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唐中兴 > 第14章 盐池抵押解粮忧

大唐中兴 第14章 盐池抵押解粮忧

作者:小说份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5:29:05

土墱城的晨雾裹挟着寒气,从帐缝间渗入,案上烛火随之摇曳。李倓刚踏进帐门,就见郭子仪正对着一本摊开的粮册出神,指腹反复摩挲着“存粮三千二百石”的墨字,鬓角白发凝着未化的霜粒。帐外传来士兵的咳嗽声,混着流民孩童的哭闹,把乱世的窘迫衬得格外清晰。

“郭将军一夜未歇?” 李倓将手中的粗布包裹放在案上,里面是春桃刚烙好的麦饼,还带着余温,“昨日收容的流民已逾四百,加上朔方军与东宫亲卫,每日耗粮近百石,照此算来,现存粮草撑不过二十天。”

郭子仪抬起头,眼底的红血丝清晰可见。他拿起粮册,指尖在 “灵州屯田” 的字样上顿了顿:“李光弼今早传回消息,灵州周边的屯田遭吐蕃游骑袭扰,今年秋收只收了三成粮。河西各州要么陷了叛军,要么被党项人占了,想调粮比登天还难。昨日我已让人去挖野菜、剥树皮,可这么多人,这点东西根本不够填肚子。”

帐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李倓掀帘看去,见几个流民正围着亲卫乞讨,手里的陶碗豁了口,碗底沾着的稀粥渣早已干结。一个老妇人抱着饿得直打颤的孙儿,膝盖在冻硬的地上磕得通红:“军爷,给口粮吧,孩子快撑不住了……”

亲卫手里的粮袋早已空了,只能红着眼眶解释:“老人家,不是不给,是真的没粮了……”

李倓攥紧拳头,转身回到帐内时,李光弼恰好进来。这位契丹族将领身着戎装,甲胄上还沾着赶路的尘土,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商路图:“郭将军,叛军已占泾州,阻断了通往河西的粮道。末将查了过往商路,河西富商手里倒囤着不少粮,可他们怕叛军劫掠,宁愿把粮埋了,也不愿拿出来交易。”

郭子仪重重叹了口气,将粮册扔在案上:“这些富商精得很,没有足够的好处,他们绝不会松口。可咱们现在除了手里的刀,还有什么能给他们的?”

李倓的目光落在案角的《朔方舆图》上,手指不自觉地划过标注 “盐池” 的区域 —— 乌池、白池、瓦窑池,十六个盐池像散落的碎玉,铺在朔方的土地上。他忽然想起开元年间读过的《通典》,里面提过蒲州盐池曾 “租与民户经营,岁收课税二十万缗”,乱世之中,或许能变通一二。

“郭将军,” 李倓指着舆图上的盐池,声音中透着几分笃定,“朔方盐池年产盐数十万石,向来是朝廷的财源。如今虽灶工逃散,产能不及往日三成,但每日仍能煮出数百斤盐。咱们或许可以用盐池的经营权做抵押,向河西富商借粮。”

郭子仪猛地抬头,眼神里满是惊愕:“用盐池经营权抵押?殿下可知这是违律的?根据唐朝的法律,盐铁官营是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旨在通过控制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唐朝政府对盐铁实行严格的官营政策,严禁私盐贩卖。违反此政策者,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轻则贬官,重则抄家。例如,去年灵州的一位官员因私自开设盐池卖盐,被朝廷严厉处罚,贬至崖州,终生不得返回。”

李光弼也皱起眉:“殿下,郭将军说得对。河西富商多是粟特人,他们最看重的是契约,可咱们这抵押不合律法,他们未必敢应。万一事后朝廷追责,不仅咱们要遭殃,连他们的生意也会受牵连。”

李倓拿起舆图,指尖在盐池区域画了个圈:“将军所言,倓自然知晓。可如今是乱世,‘有粮则安,无粮则乱’。盐池虽属朝廷,可若守不住灵武,丢了朔方,这盐池早晚也是叛军的。不如先借粮稳住局面,等平叛后,再奏请朝廷赎回经营权。到那时,朝廷感念咱们护土有功,想必也不会深究这点‘权宜之计’。”

他顿了顿,想起昨日流民中那个曾在河西开邸店的粟特老汉说的话,又补充道:“再说那些河西富商,他们虽囤着粮,却日日怕叛军来抢。咱们以盐池经营权为质,不仅能给他们带来三年盐利,还能派军护他们的商队 —— 这‘庇护’二字,对他们而言比什么都重要。他们心里清楚,只有咱们站稳了脚跟,他们的生意才能做下去。”

郭子仪的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目光落在舆图的盐池上。他征战半生,见过太多因缺粮而溃散的军队,天宝十五年潼关失守时,他率朔方军退守灵武,全靠士兵挖野菜、啃树皮才撑过来。如今若再断粮,不仅朔方军会散,太子建立的基业也会毁于一旦。

“可律法……”他话音未落,便被李倓打断。

“律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李倓上前一步,目光坚毅,“开元年间,蒲州盐池因‘灶户逃亡,产能不足’,曾暂租给民户经营,朝廷不仅未追责,反而因‘岁入增倍’,嘉奖了当时的蒲州刺史。咱们今日之举,与当年何其相似?都是为了稳住局面,为了大唐的江山。”

