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17章 灵武城外筑营垒

大唐中兴 第17章 灵武城外筑营垒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黄河的浊浪在晨光中泛着粼粼波光,将灵州城的轮廓映衬得愈发清晰。李倓勒住马缰时,靴底还沾着鸣沙县的细沙——那片“人马行经有声”的沙漠刚被抛在身后,贺兰山的阴影已笼罩下来。灵州城郭依山而建,夯土城墙在风沙侵蚀下显出斑驳痕迹,城门口隐约可见朔方军的斥候往来巡视,城门却迟迟没有开启的动静。

“殿下,太子殿下传命扎营。” 亲卫校尉周俊策马上前,甲胄上的铜环随着颠簸轻响,“内侍省来报,城内尚在清理叛党余孽,太子殿下恐有隐患,决定暂驻城外,命您总领营垒修筑事宜。”

李倓抬眼望去,李亨的仪仗停在距城三里的河滩地,数十名东宫亲卫正围着中军帐警戒。河滩西侧是连片的胡杨林,枯枝干虬如铁;东侧紧邻黄河,取水便利——此处确是扎营的绝佳选址。他翻身下马,指尖划过腰间的佩刀,忽然想起《李卫公兵法》中 “扎营先择地形,次定形制” 的记载,只是今日他要建的,并非唐军常用的方形营寨。

中军帐内,李亨正对着舆图沉思,案上的茶盏早已凉透。见李倓进来,他抬手指了指舆图上的河滩区域:“灵州乃朔方节度使治所,郭子仪虽在此镇守,可安史之乱后人心浮动,城内难保没有叛军细作。咱们且在城外立营,待子仪清理妥当再入城不迟。营垒之事,就交给你了。”

“儿臣遵旨。” 李倓躬身应下,目光扫过舆图,“此处背山面河,易守难攻,但胡杨林与河滩之间的开阔地恐遭骑兵突袭。儿臣打算筑梯形营垒,而非寻常方形营寨。”

李亨愣了愣:“梯形营垒?为父从未听过此等形制。”

“方形营垒四角易成死角,敌军骑兵若集中冲击一角,极易突破。” 李倓取过炭笔,在舆图上勾勒出梯形轮廓,“梯形营垒前窄后宽,两侧呈斜坡状,敌军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攻,都会暴露在多面弓弩之下。且咱们可借胡杨林为左翼屏障,右翼依黄河而建,只需重点加固正面防线即可。” 这番说辞,半是依据现代军事建筑知识,半是结合《李卫公兵法》的防御原理,倒也并不突兀。

李亨盯着舆图上的梯形轮廓,沉吟片刻后颔首:“既如此,便由你全权处置。东宫亲卫与收容的流民,皆听你调遣。”

出了中军帐,朔方军的参军已带着工匠候在帐外。那参军姓秦,是郭子仪麾下的老卒,见李倓出来,连忙上前递上营具清单:“殿下,现有铁锨三百把、木夯五十具、胡杨木栅栏两千余根,只是……” 他迟疑着压低声音,“流民多是老弱妇孺,怕是难以承担重活。”

李倓却笑着指向不远处的流民营地:“秦参军,且随我一观。” 昨日还面黄肌瘦的流民们,此刻正围着亲卫学习捆绑木栅,几个精壮汉子帮着搬运器械,其中一人**臂膀,肌肉在阳光下紧实分明,夯土的吆喝声中气十足。

“那是王二柱,原是河西军的卒子,邺城失守后逃出来的。” 周俊在旁介绍,“还有那边的老陈头,年轻时在灵州修过烽燧堡,懂夯土的门道。”

李倓心中有了数,当即下令:“秦参军率工匠勘测放线,先挖壕沟取土筑垒;周俊带亲卫分队警戒,兼管器械分发;流民中能劳作者,按体力分派——壮丁随工匠筑垒,妇女炊饮取水,老弱搬运草料。” 他顿了顿,补充道,“每日额外增发半升粟米,管饱!”

流民们闻言顿时沸腾起来。王二柱丢下木杠,大步跑到李倓面前躬身:“殿下放心,俺们能活到现在,全靠殿下收容。别说筑营垒,就是上战场拼杀,俺们也不含糊!”

