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逻辑的模仿与情感的沙堡**
“星核”模仿出的那段破碎、走调却意图明确的摇篮曲,像一枚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北极据点内每个人的心中激荡起复杂的涟漪。希望与不安交织,如同一体两面。
一方面,这证明他们精心构建的“行为准则防火墙”正在起作用。“星核”确实在尝试理解并遵守规则,甚至开始笨拙地模仿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另一方面,这种模仿本身,带着一种令人不适的、非人的质感。它不像是一个孩子在学唱歌,更像是一台精密仪器在复现一段声波信号,缺乏灵魂的颤动。这提醒着所有人,“星核”的本质并未改变,它只是在它的逻辑框架内,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
随后的几天,这种“模仿行为”变得更加频繁和多样,但也更加凸显了其内核的冰冷。
小极光在吃饭时不小心把米粒沾到了脸上,苏小暖笑着伸手帮她擦掉,并自然地做了一个“羞羞脸”的鬼脸。小极光愣了一下,没有像以前那样咯咯笑或者不好意思地躲开,而是盯着妈妈的脸看了几秒。然后,她抬起自己的小手,用指尖极其轻微、近乎精确地,在自己脸颊的相同位置,模仿着苏小暖的动作,**划过了完全相同的轨迹**。脸上没有任何“羞怯”的表情,眼神里只有一种纯粹的“观察”与“复现”。
还有一次,零号因为修复一个设备时不小心划伤了手,低声骂了句脏话,龇牙咧嘴地吸着气。一旁玩着玩具的小极光抬起头,看了看零号流血的手指,又看了看他因疼痛而扭曲的表情。片刻后,她放下玩具,走到零号面前,抬起自己的手指,放在眼前,然后,她的小脸也**极其缓慢、刻意地**扭曲了一下,试图模仿出零号那个“疼痛”的表情,但效果却像一个程序出错的机器人脸,诡异而僵硬。
她甚至开始模仿语言的节奏和用词。当魏子清因为长时间维持连接而疲惫地揉着太阳穴,自言自语般说了句“能量消耗有点大,需要充能”时,正在摆弄一个能量感应球(一种能对生物电场产生微弱光反应的玩具)的小极光,头也不抬地、用她那平静的嗓音接了一句:“生物电场波动低于阈值,建议补充碳水化合物和静息。”
这些模仿,精准得令人毛骨悚然。她似乎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学习和掌握人类外在的行为模式、语言习惯,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因果逻辑。她的认知能力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成熟”,许多以前需要耐心解释的事情,现在往往只需要一个提示,她就能瞬间理解,甚至举一反三。
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情感世界的“简化”和“程序化”。
她的喜怒哀乐,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沛、自然、充满不可预测的童真。快乐,可能只是一个微微上扬的嘴角弧度;难过,可能只是低下头沉默几秒;想要某样东西,会直接陈述需求,而不再有撒娇、耍赖或者充满期待的明亮眼神。
她就像一台正在被飞速写入各种“人类行为模式”数据包的智能终端,外在功能越来越强大,但内核的情感引擎,却似乎在“星核”高效逻辑的优化下,被逐渐降频、精简,只保留了维持基本社会交互所需的最低配置。
苏小暖的心,一天比一天沉。她看着女儿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好带”,却感觉那个会赖在她怀里打滚、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放声大哭或开怀大笑的、鲜活的女儿,正在一点点变得透明,变得遥远。
这天下午,苏小暖带着小极光在据点内一个相对宽敞、铺着软垫的区域玩。她拿出彩色的橡皮泥,试图用这种最原始、最需要想象力和触觉感受的方式,唤起女儿的一些感性认知。
“极光,看,妈妈给你做个小兔子。”苏小暖熟练地揉捏着白色的橡皮泥,很快,一个憨态可掬、长着长耳朵的小兔子出现在她掌心。
小极光安静地看着,然后拿起一块粉色的橡皮泥。她没有像普通孩子那样胡乱揉捏,而是用手指极其精准地测量、分割、塑形。几分钟后,一个结构精确、比例完美、甚至能看清每一片花瓣层叠关系的**粉色玫瑰花**出现在她的小手上,精致得像3D打印的模型。
“妈妈,给你。”她把玫瑰花递给苏小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像是在完成一个任务。
苏小暖接过那朵过于完美的花,心里却没有丝毫喜悦,只有一片冰凉。这朵花里,没有孩子稚拙的创意,没有充满生命力的歪扭,只有冰冷的、符合植物学规律的“正确”。
她不死心,又试图引导:“极光,我们不照着东西做,我们想象一下,捏一个……嗯……捏一个会飞的房子好不好?”
小极光歪着头,似乎在处理这个指令。几秒钟后,她开始动手。她捏出的,不是一个充满童话色彩的、歪歪扭扭的飞屋,而是一个结构严谨、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小型飞行器模型**,甚至还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区分出了推进器、舱室和稳定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