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丞教训得是。
放肆!柴髙厉声道,无论背后是谁指使,本相绝不容许尔等藐视大秦律法。
依新律,**罪加藐视律法罪,当处四十鞭刑,请陛下明正典刑!
嬴政同样震怒。
本是要群臣献策平叛,这些人却险些动摇变法根基,连累君王。
重重地打!中丞说得对,践踏律法者罪该万死。
四十鞭太轻,给朕加倍——八十鞭!
那两个出头鸟顿时面如土色。
今日这事真怪不得他们——分明是冯相与蒙大人指使的!
柴髙中丞一向温和,这次却因新法之事勃然大怒。
其实,修改律法并非首次,但以往皆为完善,如今却分明是倒行逆施。
这般改动,莫说嬴政,就连旁人也嗅出了异样。
显然,有人不满柴髙大权独揽,欲除之而后快。
章邯正思忖间,亦觉此事棘手。
武将们素来痛恨国内动荡——好端端的日子不过,为何非要 ** ?
起初,章邯对这位中丞颇不服气,觉得他不过是靠些奇技淫巧爬上高位。
可真正较量兵法时,不仅他,连禁军统领李戡都大吃一惊。
大军团作战讲究谋略与统帅之能,初次交锋,章邯本想给柴髙一个下马威,不料反被对方利用地形围剿,险些全军覆没。
最后关头,柴髙主动停战,章邯才得以残部脱身。
此战之后,他方知柴髙文武双全。
后来,他从李戡口中得知,柴髙曾在绝境中怒斥敌将,骂得对方羞愧退兵。
这般不战而屈人之兵,令章邯沉默良久——换作自己,绝无那般胆识与镇定。
陛下,此二人一心为国,不过是一时疏忽,恳请从轻发落。
八十鞭刑,纵是武将也难熬,何况文人?怕是要去半条命。
死不了,只叫他们长记性。
若再犯,提头来见!打完鞭子,用柴中丞的消炎药敷上——去医馆买也行。
提起这药,众人倒有几分信服。
虽敷上如火烧,但见效极快,比传统汤药强得多,只是罪也没少受。
若不说明白,你们必不服气。
我问你们:若身边有人谋逆,连坐之下,你当如何?
(
两个官员对视一眼,争先恐后地表示要 ** 叛乱。
依照大秦律例,谋反当诛九族。
若按连坐之 ** 处,二位大人秋后都要问斩,可对?柴髙眼中满是讥讽。
两名官员顿时哑口无言——中丞说得没错,若真施行连坐,只要身边有人 ** ,横竖都是死路一条。
照此说来,饿死是死,被杀也是死。
但凡有人 ** ,饥民必然拼死反抗。
反正难逃一死,不如搏个机会 ** 大秦。
届时只要【敏感内容较多】
蒙志所言极是,眼下军中将领多出自蒙氏门下,即便偶有异己者,论资历威望也难与蒙家抗衡。
细究起来,剩下那些桀骜不驯的武人里,即便非蒙氏嫡系,也多与蒙家交好。
真正算得上异数的,不过王赍、李戡等寥寥数人,其中李戡不过是个小小都尉。
就连章邯这等铁血悍将,名义上也归属蒙家麾下,只是他素来与蒙家那群纨绔子弟格格不入。
始皇帝目光掠过蒙志,这个提议确实令他心动,但各地烽烟四起,该如何调兵遣将仍让他举棋不定。
陛下,据军情急报,各地叛乱虽多,但大都成不了气候。
唯沛郡与泗水郡两处叛军规模逾万,需重点清剿。
且慢。
柴髙突然打断,蒙将军说的沛县叛首,可是刘邦?泗水叛首莫非是项梁?
蒙志瞳孔骤缩。
这份加急军报今晨才送达,除几名亲兵外无人知晓,柴髙竟如亲见?莫非此人能未卜先知,还是在军中安插了眼线?
此刻追问显然不合时宜,蒙志强压震惊答道:中丞大人明鉴,正是此二人。
即便大人不提,末将也准备禀明陛下。
柴髙嘴角微扬。
刘邦这个无赖,出事就躲进芒砀山,时机成熟便揭竿而起,倒是自己小瞧了这地痞的决心。
可惜了萧何这等大才——当初调走曹参时,就该把他也收入麾下。
只是调动县丞需层层报备,新任官员交接更费周章。
未及运作,叛乱已起。
如今刘邦麾下智囊,除萧何外已无大才。
不过那刘邦最擅笼络人心,这点倒需格外警惕。
眼下这两支叛军,必须重点关照。
(
陛下,末将王赍 ** 率军平叛,望陛下应允。
始皇帝微微颔首,王赍确是合适人选。
论统兵之能,朝中除章邯外无人能出其右。
只是今日章邯始终沉默不语——这原是蒙志一派的谋划:凡属他们阵营的将领,皆不会为柴髙效力。
变法惹出的乱子就该由变法者自食其果,他们岂会替人收拾残局?有能耐便自行解决,若无能为力就莫再妄议兵事。
王赍虽打过招呼,却似不以为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