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班前会气氛格外凝重。李哥站在队伍前方,双手背在身后,目光如探照灯般扫过每一个安检员的脸。林晓梦站在队伍中间,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每当李哥摆出这副姿态,就意味着有人要倒霉了。
“上周的安全数据出来了,”李哥扬了扬手中的表格,“3号安检口的漏检率又上升了0.2个百分点,违规物品通过率是全站最高的。”
几个站在林晓梦旁边的同事下意识地挪了挪脚步,仿佛想与她划清界限。作为3号安检口的常驻人员,林晓梦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不过,今天我不打算追究具体责任。”李哥话锋一转,出人意料地说,“相反,我收到了林晓梦同事的一份建议书,关于优化安检流程、减少乘客财物丢失的。看得出来,她很用心。”
林晓梦警惕地抬起头。李哥的表扬比批评更令人不安。
“晓梦的建议很好,提醒标识、人员调配、广播提醒...想得很全面。”李哥微笑着看向她,但那笑意并未抵达眼底,“所以,我决定采纳其中一部分建议,从今天开始试行一个新的工作流程。”
他转身在白板上画起了示意图:“为了提高安检效率和安全性,我们将实行交叉复核制度。具体来说,每个安检口的两位安检员不仅要检查自己岗位的乘客,还要互相监督对方的检查质量,发现漏检必须立即指出并记录。”
队伍中开始出现细微的骚动。这个所谓的“交叉复核”听起来合理,实则将增加每个人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
“更重要的是,”李哥提高了音量,“为了加强责任意识,从今天起,任何一个安检口出现漏检或安全事故,该安检口的全体人员都要承担连带责任。当然,发现问题的同事会有相应奖励。”
林晓梦的心沉了下去。这分明是她建议的扭曲版本,表面上采纳了她的想法,实则把它变成了一种惩罚机制。更阴险的是,李哥把这个“新政”与她的建议捆绑在一起,让她成为众矢之的。
“晓梦,你对这个试行方案有什么看法?”李哥故意点名问她,脸上的笑容越发深邃。
全场的目光都聚焦在林晓梦身上。她感到喉咙发干,手心冒汗。如果她赞同这个方案,就等于与所有同事为敌;如果她反对,则显得出尔反尔,且公然挑战班长权威。
这是李哥精心设计的陷阱。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陈默推荐的那本《管理心理学》中的片段突然浮现在脑海:“当面临两难选择时,寻找第三条路——重新定义问题。”
“李班的方案很有创意,”她谨慎地开口,“特别是交叉复核的想法,确实能提高检查质量。不过我有一个小小的补充建议。”
李哥挑眉:“哦?说来听听。”
“为了确保这个制度的公平性,是否可以同步引入一个评价机制?比如,由班组长随机抽查各安检口的工作录像,对复核质量进行评估。这样既能确保交叉复核不流于形式,也能避免因个人恩怨导致的误判。”林晓梦不疾不徐地说,“另外,我建议先选择一个安检口进行试点,收集数据和完善流程后,再全面推广。这样更科学,也更能服众。”
会场一片寂静。林晓梦的建议既没有直接反对李哥,又巧妙地点出了新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还提出了更稳妥的实施路径。
李哥的脸色变了变,很快又恢复如常:“这个补充建议不错。那么,就按晓梦说的,先在3号安检口试点吧。晓梦,你就负责记录试行期间的数据和问题,一周后向我汇报。”
散会后,几个同事围了上来。
“晓梦,你这是什么意思?提什么建议啊,现在好了,咱们3号口成试验田了!”小李不满地抱怨。
“就是,平时工作已经够累了,现在还来个什么交叉复核,这不是互相监视吗?”小王附和道。
林晓梦平静地看着他们:“你们觉得是李班的方案好,还是我的补充建议好?”
几人面面相觑。小李嘟囔道:“当然是你的建议好点,至少还有个试点,要是全站推行更麻烦。”
“那就对了。”林晓梦微微一笑,“如果不是我提出补充建议,今天开始所有人就要执行那个方案了。现在至少我们有一周时间来证明这个制度需要调整。”
“但为什么要选我们3号口试点?明显是针对你嘛!”小王不解。
“试点也意味着我们有改进这个制度的主动权。”林晓梦目光坚定,“如果我们能收集到足够的数据,证明某些条款不合理,就有理由要求修改甚至取消它。”
同事们半信半疑地散去了。王姐走过来,轻轻拍了拍林晓梦的肩膀:“小心点,李哥这是借刀杀人。不管这个试点成功还是失败,你都会得罪人。”
林晓梦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如果试点失败,李哥会把责任推给她,说她补充建议不完善;如果试点成功,全站推行这个不受欢迎的制度,同事们也会怨恨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