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大秦:从县长到千古一帝 > 第121章 证据收集,对峙在即

墨滴在竹简上晕开,陈砚搁下笔,目光落在那圈被朱笔勾出的名字上。纸面微颤,是窗外夜风拂过灯焰所致,他未抬头,只将三份文书并列压于镇石之下——桑皮密信、炭灰显影残稿、尚药局申领簿册副本。时间线严丝合缝,从毒囊配药到密令传递,再到谣言扩散,七条支线如蛛网收束,最终指向同一个中枢。

他唤来韩谈时,宫门更鼓已响过两遍。

“菜市口截获的马夫,供出什么没有?”

“尚未用刑,”韩谈立于案前,声音低而稳,“但食盒夹层中的桑皮纸确为密语载体,经破译,‘白虎令:三日后焚册’所指极可能是销毁与楚地商贾往来的账目凭证。属下已派人盯住六处官员府邸侧门,凡有焚烧痕迹,立即查扣灰烬。”

陈砚点头,手指轻叩案沿。“赵高近两日闭门谢客,可有异常出入?”

“唯有寅时三刻一名老仆进出中车府令私宅,停留不足盏茶。此人行迹诡秘,换过三次衣饰,最后一次扮作挑粪工,穿出后巷直入渭水堤边草棚。影语司探子不敢跟得太近,怕打草惊蛇。”

“不必抓人。”陈砚缓缓起身,“盯住他接触过的每一个物件。粪桶、扁担、草鞋,全都带回暗室查验。我要知道他身上带没带纸条,哪怕烧成灰也要拼出来。”

韩谈应声退下。不到两个时辰,回报传来:老仆所弃草鞋底夹层藏有一小片焦边纸屑,经药水浸泡后浮现半个“南”字,笔锋走势与赵高亲信账房平日书写习惯一致。

陈砚将其与此前炭灰显影的伪诏残稿拼合,缺口恰好吻合。伪造诏书的内容赫然显现:“朕巡狩岭南,建宫番禺,不日登极,诸卿勿忧中原空虚。”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许久,忽然问:“太医署小吏今日可曾入中车府令值房?”

“已确认。辰时初刻携药匣进入,滞留半炷香,期间更换炭盆灰烬的仆役照常轮值。”

“把上次截取的炭灰残渣再显一遍影,这次重点比对笔压深浅和断墨位置。”

韩谈领命而去。入夜,新结果送至——残稿中“登极”二字的顿笔特征,与赵高批阅奏折时的习惯完全相同。尤其“极”字末钩的微小回锋,曾在一卷旧档中出现过三次,皆为其亲笔标注。

证据链开始闭合。

次日清晨,陈砚召来内侍,命其取来一只铜匣。他亲自将三份物证封入其中,外加一张抄录完整的联络关系图,图上以不同颜色标注了七条信息传递路径,每一条都标有时间节点与交接方式。最后,他在匣盖内侧贴上一道符纸,写下开启时限:**明日卯时三刻,咸阳宫正殿**。

“此匣交你保管,不得离身,不得启封,违者斩。”

内侍跪接铜匣,退出寝殿。

陈砚转身步入书房,取出浑天仪置于案上,轻轻拨动指针。仪器微微震颤,指向东南。他凝视片刻,又取出一枚竹简,记下一行字:“断鸢网确认十二名府邸账房、五名马夫、三名厨役曾与楚地商贾接触。其中八人昨夜收到匿名陶瓮,内容未知。”

他放下竹简,闭目沉思。

赵高的布局很稳。每一环都用底层仆役过渡,不留姓名,不涉文书,靠口传与暗号维系。若非安神散用量异常引起注意,若非送菜马夫路线刻意绕行六府侧门,若非炭盆灰烬中有残留墨迹——任何一环断裂,整条线索都会中断。

但他漏了一点:人心难控。

哪怕是最低等的奴仆,也有贪生畏死之念。而恐惧,是最好的撬锁工具。

午后,韩谈再度入见。

“属下按您指示,重启埋在赵高家奴中的钉子。那人今晨奉命清理书房废纸篓,发现一张揉皱的草稿,内容为一段未完成的奏章摘要,提及‘南越设郡宜缓,恐动摇社稷根本’。落款空白,但用的是中车府令特制青檀纸,仅赵高及其两名亲信可领。”

“这张纸现在何处?”

