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安检日记 > 第136章 “固执”的工匠

安检日记 第136章 “固执”的工匠

作者:只系奶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5 03:11:23

晨光熹微中,长浏市地铁站又迎来了新一天的忙碌。林晓梦站在3号安检口,脑海中仍回响着昨夜书中的管理理论,目光却已习惯性地扫视着过往人流。早高峰的乘客形色匆匆,大多面无表情地将背包甩进安检机,再机械地取回——这是一幅她再熟悉不过的城市图景。

“请大家提前取出随身液体和电子产品...”她重复着每日都要说上数百遍的提示语,声音因连日的疲惫而略显沙哑。

就在这流水线般的节奏中,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引起了她的注意。那是一位约莫七十岁的老人,身穿藏青色工装,虽然洗得发白却熨烫得十分平整。他手提一个深褐色木质工具箱,箱子边角包裹的铜片已经氧化发黑,显然年代久远。老人走得很慢,每一步都踏得沉稳,与周围行色匆匆的人流形成鲜明对比。

轮到老人过安检时,他小心翼翼地将工具箱放入安检机,目光紧随着箱子在传送带上的移动,那神情仿佛在护送什么稀世珍宝。

“滴滴滴——”安检机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声。

屏幕上清晰显示,工具箱内有多件金属器具,其中几件形状尖锐,属于明确禁止携带的锐器。

“老师傅,请您开箱配合检查。”林晓梦礼貌地说。

老人顿时紧张起来,双手护住工具箱:“姑娘,这些都是我的工具,不能离身的。”

“请您理解,我们需要确认里面没有违禁品。”

在林晓梦的坚持下,老人极不情愿地打开了箱子。工具箱分三层展开,里面整齐排列着各种雕刻工具:凿子、刻刀、锉刀、小锤...每一件都擦拭得锃亮,木质手柄被磨得光滑如玉,显然经过了长年累月的使用。

“老师傅,这些刻刀和凿子都属于锐器,按规定不能带进地铁。”林晓梦为难地说。

老人的眉头立刻皱成了“川”字:“这是我爷爷传下来的工具,我跟它们打了一辈子交道。今天是要去给博物馆修复一件木雕,必须用这套工具。”

“您可以考虑托运或者其他交通方式...”

“托运?”老人声音提高了八度,“这些工具比我的命还重要,我绝不放心交给别人!我坐地铁几十年了,从来都是带着它们进出!”

后面的乘客开始不耐烦地骚动起来。小李凑到林晓梦耳边低语:“晓梦,按规定直接没收就是了,跟他啰嗦什么?”

林晓梦却犹豫了。她看着老人那双布满老茧却异常稳健的手,还有工具箱里那些明显被珍视的工具,想起了《变革管理的艺术》中的一句话:“规则是为人服务的,而非人为规则服务。”

“老师傅,我理解这些工具对您很重要。”她语气缓和下来,“能告诉我您要去哪个博物馆吗?”

老人稍稍平静了些:“市博物馆,今天要修复的是一件清代木雕观音,只有我这套工具才能不伤到原有的包浆。”

林晓梦迅速思考着解决方案。完全放行违反规定,但强行没收这些传世工具又太过不近人情。她想起地铁站有便民服务处可以临时保管物品,但让如此珍贵的工具离开主人视线,老人肯定不会同意。

“我有一个提议,”她斟酌着说,“您能否选出几件今天必需的工具,我们把刃口进行安全包裹后允许您携带。其余工具我们可以密封保管,您回来时再取回。您看这样行吗?”

老人沉思片刻,脸上的皱纹稍稍舒展:“这个主意...倒也可行。”

接下来的十分钟,林晓梦协助老人挑选工具。她惊讶地发现,每件工具老人都能说出它的来历和特殊用途:“这把平口凿是我爷爷民国时期打的,专门用于精细修边;这把圆口凿是我父亲添置的,适合处理弧形曲面...”

趁着老人挑选工具的间隙,林晓梦迅速请示了值班班长。出乎意料的是,李哥竟然批准了这个变通方案,只是要求详细记录在案。

在包裹工具刃口时,林晓梦好奇地问:“老师傅,您做这一行多少年了?”

