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 > 第240章 风雪太大,路不好走

风雪刮得人睁不开眼,一行人辞别太原,直奔隔壁西河郡。

此地推行廖文主导的“上党模式”,核心是“三三制”——人民军干部、底层百姓代表、地主先进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话语权,改革步子放得相对缓慢。

防寒工作也循着这份“中庸之道”铺开,没有太原那般“人人动员、户户参与”的轰轰烈烈,却透着一股老派的井然有序。

廖文身着素色官袍,亲自带着吏员挨家挨户排查,牵头乡绅“自愿捐助”时,既不强迫也不纵容,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乡贤们出面协调邻里互助,谁家缺柴少粮,哪家房屋漏雪,都由族老们居中调停,虽无集体火墙、互助暖棚这类革新巧思,却靠着乡土人情的羁绊,让孤寡老弱都能分到御寒的干草和救命的粮食,稳稳当当守住了“不冻死人”的底线。

张远在西河郡转了两日,廖文始终陪在一旁:“先生,西河世家盘根错节,硬来容易出乱子。这般温和推进,虽慢些,却稳当,百姓能接受,世家也不抵触。”

张远不置可否,只是望着街巷里依旧高坐的世家府邸,轻轻叹了口气。

离开西河,风雪更烈,众人顶风冒雪向西行,终于抵达上郡。

这里是刘菊治理的“雁门模式”,情况远比前两地复杂十倍,境内混居着匈奴、羌人等多个异族部落,习俗各异、矛盾频发,刘菊为稳住边境,几乎未触动世家分毫利益,人民历来将此地视为“特区”,特许其不必全盘执行中枢政策。

或许正因这般“特殊”,“防寒防冻”的政令竟成了一纸空文。街巷里看不到半条御寒标语,百姓们依旧靠着自家囤积的少量干草和陈粮过冬,不少土坯房的墙缝连黄泥都没涂抹,寒风呼呼往里灌。与太原的热火朝天、西河的稳扎稳打相比,上郡显得冷清萧条。

返程上艾的路,风雪愈发肆虐,马蹄踏在积雪中,发出沉闷的“咯吱”声。

徐庶望着前方模糊的路影:“首席,三地情况您亲眼所见——同一道防寒令,太原轰轰烈烈,西河稳中有进,上郡却近乎停滞!”

他往前凑了凑:“时不我待啊!诸侯纷争终要决出胜负,我们顶多还有三到五年的和平窗口期!这是最后的机会,绝不能错失!”

“别怕改革的阵痛,别怕世家的反扑,更别怕一时的麻烦!”徐庶眼神灼灼,“该趁此时全面推广云中模式——发动组织群众,把权力真正交到各级代表大会手里;

最终要朝着‘井陉模式’迈进,推行民选政府、公有制主导经济的彻底革新!

唯有全面换血,扫清旧弊,把百姓真正凝聚起来,我们才能应对日后更大的风浪,不管是异族入侵,还是内部动荡!”

张远沉默良久,半晌,缓缓点头:“你说得在理。但统一思想从非一蹴而就,急不得。”他望向风雪弥漫的前路,“来年开春,召开人民军代表会议,把这事摆上台面,让大家畅所欲言,投票表决。眼下,先做足舆论准备,让改革的风吹得再透些,让大家看清利弊。”

回到上艾,张远即刻牵头掀起了一场“改革大讨论”。他让人把太原、西河、上郡三地的治理情况、防寒成效整理成册,印发到各地,组织官吏、群众、乡贤召开座谈会,让大家畅所欲言,探讨不同模式的利弊。

果不其然,反对声浪汹涌而来:西河的廖文多次上书,直言“云中模式过于激进,易引发动荡”;上郡的官吏更是联名反对,称“边境情况特殊,强行推广只会逼反世家与异族”;

各地世家乡绅更是怨声载道,私下串联,称“改革是要断所有人的活路”,讨论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此时,北疆突然传来大捷战报——赵云、徐晃领兵正面御敌,郭嘉巧施“诱敌深入、围点打援”之计,迂回包抄鲜卑主力,人民军以不足千人的伤亡,一举击溃数万鲜卑骑兵,斩获颇丰!

战报送到上艾时,张远正对着各地的反对意见书发愁,见了战报,他紧绷多日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猛地一拍桌案:“好!打得好!往常抵御鲜卑,虽也能胜,却从未打得这般干脆利落!赵云、徐晃、郭嘉,还有北疆的同志们,辛苦了!”

捷报传遍各地。百姓们奔走相告,欢欣鼓舞,之前围绕“改革”的争论声,渐渐被对北疆将士的称颂声淹没,大家的注意力全被这场大胜吸引,改革大讨论的热度也随之降温。

然而,大胜的热情没持续多久,暴风雪来袭,各地灾情统计陆续上报,其中上郡一栏,雪灾标注为“特重”——连日暴雪导致多地民房被压塌,出现了冻饿致死的情况。

张远看着报表,当即拍板:“改革有多少争议,先放在一边。立马集中人力、物资去上郡救灾!”

一行人再次西去,依旧是漫天风雪。刚踏入上郡地界,行至一处名为“黑风口”的山谷时,突然箭矢如雨般从两侧山壁射来——竟是有人设伏!

“有埋伏!”典韦、周仓反应极快,指挥警卫迅速结成防御阵型,将张远等人护在中间,同时拔出武器反击。

一番激战下来,亲兵们虽有伤亡,但终究击溃了刺客。

经历过不少暗杀的张远,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拍了拍身上的雪和尘土,便继续赶路。唯有潘凤,神色渐渐变了:他想起方才箭矢擦着张远肩头飞过的惊险一幕,眼中多了几分凝重与后怕。

抵达受灾村落时,眼前的景象比报表上描述的还要凄惨:不少房屋塌了半边,断壁残垣被积雪掩埋,积雪没至膝盖,寒风卷着雪沫,刮得人刺骨生疼;百姓们缩在临时搭建的破棚子里,衣衫单薄,满脸愁苦。

潘凤没等张远吩咐,第一个抄起地上的铁锹,大吼一声:“同志们,跟我上!”

便冲进了积雪中。他力气大,铲雪、搬木梁、加固棚屋,样样冲在最前面,额头上的汗珠混着雪水往下淌,在下巴处结成冰碴,他却浑然不觉。手指冻得通红,也不肯停下。

当一位老大娘颤巍巍地攥着他的手,老泪纵横地说“多谢将军救命,你真是咱得大恩人”时,潘凤黝黑的脸上竟泛起红晕,挠了挠头,笑得像个得到夸奖的孩子:“大娘,别这么说……应该的,应该的……我是人民子弟军的一份子,这都是该做的!”

风雪依旧未停,但受灾村落里,却因这群救灾者的到来,渐渐燃起了暖意。

而张远望着潘凤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远处依旧冷清的世家府邸。

风雪太大,路不好走,但必须走下去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