“已被焚烧。但钉子记得内容,已默写呈报。”

陈砚接过誊本,细看数遍。这不是普通的政见分歧,而是试图在朝堂上制造共识——让群臣相信,反对南越改革是出于国家稳定考虑,而非个人私利。一旦这种说法站住脚,他此前所有部署都将被视为冒险之举,甚至可能被归为“背离祖制”。

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不是靠谣言动摇军心,而是借朝议之名,将非法构陷包装成忠谏之举。

他提笔在竹简边缘写下:“以公议掩私谋,以忠言饰逆行。”

随即下令:“从今日起,所有送往赵高府邸的膳食清单,逐项登记。他吃的每一口饭,喝的每一碗汤,都要有人签字画押。若有遗漏,相关厨役杖责八十。”

韩谈略一迟疑:“此举过于显眼,恐惊动对方。”

“就是要让他察觉。”陈砚淡淡道,“我让他觉得,我在查他的饮食安全。实际上,我在查他和外界的联系频率。一个人越是谨慎,越会在受压时暴露出新的行为模式。我要看他接下来三天,会不会增加与老仆的会面次数。”

韩谈明白了。这是诱敌之策——用一个看似无关紧要的调查动作,逼迫对方调整联络节奏,从而暴露破绽。

当夜,情报陆续汇总。

骊山刑徒营回报:昨夜发现两名囚徒试图将写有符号的陶片塞进运粮车夹层,已被当场拘押。陶片内容经破译,为一组数字编码,对应《诗经·小雅》篇目序号,组合后形成一句话:“风起渭南,静待白虎。”

与此同时,影语司确认,赵高府中一名负责传递文书的小吏,昨夜私自外出,前往城西一处废弃磨坊。该地正是半年前博浪沙案发地附近,如今荒无人烟。

陈砚听完,终于起身走到墙边的地图前。他拿起朱笔,在楚地商贾赁宅、磨坊、渭水草棚三点连成一线,延伸出去,直指南越方向。

这不是单纯的谣言制造,而是一场系统性的权力切割。

他们想让前线将士相信,君主已准备放弃中原;想让朝中大臣相信,新政违背祖训;更想让百姓以为,秦廷即将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

而这一切的核心目的,是逼他主动退位,或在舆论压力下失去统御合法性。

他放下笔,回到案前,重新展开那份最终证据图谱。朱笔圈定赵高之名,下方七条支线尽归一点。他看了一会儿,忽然抽出其中一条——连接太医署小吏的那支——用黑线重新描了一遍。

“这个人,”他对韩谈说,“不能再让他进出中车府令私堂。”

“是否拘押?”

“不。明天辰时,让他照常去送药。我会安排一名替身,穿着相同服饰,携带同样的药匣,进入值房。真正的药童,会被安置在影密卫暗室,直到事毕。”

韩谈点头称是。

一切布置完毕,已是深夜。宫中灯火渐稀,唯有东阁一窗仍亮。

陈砚坐在灯下,手中握着一枚铜符,正是调用“断鸢”线人网的凭证。他没有收回它,而是放在案角,任其反射烛光。

他知道,赵高此刻或许正在自己的书房里,整理玉带钩,批阅奏折,以为棋局仍在掌控。

但他错了。

真正的好棋,从来不在明处落子。

更不在对手看见的地方收官。

陈砚伸手,将铜符翻了个面,露出背面刻着的一个小小“鸢”字。他盯着它看了一会儿,忽然低声问道:

“那只鸢,什么时候能飞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