“整整五十五年了。”老人语气中带着自豪,“十六岁跟着父亲学艺,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事。现在的年轻人啊,没几个愿意学这门手艺了。”

他看着林晓梦细心地为每件工具包裹缓冲材料,赞许地点点头:“姑娘,你跟他们不一样。他们只知道死守规定,你却懂得变通。”

林晓梦微微一笑:“规定很重要,但理解和尊重同样重要。”

妥善处理好一切后,她为老人指明了去市博物馆的最佳路线,并将保管凭证交到他手中。老人郑重地接过凭证,又从工具箱最里层取出一个小木雕——一只栩栩如生的麻雀,递到林晓梦手中。

“这是我平时练手雕的小玩意儿,送给你。”老人说,“谢谢你懂得尊重一个老手艺人的心血。”

林晓梦接过这份意外的礼物,感受着木雕在掌心的温润触感,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老人离开后,小李不解地问:“晓梦,何必这么麻烦?按规定直接没收不就完了?”

林晓梦摩挲着手中的木雕麻雀,轻声回答:“如果我们只知道执行规定,而忘记了规定背后的人,那和机器有什么区别?”

这句话不仅是对小李说的,也是对她自己说的。在处理老工匠事件的过程中,她忽然明白了什么是“为他人创造空间”——就是在规则的框架内,找到尊重个体需求的弹性空间。

午休时,她将木雕麻雀放在值班室的窗台上。阳光透过玻璃,在小麻雀的翅膀上投下细腻的光影,那精心雕刻的羽毛纹理清晰可见,仿佛随时会振翅飞走。

王姐路过时看到了,好奇地拿起来端详:“哟,这雕工真不错,哪来的?”

林晓梦将早上的经历娓娓道来。出乎意料的是,几个同事都围过来,听得津津有味。

“那老师傅我好像见过,”小赵回忆道,“去年也是在咱们站,当时跟另外一个安检员大吵了一架,后来气呼呼地打车走了。”

“要是当时有人像晓梦这样处理就好了。”张姐难得地表示了赞同。

林晓梦趁机说:“其实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如果我们能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或许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她观察着同事们的反应,发现没有人提出异议。这让她备受鼓舞——也许,改变就从这些小小的共识开始。

下午的工作中,林晓梦开始实践她的“倾听计划”。她利用休息时间,分别找几位同事聊天,不只是谈工作,也聊他们的生活、担忧和期望。

她从王姐那里得知,她最担心的是临时加班无法接孩子;从小李那里了解到,他正在为婚房首付发愁;就连平时沉默寡言的小赵,也透露了自己在准备自考,希望将来能转型做技术工作。

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担忧,林晓梦都认真记在本子上。她发现,当真正了解这些人背后的故事后,那些工作中的摩擦和矛盾,似乎都变得可以理解了。

下班前,她将收集到的情况整理成一份简单的报告,没有提出任何解决方案,只是客观地记录了同事们的关切和需求。她打算在试点周期结束后,将这份报告与试点数据一起提交给李哥。

走出地铁站时,夕阳正好。林晓梦看见陈默站在老地方等她,手中拿着两杯咖啡。

“今天过得怎么样?”他递过一杯咖啡,自然地接过她的工作包。

林晓梦将老工匠的故事和今天的感悟一一道来。陈默安静地听着,眼中带着赞许的笑意。

“你知道吗,”听完后他说,“管理最难的不是制定规则,而是在规则中保持人性的温度。你今天做到的,就是这一点。”

“但我还是担心试点的事情,”林晓梦抿了一口咖啡,“交叉复核制度确实增加了大家的负担。”

“任何变革都会有阵痛期,”陈默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都看到变革的意义,而不是被迫接受变革。”

这句话点醒了林晓梦。她意识到,自己需要做的不仅是收集意见,还要让同事们理解防盗工作的重要性,让大家从内心认同变革的必要性。

夜幕降临,长浏市的灯火次第亮起。林晓梦握着那只小木雕麻雀,感受着它所代表的理解与尊重。她明白,明天的挑战依然艰巨,但至少,她已经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不是在规则的墙上撞得头破血流,而是在墙上找到那扇可以开启的窗。

回到宿舍,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今天的感悟:“真正的安全,不仅来自于严格的检查,也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信任。”

窗外,一轮明月悄然升起,清辉洒落在窗台的小木雕上,为那只栩栩如生的麻雀披上了一层银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