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且与章邯各领十万兵马,两军较劲已成常态。
柴髙对此不加约束,只要不违军纪,任由他们争强斗胜。
轻骑兵仍由李戡指挥。
这支由弓骑兵演变而来的部队,如今箭术已至化境——一炷香内千箭齐发,连重骑兵都避其锋芒。
射不死你?就用箭雨埋了你!
速射技艺已普及全军,即便重骑兵亦能瞬息三箭。
面对以骑射闻名的匈奴,秦军放言:准头或许不及,但箭雨之下,看谁先倒下!
(
若让匈奴单于冒顿听到这番话,恐怕要困惑许久。
与这两个极致标准,相较之下,多数人必然更追求数量。
马鞍与马镫的发明使大秦骑兵的骑射能力突飞猛进。
以往能在马背上开弓放箭便算精锐,如今这已成为最低标准。
将领们制定的训练科目让骑兵个个身手不凡,随便拉出一人虽不能箭箭中靶,但十箭必有四箭命中靶标。
这般水准对匈奴人而言已属难得。
至于骑兵对冲,重骑兵冲锋时无人能挡。
其他骑兵再自负也不敢与重骑正面交锋,但对付匈奴人,轻骑兵已绰绰有余。
轻骑兵装备丝毫不逊于重骑,虽骑枪稍短,却远胜匈奴马刀。
即便是最轻装的骑兵也配备骑枪,长度虽短仍足以冲锋。
而马刀威力更胜弯刀与秦剑。
自柴髙将骑兵制式武器改为马刀,将士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尊称这位中丞为。
这位为将士谋福祉的统帅,从装备到训练乃至伙食都有严格规定。
大秦军队素质因此持续提升,这是前所未有的改变。
昔日士兵能饱腹已属不易,如今不仅吃饱更要吃好。
新军口粮中肉食占比达三成,这全是柴髙的功劳。
也难怪韩信敢违抗皇命调兵保护柴髙家眷。
自穆公以来,大秦厉兵秣马,何曾畏惧过谁?从今往后,我军铁蹄所至,皆为大秦疆土!为大秦的疆域!为大秦的伟业!为大秦的荣耀!出征!
十日后,新军开拔。
始皇帝亲率百官饯行,为将士斟满美酒。
虽非人人得饮,但三军皆知君王亲临送行。
皇帝饮毕,振臂高呼的唯一战令是——征服匈奴。
大秦再度发起重大军事行动,目标直指匈奴。
长城的修筑不仅阻隔了匈奴南下,对北方游牧势力的遏制更是前所未有。
此次军事行动保密极严,直到秦军越过长城十日后,冒顿才得知消息。
柴髙精心策划的这次远征,并非单纯为了击退匈奴,而是意图彻底征服游牧民族。
原本这一计划应在运河工程完成后实施,但机缘巧合下,柴髙的出使促成了首次大规模北伐。
自统一六国以来,大秦南征百越,北击匈奴,最大的战果便是夺取河套地区。
这片疆域是夏商周三代从未掌控的。
河套地区成为大秦重要的军马牧场,但随着长城修筑,匈奴的袭扰日益频繁,这也成为柴髙此次出使的 ** 。
**此次出使匈奴,关键在于展现大秦的军威。
柴髙为此颇费思量——兵力过少难以震慑,过多则易引发战争。
最终他决定,随行人数取单于王庭护卫之半,定为五千精锐。
始皇帝亲自检阅这支队伍,五千将士倍感荣耀。
柴髙骑乘白马居于阵前,此马乃始皇帝所赐,原本只作仪仗之用,但今 ** 却执意骑乘出征。
昔日的两千人马已壮大为五十万雄师,若不能一举平定匈奴,柴髙自觉无颜面对皇帝。
陛下放心,臣必凯旋而归。
柴髙向始皇帝行礼后,率军启程。
马蹄声渐远,此次出塞承载着举国期待。
尽管始皇帝未明确封赏,但柴髙心知功成之后必有重赏。
他已位极人臣,所求无多。
昔日始皇帝虽曾对他有所疑虑,但在知晓其真实身份后,一切猜忌烟消云散——皇帝已明了他的赤诚之心。
正因如此,柴髙才更显荣光,这是旁人始料未及的。
但这些已无法动摇他的决心。
将军,前方是公主的车驾,可要前去一见?
柴髙嘴角微扬。
他未曾料到出征如此仓促,巴嫱未能相送,倒是赢英赶上了。
送夫出征,想必是她此生难忘之事。
你们先行,我随后就来。
他决定去宽慰公主。
此番出征非比寻常,敌手强弱未卜,连他自己也难有十足把握。
正因如此,他才会对始皇帝说出柴髙死,扶苏活的誓言。
即便当年仅率两千兵马时,他也未曾如此无奈。
夫君快上车,妾身有话要说!
赢英眉间隐现忧色。
出使塞外往往需两三载方能归来,这让她颇为惆怅。
更令她烦闷的是,巴嫱姐姐因身孕不得不远赴巴蜀。
所幸还有虞姬可作伴。
今日拦路相候,不仅为自己,更为成全虞姬的心愿——这也是巴嫱的嘱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