹,有些难以置信。他在唐五年,见多了中原贵族对倭国的轻视,唯有李倓,不仅教他战术,更愿将关乎民生的技艺相赠。他再次跪地,这次却不肯起身,声音带着泣音:“殿下待我如手足,待倭国如友邦。建雄在此立誓,若他日殿下有需,哪怕远渡重洋,我也必率倭国武士来投!若殿下将来赴西域拓疆,建雄的刀,必为殿下先斩强敌!”

李倓亲自上前扶起他,从腰间解下一枚玉佩——那是枚和田白玉雕成的麒麟佩,是他少年时父皇所赐。“这枚玉佩你收下,他日若派武士来唐,凭此佩便可直接入靖安军大营,无需通报。”他握住吉备建雄的手,“我与你盟誓,今日你归故国传良法,他日我守大唐待君来,你我君臣同心,共护大唐河山!”

“共护大唐!”吉备建雄高声回应,泪水终于夺眶而出。帐外的校尉张猛等人听闻消息,都纷纷赶来相送,有人送了亲手锻造的匕首,有人塞了几串风干的肉脯,连负责粮草的老卒都拎来一袋新磨的麦粉,军营里的离愁别绪,都化作了沉甸甸的牵挂。

三日后,邺城校场。晨光刚漫过校场的旗幡,五十名身着黑色劲装的倭国武士已列成整齐方阵,腰间长刀斜挎,脊背挺得笔直如松。吉备建雄身着崭新的倭国武士服,正将一枚刻着樱花纹的令牌交给郭清鸢,身后只带了三名贴身随从,行囊简单地捆在马背上——他们将走陆路先至长安,再返回倭国。“王妃,这五十名武士都是我亲自挑选的精锐,擅长近身搏杀与夜袭之术。”吉备建雄声音铿锵,“令牌分为两半,您持此半块,若有调遣,武士首领见令牌便会领命。他们已熟习唐军基本阵法,可直接编入靖安军协同防务。”

郭清鸢接过令牌,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质感,郑重颔首:“建雄放心,我会妥善安排他们。待李倓从长安归来,定会让这些武士在战场上展露头角。”她回身示意张猛,“带武士们去西营安置,每日与靖安军一同操练。”张猛大声应下,对着倭国武士们粗声笑道:“都跟俺来!保准让你们吃上热乎的麦饼,练上最硬的战术!”

吉备建雄翻身上马,三名随从紧随其后。他勒住缰绳回望邺城校场,五十名倭国武士仍保持着方阵姿态,郭清鸢手中的樱花令牌在晨光中格外醒目。“王妃保重!”他高声呼喊,调转马头挥鞭疾驰,马蹄扬起的尘土中,邺城的轮廓渐渐模糊——他知道,此去长安不仅是归途的中转,更是践行盟约的关键一程。

众人都笑了起来,笑声里却带着不舍。郭清鸢将一个锦盒递给吉备建雄:“这里面是我配的伤药,有金疮药和治风寒的,你路上用得上。还有几匹蜀锦,带给你母亲做衣裳。”吉备连忙弯腰感谢。

一路晓行夜宿,半月后长安朱雀大街已在眼前。吉备建雄身着倭国服饰,在人流中格外显眼,他未先往鸿胪寺报备,径直赶往建宁王府——他料定李倓已抵京。刚到王府门前,便见一队亲兵簇拥着熟悉的身影走出,正是李倓。“殿下!”吉备建雄快步上前,单膝跪地,声音难掩激动。

李倓见他到来又惊又喜,连忙扶起他:“我算着你近日该到了,正欲派人往鸿胪寺打听。”两人入府落座,吉备建雄将邺城留武士、沿途见闻一一细说,末了取出那枚麒麟佩:“殿下所赠信物随身佩戴,此次前来,一是盼在归乡前与殿下道别,二是想借殿下之力面见陛下,正式请辞归国,更要向陛下承诺倭国援军之事。”

李倓眼中闪过赞许:“你有此心甚好。近日父皇正因魏州战事烦忧,郭子仪元帅虽小胜,但叛军兵力仍盛。你若能在御前立誓,必能坚定父皇平乱之心。明日一早,我便带你入宫面圣。”当晚,李倓将整理好的倭国情报册交予吉备,“此册记录倭**力部署,你面圣时可引述,让父皇知你所言非虚。”

次日紫宸殿上,唐肃宗李亨端坐龙椅,目光扫过阶下的吉备建雄,语气带着审视:“你在唐五年习得兵法,如今叛军未平便要归乡,莫非是畏难而退?”吉备建雄从容跪地,将建宁弩与农技书籍高举过顶:“陛下明鉴!末将在唐五年,蒙陛下恩典与殿下教诲,不仅习得战术,更得民生良法。此弩乃建宁王所赠,射程远胜寻常兵器;此书记录曲辕犁与水稻之术,可解倭国百姓温饱。”

他顿了顿,声音愈发铿锵:“末将归乡绝非畏难,一为向吾王复命,推行大唐农技;二为亲赴平城京,力劝吾王派出五百精锐武士驰援大唐。殿下可证,末将已在邺城留下五十武士助防,此乃倭国诚意。若援军不至,末将愿提头来见陛下!”

肃宗闻言,目光转向李倓。李倓上前一步躬身道:“父皇,吉备建雄忠义可嘉。去年邺城西门之战,他率五十轻骑大破叛军,其勇其谋臣亲眼所见。倭国武士擅长近身搏杀,与唐军弩阵配合,必能在魏州重创史思明。且其携归农技,实乃两国交好之证。”

肃宗示意内侍接过弩箭与书籍,翻看曲辕犁图纸时,眉头渐渐舒展。他深知安史之乱耗损巨大,回纥援军需以财帛换取,而倭国若主动出兵,实乃雪中送炭。“朕准你辞行。”肃宗沉声道,“朕赐你黄金百两、丝绸百匹,带回平城京赠予倭王。若援军如期而至,朕必以厚禄相待,封你为倭国助唐使,世代享有大唐礼遇。”

吉备建雄重重叩首:“谢陛下恩准!末将必不辱使命,定率援军渡海而来,与大唐将士共平叛乱!”退出大殿时,阳光正盛,李倓拍着他的肩膀笑道:“我在河北前线等你。待叛军平定,咱们再饮邺城的麦酒。”吉备建雄握紧麒麟佩,眼中满是坚定——长安的承诺,终将在烽火中兑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