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战火燎原。刘协却只颁下几道措辞温和的诏书,字里行间无非“念及生民疾苦,罢战止戈,共扶汉室”的劝和之语。既无兵甲相胁的威慑,亦无实权约束的底气,不过是年幼帝王面对乱世的空泛期许,终究难撼诸侯逐鹿的棋局。
南边,豫章夜色如墨,内殿烛火昏黄,映得案上浓茶氤氲出淡淡白汽。
“陛下日间应对荆扬世家,滴水不漏,尽显聪慧。”夏侯兰躬身行礼,语气恭敬中藏着温和,“杨司徒与王司空仍为驻跸之地争执不下,世家使者频频试探底线,陛下却以孩童姿态周旋,言语亲和却绵里藏针,既显仁德,又避实就虚,恰是‘潜龙勿用’的真谛。”
刘协鼓着小脸:“杨司徒说扬州漕运便利,王司空说荆州士族齐心,二人争执虽烈,却皆是为汉室筹谋。依兰卿之见,朕该择何处安身?”
夏侯兰颔首轻笑:“两处皆易被地方势力裹挟,难有自主。不如暂留豫章——荆扬交界之地,进可攻退可守,正好做陛下的蛰伏之所。
陛下今日只赏赐世家子弟、褒奖宗族,绝口不提军政要务,既安了他们的心,又藏了锋芒,这般隐忍,正是乱世求存的关键。”
刘协望着跳动的烛火,小眉头微蹙,声音软糯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朕知道,如今汉室衰弱,诸侯都虎视眈眈,一步都不能错。”
夏侯兰眼中满是赞许,躬身道:“陛下年幼却懂‘藏锋’之道,实属汉室之幸。
臣会协调司徒王大人、司空杨大人,安抚士族以稳人心,发展生产以积国力,待荆扬根基稳固,民生渐兴,粮草充足,兵甲完备,便是陛下展露锋芒、重整河山之时。”
刘协扒着窗沿将小半个身子探出去,烛火映得他眉眼发亮,语气满是孩子气的豪情与执拗:“兰卿,你说的话朕都牢牢记着哩!潜龙在渊,只待风云!”
他小手攥紧窗棂,“时间站在朕这边呀——朕还小,有的是时间长大,有的是时间变强!
等以后汉室中兴,天下太平了,朕一定要昭告四海,让所有人都知道,兰卿是辅佐朕的忠臣,是天底下最好最好、最厉害的忠臣!”
夏侯兰躬身立在他身后,语气铿锵:“臣必竭尽所能,辅佐陛下重整汉室,还天下太平!”
少年忽然抬手,直指苍穹,清脆嗓音划破静谧:“兰卿,你看!那便是星汉!”
窗外灯火疏疏,星河横亘天幕,银辉漫洒。
与此同时,并州军帐内烛火通明,案上摊开的舆图被红黑墨痕标注得密密麻麻。
收到二司传回的密报,详述中原战场公孙瓒铁骑踏破兖州、逼退曹孙刘联军的恐怖战力后,人民军核心领导层齐聚一堂,推演战局走向,评估敌我实力差距。
帐内气氛凝重,徐晃沉声道:“公孙瓒麾下铁骑战力之强,远超预估。这般摧枯拉朽的战绩,我军目前实难企及。”
赵云颔首附和,眸中闪过一丝审慎:“若正面列阵对决,我方兵处于劣势,必吃大亏。”
众将各抒己见,唯有总参谋郭嘉倚坐角落,指尖轻叩案几,始终缄默不语。
张远抬眸看向他,点名:“奉孝,你素有奇谋,何不语?”
郭嘉抬眼,语气带着几分自嘲:“我能说什么?难不成劝诸位撕毁《紫云盟约》,趁乱偷袭盟友?
这既不符我军行事准则,更非长远之计——即便侥幸得一时战术胜利,也会落得背信弃义的骂名,战略上已是满盘皆输。所以,我能说什么?
等诸位下定决心要翻脸的那一天,我再献破敌之策。”
徐庶接口道:“盟约既签,便当恪守,我军绝不能先启战端。但乱世之中,强弱更迭,两家日后必有纷争,这是不争的事实。”
张远指尖摩挲着舆图边缘,沉声道:“当初签订《紫云盟约》,依太平道仪轨对东皇太一盟誓,彼时便有人非议我搞迷信。
如今看来,这盟誓反倒成了护持我们的屏障——我军不先翻脸,他们若想动兵,总得先过自己的信仰关,师出无名便难服众。”
“盟友扩张之势迅猛,我们岂能坐以待毙?”徐庶目光锐利,“否则日久天长,实力差距愈发悬殊,时间便不再站在我们这边。我意,战略上必须主动出击,另寻破局之道!”
郭嘉闻言,眼中瞬间闪过亮色,直起身来:“说这个,我就不困了!我倒有一计……”
数日后,一篇措辞恳切、盛赞董卓“威震天下、靖乱安邦,功勋卓着”的文书,由张远亲自动笔拟就,秘密送往长安——这一次,再非旁人伪造,而是并州方面实打实的示好。
与此同时,一桩意料之外的变故悄然蔓延。
并州境内,一篇署名为“若讷”的《星汉赋》发表于《星火报》,起初于内部并未掀起波澜。
孰料文辞渐次传入外界,竟骤然掀起重振人心的思想巨澜——当“若讷”正是昔日废帝刘辩的真相浮出水面,天下顿时哗然。
震动之根源,非废帝亲着一文这般简单,而在其文魂之颠覆性:身为汉家正统血脉,他笔下所讴歌的“汉”,绝非世人奉为圭臬的大汉王朝,反倒以星汉喻兆民,将民心视作天下根本,字字句句皆站在“黔首苍生”的立场,与并州“人民军”的理念暗相契合。
这般“离经叛道”,直教天下卫道士瞠目结舌、心神俱震:他们毕生恪守“君权神授”“王朝至上”的纲常伦理,却见昔日帝王公然背弃正统,为“草莽赤匪”的主张张目发声。
多少皓首穷经的儒士捶胸顿足,多少效忠于旧朝的官吏心神俱裂,数十年修为的道心寸寸破碎、无可收拾。
彼时,青州琅琊郡阳都县,十二岁的诸葛亮正随叔父诸葛玄勉力维持生计。
乱世漂泊的少年,亦偶然得见这篇传遍四方的《星汉赋》,目光落在“星汉浩茫,非一星之明;银汉昭回,乃万曜之芒。”的字句间,稚嫩的眉头不自觉蹙起,陷入了久久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