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密麻麻的文字足有千余,内容完整详实。
李斯素来奏章冗长,但往日需整车竹简承载的内容,今日竟化作纤薄一页,令皇帝震惊不已。
凝视手中之物,嬴政瞬息明悟其价值。
此物问世,竹简必将淘汰——既有如此利器,谁还会用笨重的竹简?
“此为何物?李斯,速来为朕解惑。
”
“陛下,此乃臣呈递的奏章,禀报会稽郡旱情,柴中丞......”
李斯正欲详述,却被嬴政直接打断——这位 ** 要的不是过程,而是答案。
“朕问的是此物的材质,从何处得来?”
嬴政目光如炬,已有怒意浮现。
李斯不敢迟疑,若真触怒龙颜,后果不堪设想。
“禀陛下,臣亦不知此物特性,只知其名唤‘纸’,柴苏志纸。
”
李斯刻意咬准发音,意在提醒陛下:观今日缺席之人,再思此纸之名,自当明了。
可惜嬴政既未联想到此物出自公子扶苏之手,亦未完全领悟纸张的价值。
“纸?昔年巴蜀似有少量帛纸,此物非蚕丝所制,却比蚕丝挺括平整,产量更远胜帛纸。
”
嬴政毕竟见识过类似物件,此刻已察觉其妙用:“此物价值几何?”
** 声音微紧,既恐造价高昂,又疑若真昂贵,群臣怎会普遍使用这柴苏志纸。
“臣询问过献纸者,原料不过是木屑、碎布、破渔网等物。
制数千张仅需三四十斤原料。
”
嬴政瞳孔骤缩——竟比竹简更为廉价!作为统治者,他瞬间洞悉此物将如何颠覆大秦:文字载体关乎文明进程,如此廉价之物必将推动社稷发展。
“莫非又是柴家手笔?”嬴政暗自思忖,“或是柴中丞化名所制?”
“这些奏章皆用此纸?速宣制造者觐见!”
** 难掩激动,此物当得起“神物”之称。
若百份奏章皆用此物,今日便不必动用三驾马车运送竹简。
“即刻寻此人来!朕必厚赏!”
李斯与冯去疾相视为难:若道出扶苏之名,公子谋划便付诸东流;若隐瞒,却是欺君大罪。
李斯与冯去疾交换眼神,默契地保持缄默。
太子既已示意禁言,他们便不再多话。
皇帝未点名询问,主动开口反倒容易惹祸上身。
眼见嬴政批阅奏章时与朝臣讨论的热络场面,二人心知很快就会被问及政事。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早些将扶苏请来。
横竖是皇家父子间的私事,让他们自行解决便是。
李斯招来侍从,命其速去查看扶苏的衣冠是否备妥。
侍从领命而去,却迟迟未归。
李斯暗自焦灼,又不便亲自查问。
他忘了此处侍从皆属赵高管辖。
扶苏的衣冠为何迟迟未至?答案不言自明——这根本就是刻意为之。
如此面圣,岂能不招致皇帝嫌恶?
正当他们心急如焚之际,嬴政却神清气爽。
晨间的不悦早已被这神奇的白纸驱散。
心情舒畅,处理政务自然事半功倍,转眼间已批完半数奏章。
此物当真堪称神品,书写流畅,观之悦目。
嬴政在纸质奏章上挥毫泼墨,连批十余字而不自知。
他的字迹在纸上竟显得格外俊逸。
与竹简相比,纸上书写实在天差地别。
竹片不仅墨迹难干,字迹也显得局促模糊,阅览时颇费眼力。
而纸张展开便一览无余,批阅起来自然轻松。
若所有奏章皆用此物,该省去多少劳顿。
嬴政抬眼望向李斯等人,越看越是欣慰。
这些臣子果真体恤君上,短短时辰便让他习惯了纸张的便利。
再瞥见赵高身旁堆积如山的竹简,不由蹙起眉头。
美中不足的是,这车竹简至少还需耗费一个时辰。
如今再看这些竹片,只觉分外碍眼。
看来有必要诏令群臣统一使用纸张书写奏章。
若有人执意用竹简,索性免了上奏之权。
说起这纸张,似乎唤作柴苏志纸。
制作者想必名叫柴苏志,咸阳城中此姓罕见,多半与柴中丞有关。
若所料不差,八成就是这位中丞的手笔。
遍观大秦,能造出如此神物的,恐怕只有那位仙家......同样是天子,为何人家的子嗣就这般......
罢了,还是得找中丞问个明白。
可惜此人刻意回避,倒像是与朕玩起了捉迷藏。
朕倒要看看,你能藏到几时。
“冯相,朕方才不是已经叮嘱过你务必寻到此人吗?你们是否已着手安排了?”
冯去疾最担心的便是陛下追问此事,被始皇帝这么一问,他一时语塞。
好在他老练圆滑,只是微微一笑,拱手答道:“陛下,此人早已寻到,其名便藏在‘柴苏志’三字之中。
陛下只需稍加思索,便能知晓。
况且,方才不是有人提到,今早柴髙大人刚去过将作少府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