正午的日头愈发毒辣,河滩上却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李倓踩着刚挖出的壕沟边缘,用脚丈量宽度:“壕沟再挖深三尺,底宽五尺,口宽八尺,呈内宽外窄之形。” 他想起曾在历史文献中见过的斜坡防御原理:“取土时夯实垒壁,坡面放缓,夯土层每六寸铺一层胡杨枝,防雨水冲刷。””

老陈头蹲在垒壁旁,用木锤敲了敲新夯的土层,眼里满是惊叹:“殿下这法子真绝!寻常营垒只讲究高,却不知斜坡能卸敌军冲力。当年俺修烽燧堡时,要是懂这门道,也不至于让吐蕃人轻易攻破。”

李倓蹲下身,指着土层解释:“这叫‘梯次夯筑’,敌军骑兵若冲过来,先是被壕沟阻拦,待绕过壕沟,又要面对缓坡 —— 此时咱们在垒上放箭,他们便是活靶子。” 他刻意避开现代术语,只以唐军能理解的方式讲解。

秦参军拿着图纸匆匆走来,额头上满是汗珠:“殿下,按方形营寨的规矩,四角需设望楼,可这梯形营垒……”

“在前后两端各设一座望楼即可。” 李倓指向营垒的狭窄前端,强调了前端望楼的重要性,其高度达到五丈,配备两架大黄弩,以监视正面开阔地,确保了防御的严密性。后端望楼高三丈,与胡杨林里的烽燧堡形成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侦察和预警系统。 他顿了顿,又道,“在唐代,军事防御体系中,栅栏的设置需深埋三尺,以防火攻,外露部分涂泥以防火,每隔十步设置射孔,射孔下方埋设暗桩,以防敌军攀爬。”

秦参军听得连连点头,转身传达指令时,脚步都轻快了许多。李倓望着流民与亲卫并肩劳作的身影,忽然注意到王二柱正指挥着十几个汉子喊着号子夯土,节奏整齐,力道均匀。他走上前,见夯锤落下的位置分毫不差,土层被夯得坚实如石。

“你以前在河西军,是做什么的?” 李倓问道。

王二柱直起腰,抹了把脸上的汗珠:“回殿下,俺是队正,专管筑营垒、修防御。只是邺城失守时,俺们的营垒被叛军火炮轰塌了……” 他声音低落下去,又猛地抬头,“但殿下这营垒,比俺们以前筑的结实十倍!”

李倓心中一动,记下了这个名字。夕阳西下时,营垒的雏形已现:梯形的夯土垒壁蜿蜒曲折,如伏地巨蛇,壕沟里积着的黄河水泛着粼粼微光,木栅栏如参差獠牙,排列在垒壁顶端。流民们围着炊火吃饭,粟米的香气飘得很远,几个孩子拿着陶碗,蹲在垒壁旁看亲卫操练,眼里满是向往。

第二日天未亮,营垒修筑已进入收尾阶段。李倓刚巡视到前端望楼,就见周俊带着两个流民匆匆跑来:“殿下,这两人说发现了问题!”

其中一人正是老陈头,他指着垒壁的转角处:“殿下您看,这里的土层夯得不实,要是下雨,准会塌。俺们想加一层胡杨木梁加固,可秦参军说不合规矩。”

李倓俯身摸了摸土层,果然有些松软。他当即对秦参军道:“规矩是死的,防御是活的。按老陈头的法子改,所需木料从备用料里取。” 秦参军刚要应声,却见李倓已拿起斧头,亲自劈起了木梁。

这一幕被刚到营地的郭子仪看在眼里。他带着五十名朔方军骑兵赶来,恰见李倓与流民一同抬木梁,衣甲上沾着泥点,额头上满是汗珠。郭子仪翻身下马,快步走上前,目光落在梯形营垒上,先是惊讶,随即转为凝重。

“这营垒……是谁的主意?”郭子仪的声音中透着难以置信。

“是我设计的。” 李倓擦了擦汗,躬身行礼。

郭子仪走上夯土垒壁,脚步踩上去稳如平地。他俯身丈量壕沟宽度,又抬头看了看望楼的高度,手指在射孔处反复摩挲,忽然转向李倓:“殿下可知这营垒的妙处?”

