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课上,教室外的梧桐树枝叶已经长得十分繁茂,阳光透过叶片的缝隙,在贺花的课桌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她双手握着一本深蓝色封面的《诗经》笔记本,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封面上绣着的 “蒹葭苍苍” 四个字,目光却有些涣散 —— 二模“模拟卷”的古诗文默写和诗歌鉴赏成绩刚出来,比预期低了八分,那些熟悉的诗句像是突然变得陌生,答题时总在细节处出错,连日的复习压力让她连翻书的力气都有些不足。
“这次二模考试,我需要特别注意古诗文默写和诗歌鉴赏部分。” 贺花轻轻抬起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目光扫过教室里埋头早读的同学,最后落在走到她身边的白墨身上。笔记本摊开的页面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诗经》的诗句,却有好几处用红笔圈出的错误,像是在无声地提醒她复习中的漏洞。
白墨刚整理完语文复习资料,看到贺花低落的模样,立刻放下手中的文件夹,在她身边的空位坐下:“我可以教你一些复习小窍门,之前我复习古诗文时也总记混细节,后来用了这个方法,不仅记得牢,还能缓解复习压力。” 她说着,从书包里拿出一支浅紫色的记号笔,在贺花的笔记本上快速写下 “以‘诗带文’复习法” 几个字,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是在为沉闷的复习时光注入一丝活力。
“比如学《关雎》时,对比课本里的《蒹葭》,总结‘比兴手法’的共同特点;记‘参差荇菜’的‘参差’时,顺便复习课本里‘参差披拂’(《小石潭记》)的用法。” 白墨一边解释,一边在笔记本上画出对比表格,左边列着《关雎》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右边对应《蒹葭》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间用箭头标注 “均以自然景物起兴,引出对心上人的思念”,“这样既能把《诗经》里的篇目和课本古诗文串联起来,避免孤立记忆,又能通过对比加深理解,比死记硬背轻松多了。”
贺花凑近笔记本,看着白墨笔下清晰的表格和标注,原本涣散的眼神渐渐亮了起来。她指着 “参差” 两个字,轻声说道:“之前默写《关雎》时,总把‘参差荇菜’的‘差’写成‘差错’的‘差’,后来复习《小石潭记》时,又忘了‘参差披拂’的意思,要是早想到把它们放在一起记,说不定就不会出错了。”
“是啊,古诗文里很多字词的用法都是相通的。” 白墨笑着点头,又翻到笔记本里《桃夭》的篇目,“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里的‘灼灼’,形容桃花盛开的鲜艳模样,课本里《诗经?七月》里‘春日载阳,有鸣仓庚’的‘载阳’,形容春天阳光明媚,都是用生动的词语描绘景物,你可以把这类‘景物描写词汇’整理在一起,复习时既能联想诗句,又能积累诗歌鉴赏的答题素材。”
贺花立刻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补充 “景物描写词汇” 的分类,写下 “灼灼(桃花)、苍苍(蒹葭)、载阳(春日)”,还在旁边标注对应的诗句和出处。笔尖在纸上移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之前的疲惫像是被这股学习的热情驱散,她抬头看向白墨,眼里满是感激:“这真是个好办法!我以前都是孤立地复习,背完《诗经》就忘了课本古诗文,背完课本又记混《诗经》的细节,现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一举两得,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还能发现古诗文里的趣味,感觉压力都小了很多。”
两人的对话吸引了坐在前排的宋子都,他转过身,手里拿着一本封面古朴的《诗经译注》:“我早就说过传统文化能缓解压力吧!上次我看贺花总在古诗文复习时烦躁,特意从家里翻出爷爷收藏的这本书,里面有很多《诗经》的白话译文和背景故事,比如《关雎》里的‘荇菜’,书里说它是古代女子用来祭祀的植物,象征着纯洁,了解这些背景后,再读诗句就觉得生动多了,也更容易记住。”
他把《诗经译注》递给贺花,翻开《蒹葭》那一页,指着其中一段注释:“你看这里,‘蒹葭’其实就是芦苇,古代人常用芦苇比喻思念的绵长,就像课本里《诗经?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杨柳比喻离别一样,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不仅能帮助理解诗歌情感,答诗歌鉴赏题时还能多一个得分点。”
贺花接过书,仔细读着注释里的背景故事,嘴角渐渐露出笑容:“原来‘蒹葭’还有这样的含义!之前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觉得句子很美,却不知道背后还有这样的文化典故,现在看来,古诗文就像一个个藏着故事的宝藏,以前没发现它们的有趣,才会觉得复习枯燥。”
宋子充和尤龙也凑了过来,尤龙手里拿着一本语文笔记本,上面记着她整理的 “古诗文情感分类”:“贺花姐,我把课本里的古诗文按‘思乡’‘爱国’‘爱情’‘哲理’分了类,比如《静夜思》是思乡,《过零丁洋》是爱国,你可以把《诗经》里的篇目也归到对应的类别里,比如《关雎》《蒹葭》归到爱情类,《七月》归到农事生活类,这样复习时思路会更清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