他看向郭子仪,语气中透着担当:“若事后朝廷追责,我愿一力承担。就说此计是我一人所献,与郭将军、李将军无关。我是太子之子,父王定会为我向陛下求情;可郭将军是国之柱石,朔方军不能没有您。”

李光弼在旁补充:“郭将军,末将认识河西粟特商团的首领康拂毗延。此人常年往来于朔方与河西之间,手里囤着至少五万石粮。末将曾与他打过交道,此人虽贪利,却也懂‘唇亡齿寒’的道理。若由末将出面,许其日后参与灵武互市,免商队过境税,彼未必不允。”

郭子仪盯着李倓年轻却沉稳的脸庞,忽然想起李光弼之前对他的评价:“建宁王有勇有谋,远超寻常宗室子弟。” 昨日亲迎时,这孩子见他躬身行礼,竟快步上前搀扶,言道:“将军乃国之柱石,倓不敢受此大礼”;今日献策,又能兼顾利弊,既解燃眉之急,又愿担风险 —— 如此宗室,难怪太子愈加倚重。

他拿起案上的狼毫笔,于《朔方舆图》盐池处重重画圈:“好!老夫信殿下一次!”

话音刚落,帐内的气氛瞬间松快下来。郭子仪看向李光弼,语气带着决断:“光弼,你即刻带十名亲信,骑最快的马赴河西,找到康拂毗延。便言本将愿以乌池、白池三年经营权为质,借粮二万石。若他答应,除了免过境税、许他参与灵武互市,本将军还派百人护他的商队往来河西,确保万无一失。”

“末将领命!” 李光弼接过郭子仪递来的节度使印信,转身就要走,却被李倓叫住。

“李将军稍等。” 李倓取过纸笔,快速草拟了一份契约,“把这个带上。契约上写清‘三年经营权’的范围,还有咱们承诺的庇护条款,再盖上郭将军的印信,这样康拂毗延才会信咱们的诚意。另外,告诉康拂毗延,借粮之后,咱们可与他约定‘盐粮互易’,他的商队可凭粮草换取盐,再将盐贩至河西,稳赚不赔。”

李光弼接过契约,见上面不仅写清了抵押条款,还标注了盐池的年产量、交易的价格,连违约后的处置方式都写得明明白白,忍不住赞道:“殿下考虑周全,有此契约,康拂毗延定无顾虑。”

李光弼走后,中军帐里只剩下李倓与郭子仪。郭子仪拿起那份契约,反复看了几遍,忽然笑道:“殿下不仅懂军事,还懂商道,老夫真是看走眼了。以往总觉得宗室子弟多是养尊处优的纨绔,没想到殿下竟能这般务实。”

“将军过誉了。” 李倓谦逊地拱手,“这不过是应急之策。若想长久解决粮草问题,还得靠恢复屯田、开设互市。等借粮事成,咱们可在灵武设立互市场所,让河西富商与朔方军自由贸易 —— 他们以粮换盐、换铁器,咱们以盐利购粮、购马,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不用再靠‘抵押’过日子。”

郭子仪眼睛一亮,重重一拍案:“殿下说得对!安史之乱前,朔方军就曾在西受降城开互市,用缣帛换突厥的马。如今若能恢复互市,不仅粮草问题能解,战马短缺的困境也能缓解。老夫这就命人草拟互市章程,等太子殿下到了灵武,咱们就奏请开设互市。”

帐外的阳光缓缓驱散晨雾,流民的哭闹声渐弱,取而代之的是亲卫指导流民搭建帐篷的声响。李倓掀帘看去,见几个年轻的流民正跟着亲卫劈柴,手中的斧头虽显笨拙,却透着一股求生的劲头。

“将军你看,” 李倓指着那些流民,“这些人里有农夫、有工匠,还有会煮盐的灶户。等咱们有了粮,就能让他们开垦屯田、修复盐池,到那时,灵武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成为咱们反攻的基地。”

郭子仪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嘴角露出久违的笑容:“殿下说得是。有粮、有人、有盐池,再配以朔方军的兵刃,咱们定能在灵武站稳脚跟,静待收复两京之日。”

暮色降临时,李光弼的信使终于传回消息。那名亲卫翻身下马时,靴底的尘土溅了一地,手里举着一封盖了粟特商团印信的契约:“郭将军、建宁王,康拂毗延已同意借粮!他承诺三日后亲自押送两万石粮食至土墱城,并与我们签订正式的契约。”

郭子仪接过契约,手指抚过上面的印信,忽然转头看向李倓,眼神里满是赞许:“殿下,咱们的粮有着落了。”

李倓凝视着远方渐暗的天色,心中明了,这仅是第一步。盐池抵押解了眼前的忧,可后续的屯田、互市、练兵,还有与回纥的联络,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但此刻,当听到帐外流民传来的欢呼声,感受到手里麦饼的余温,他忽然无比确定 —— 这条兴复大唐的路,他们正一步步走得坚实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