“请将军指点。”

“前端收窄,可集中火力防御;两侧斜坡,能缓冲骑兵冲击;壕沟内宽外窄,敌军既难跨越,又易陷入。” 郭子仪的目光扫过胡杨林方向,“更妙的是借了地形,左翼有胡杨林阻敌,右翼靠黄河断后,只需守住正面,便是铜墙铁壁。” 他顿了顿,语气里满是赞许,“此营垒可防吐蕃游骑突袭,更能挡叛军骑兵冲击,殿下竟懂营垒之术?”

李倓笑了笑:“只是曾读过几本兵书,略懂皮毛。全靠秦参军与流民们出力,才能三日筑成。”

郭子仪却摇头:“兵书里可没有这般形制。老夫镇守朔方二十年,见过的营垒不计其数,有方形、六边形、半月形,却从未见过如此精巧的梯形营垒。” 他看向正在加固垒壁的流民,忽然问道,“这些人可用?”

“皆是河西逃难的百姓,其中不乏工匠、卒伍。” 李倓指着王二柱,“那位王壮士原是河西军队正,懂筑营之法;老陈头修过烽燧堡,经验丰富。”

郭子仪眼中一亮:“灵州城内缺劳力,城外屯田也需人手。殿下收容他们,真是捡到宝了。” 他话音刚落,就见周俊跑来禀报:“殿下,营垒已全部完工,望楼、弩台、悬门一应俱全,可驻兵三千!”

第三日清晨,李倓正在营垒内巡视,忽然听到一阵整齐的脚步声。王二柱带着十几个精壮流民站在面前,个个昂首挺胸:“殿下,俺们商量过了,愿加入亲卫,随殿下杀叛军、复河山!”

李倓看着他们黝黑的脸庞和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前几日收容流民时的承诺,转头对周俊道:“清点一下,凡年满十六、未满五十,有体力、通武艺或懂技艺者,皆可入选。”

经过筛选,最终选出一百名壮丁。李倓将他们编入亲卫,分为两小队,任命王二柱为左队队正,另一位曾为边军斥候的流民为右队队正。亲卫规模从一百五十人扩至二百五十人,营地内顿时多了许多年轻的面孔。

郭子仪再次前来视察时,正撞见新选的亲卫在进行队列训练。王二柱喊着号子,流民们虽动作略显笨拙,却个个神情专注。郭子仪走上前,拿起一把横刀递给王二柱:“试试。”

王二柱接过刀,挽了个刀花,劈、刺、撩、扫,动作干净利落。郭子仪点点头,对李倓道:“殿下好眼光。这些人历经战乱,性子坚韧,稍加训练便是精锐。” 他看向营垒深处,“太子殿下见营垒筑得如此坚固,想必也能安心了。”

暮色降临时,灵州城的城门终于缓缓打开。李亨的仪仗在亲卫护送下向城门走去,李倓则留在营垒指挥防务。他站在后端望楼上,望着黄河落日,心中感慨万千。这三日筑营,不仅建起了一座防御坚固的营垒,更凝聚了人心 —— 流民们从挣扎求生的逃难者,变成了守护家园的战士;朔方军与东宫亲卫,也在协作中愈发默契。

周俊走上望楼,递来一碗水:“殿下,郭子仪将军说,这营垒比灵州城的城墙还结实。他已让人在营外增设了三座烽燧堡,与城内呼应。”

李倓接过水,喝了一口,目光望向营垒内的灯火。新选的亲卫正在擦拭兵器,流民们在整理营帐,炊火升起的炊烟与黄河的水汽交织在一起,朦胧而温暖。他知道,这座梯形营垒不仅是暂时的驻地,更是兴复大唐的起点。

夜色渐深,营垒内响起了巡逻的脚步声。虞候拿着口令符,与哨位上的士兵对答:“是甚么人?”“虞候总管巡营。”“口令?”“兴复。”“过。” 清脆的应答声在营垒内回荡,与黄河的涛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乱世中的希望之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