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 第123章 兵器构想,水力启思

烛火映在墙上,影子随笔尖移动。陈砚的手停在羊皮纸中央,朱笔悬于“水轮机房”四字之上,未落。

他刚放下那枚黑棋不久。韩谈带来的军报摊在案角,墨迹未干,写着洭水补给受阻、器械损耗过半。这些字他已看过三遍,却始终无法压下心头的滞涩——胜了赵高,宫禁归心,可前线依旧困于一车一弩的调度。权术能清内患,却打不赢千里之外的仗。

他收回目光,重新落在图纸上。骊山北麓的地形在他脑中铺开:温泉水脉自山腹涌出,经三级跌落汇入渭水支流,落差近十丈。若在第二级筑堰分流,引渠入谷,在隐蔽盆地设厂,足以驱动大型机关。

竹尺压住图纸边缘,他提笔另起一栏,写下三项要务:水源稳定性、岩层承重、出入隐秘性。每一项都需实地查勘,不能假手寻常工官。他记起昨日削竹片时,指尖被划破一道细口,血珠渗出后迅速凝结——这具身体虽是胡亥,但痛觉比现代更敏锐,反应却更快。或许,这片土地的节奏本就不同。

门外脚步轻稳,韩谈推门而入,手中无信,只抱拳立定。

“冯劫部已扎营七日,敌踪未现,但粮道仍断。”他声音低沉,“他传话回来,若再无强弩支援,恐难推进至苍梧。”

陈砚点头,未抬头。“你见过百人拉锤锻铁?一日不过十戟。”

“历来如此。”

“若有一物,借山水之力自行捶打,日出百戟,你信否?”

韩谈眉峰微动,目光扫过案上图纸。线条规整,分区清晰,非寻常匠作图式。他走近一步,看清“传送槽”与“齿轮联动”字样,瞳孔微缩。

“这不是机关术?”

“是工法革新。”陈砚终于抬眼,“墨家造木鸢,靠人力或风力,局限太大。我要的是不受天气、不耗民力、昼夜不息的兵工厂。骊山水系恒流,温泉水热而急,若以水轮为枢,带动锻锤、锯木、装弦三线并行——一人监控,百器自成。”

韩谈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抚过图纸边缘。“地下建厂……不怕渗水?”

“引渠分级控流,设排水暗沟。厂址选在背阴谷地,入口隐蔽,出口设多重闸门。一旦启动,外人不知其所在,更无法切断动力。”

“所需工匠?”

“暂不招募。”陈砚搁下笔,“眼下只做勘察。你今夜便派影密卫精锐,分三路探查骊山北麓:一路测水流速度与季节变化,一路钻地取岩样,辨其坚厚;第三路绘地形图,标记所有可通行路径与遮蔽点。不得惊动地方官吏,更不可用官府驿马。”

韩谈应声领命,却未立即退出。“陛下……此策若成,是否意味着各地工坊将不再承担主力兵器制造?”

陈砚盯着图纸,语气平静:“不是不再承担,是逐步替代。旧法效率太低,一弓需七匠协作,耗时半月。若新厂能实现部件标准化,流水装配,同样时间可出百张劲弩。战事不等人,我们必须抢在六国余孽集结前,建立压倒性优势。”

韩谈缓缓点头。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过去依赖诸侯供器的局面将彻底终结。中央掌控核心产能,地方再无力抗衡。

“此事仅限你我知晓。”陈砚起身,走到墙边地图前,手指沿骊山轮廓划下,停在北麓凹处,“明日我会再细化图纸,加入应急通道与通风设计。你带回的情报,直接呈递,不经任何中转。”

“属下明白。”

韩谈退出后,室内重归寂静。陈砚坐回案前,重新铺开一张羊皮纸,从袖中取出一枚薄竹片,刮去表面旧字,开始绘制齿轮组结构。他记得现代水电站的传动原理:水流冲击叶轮,带动主轴旋转,通过减速箱分配动力至不同机械。

但他没有钢铁,只有青铜与陨铁混合材。齿轮模数必须加大,咬合深度增加,以防断裂。他画出第一组直齿啮合,又在旁标注“每转一圈,锻锤落下三次”,随后计算水速与锤重的比例关系。

时间推移,烛火渐短。他忽然停下笔,想起一事——骊山温泉水含硫,长期浸泡可能腐蚀金属。若传动轴受损,整个系统将瘫痪。

他起身走向书架,抽出一卷《水经》残篇,翻至渭水支流记载段。其中一句引起注意:“汤泉出骊山下,气如雾,石色黄润,久浸者脆。”

果然有蚀性。

他回到案前,在图纸侧边加注一行小字:“传动轴外包生漆,接缝以蜂蜡密封,定期更换。”随即又想到润滑问题——若无油脂,青铜摩擦极易过热。他闭目思索片刻,提笔再添:“试用鲸油或牛髓膏,由少府调拨实验。”

这时,门外传来轻微响动。一名内侍低声禀报:“药童已在殿外候命,辰时将至。”

陈砚头也未抬:“让他回去。今日无需用药。”

内侍退下。他继续伏案,将水轮直径定为一丈二尺,参照秦制车轮比例,确保转速适中。又在厂房外围标出守卫岗哨位置,注明“夜间巡逻路线交错,不留死角”。

他清楚,这不仅是造兵器,更是建一座隐形的军事中枢。一旦运转,秦军装备更新速度将远超对手理解范畴。项羽靠勇力破阵,章邯凭战术固守,而他要的是——让战争变成一场单方面的碾压。

图纸接近完成时,他忽然停笔。一个问题浮现:如何保证各环节同步运转?若锻锤快于传送带,会导致堆积卡死;若慢,则效率下降。

他取出另一片竹简,开始列算式。以水速为基础,推导轮轴转速,再结合连杆长度与锤头重量,计算每次打击间隔。过程中多次修改数值,直至得出一个稳定周期:每十二息完成一次完整锻打循环。

此时天光微亮,窗外灰蒙。他揉了揉太阳穴,将最后一组数据填入图表。整张图纸已密布线条与注释,中心“水轮机房”四字被红圈重重围住。

他伸手摸向袖中竹片匕首,指尖触到刃口。这东西锋利,但造一千把需要多少人力?若放在新厂流水线上,或许三天就能出一批。

正想着,门外脚步再起。

韩谈去而复返,手中多了一份薄册。“属下已安排妥当。这是影密卫掌握的骊山附近私矿记录,其中有两处废弃坑道深入山腹,走向与您选定区域相近。或许可用作初期掩体。”

陈砚接过册子,翻开第一页,目光落在一处标注上:“赤壤沟?此处曾采铜?”

“是。三十年前因塌方封井,当地百姓称‘鬼井’,无人敢近。”

他嘴角微动。“鬼井也好,正好避人耳目。”

将册子置于图纸旁,他提笔在原设计外追加一条备注:“优先勘探赤壤沟旧井结构,评估改造成入口的可行性。”

韩谈看着那张越来越复杂的图,终于开口:“陛下为此谋划多久?”

“从冯劫第一次报缺器械时就开始想了。”陈砚声音低沉,“但直到昨天,我才确认时机已到。”

韩谈默然。他知道,赵高失势后,中枢再无掣肘,正是推行大事的最佳窗口。

“你下去吧。”陈砚说,“三日后清晨,我要看到初步勘测回报。”

韩谈抱拳退出。

房门合拢刹那,陈砚忽然开口:“等等。”

韩谈转身。

“带上你的妹妹。”

韩谈一顿。

“她懂浑天仪,也修过水车。让她参与地形测绘,但不要透露最终用途。”

韩谈迟疑一瞬,点头:“属下遵命。”

门再次关上。陈砚独自坐在灯下,手指缓缓划过图纸上的“水轮机房”。他知道,这条路一旦走通,秦国的战争机器将不再依赖人力极限,而是嵌入自然节律之中。

他吹熄烛火,室内陷入昏暗。唯有窗外透进一丝微光,照在案头浑天仪上,指针静止不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