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 > 第215章 蛛网里的虫

张远处理完手头事务,顺道拐去了俘虏改造营。

院落依着山根而建,几排新糊的土坯房还透着潮湿的土腥气,院角晒场上晾着半干的麻布,韩当正坐在小马扎上,低头专注地缠着麻线。

他右腿膝盖处裹着厚实的布条,起身时微微一跛,瞥见张远进来,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计迎了两步。

“韩将军,腿伤恢复得如何?”张远快步上前,目光落在他的伤处。

韩当试着挪了两步,动作虽仍有些滞涩,却比先前灵便了不少,脸上浮出浅淡的笑意:“好多了,多谢首席挂心。军医换药仔细,帮扶的同志也常来嘘寒问暖。”

他态度平和坦诚,比起高览的抵触抗拒,倒显露出几分通透。

两人在屋檐下并肩坐下,随意闲聊了几句。

谈及人民军为穷苦人争活路的理念,韩当眼中先是亮起一丝真切的认同,随即又露出怅然:

“道理是真透亮,可我……终究是孙家旧部,这辈子都背着‘忠义’两个字。这骨头缝里刻下的规矩,哪是说改就能改的?”

张远瞧着他眉宇间那层挣不脱的桎梏,知晓这旧念如绳,不是三言两语能解开的,便没再多劝,转而问起他的日常。

“吃得饱,住得暖,弟兄们也没把我当外人。”韩当说着,抬手指了指院里晾晒的麻布,“这活计虽细致,倒也能让人静心思过。”

和韩当聊完,张远又与几个俘虏攀谈片刻,最后向随行的帮扶干部询问起工作章程。

干部细细禀报:“每日作息都有定规,几点起床、吃饭、做工、休息,还有思政课、交流会、文艺会、运动会这些,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一旁的令狐娇补充道:“咱们主要有三大改造营,雁门、紫云、井陉。

雁门名义上是农场,实则就近安置鲜卑俘虏;紫云这边多是伤员俘虏,平日里做些手工活;井陉那边则以挖矿为主。”

“我记得在雁门见过高览。”张远忽然说道。

“三个改造营之间会相互交流、人员流动,”令狐娇解释,“改造合格的,就按制度释放。”

这时,干部捧着一份名单上前,张远接过,清了清嗓子扬声道:“经过这半年考察,以下几位弟兄认罪悔悟,积极劳动,今日特赦,恢复自由身!”

念到名字的几名俘虏先是愣在原地,随即红了眼眶,对着张远深深鞠躬。

周围的俘虏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韩当也跟着抬手拍手,眼中满是希冀。

离开安置点,张远直奔冶炼厂。

比起当年上寨那几座冒烟的土高炉,这里已是另一番景象:三座砖石窑炉并排而立,烟囱里飘着淡青色的烟,工人们推着矿石车穿梭,铁锤砸向矿石的闷响此起彼伏。

“首席您快瞧这个!”

冶炼厂的管事拽着张远往山后快步走,指着那堆黑黢黢、混杂着碎石的东西,语气里满是无奈,“前些日子好不容易探着了煤矿,本以为能省些木炭的功夫,可这煤质实在太差,里面掺了大半矸石。

烧起来烟能呛得人睁不开眼、喘不上气,炉膛里火苗忽高忽低,火力远不如木炭稳当,炼出的铁料又脆又杂,工人同志们怨声载道,都不愿用这‘黑疙瘩’。”

张远弯腰捡起块乌黑的煤块,沉吟片刻:“先小规模开采,多设几道筛分工序,等筛出纯度够的好煤,再改造炼炉的通风和炉膛结构,慢慢试。”

“哎,记下了!”管事连连应道。

隔壁的锻造厂更显热闹。

通红的铁块在水力锻锤下被反复敲打,溅起的火星落在工人们黝黑的臂膀上,烫出点点白痕也浑不在意。

厂长见张远进来,兴冲冲地递过一把剑:“首席您瞧,这是新炼的百炼钢剑!”

张远接过剑,入手沉实,剑刃在光线下泛着冷冽的寒光。

他翻到生产簿子,见上面写着“农具七成,兵器三成”,满意点头:“这个章程好,先顾着地里的活计,有粮才能养兵。”

“您放心,”厂长笑得眼角堆起褶子,“各村报的犁铧、锄头单子都赶着打,秋收前准能送到。”

令狐娇拉了刘兰一下,刘兰才反应过来,补充道:“锻造厂分了三处,这儿主打农具,雁门那边专造兵器,上寨则以铜器为主。”

“铜器?”张远摩挲着剑柄,“铜做兵器不如铁,多造些锅碗瓢盆、铜镜之类的日用品,实在。”

“不止呢,”令狐娇接话,眼里闪着光,“上寨的铜器做得精细,刻着花纹的那种,能卖到洛阳、长安去,换不少盐和铁回来。”

张远朗声笑了:“这主意不错,既实用,又能换东西。”

离开工坊区,一行人沿着田埂往庄稼地走去,农田是此次视察的最后一站。

农户们正弯腰收割,田埂上的孩童提着水罐跑来跑去,欢声笑语洒在金黄的田垄间。

张远走了几处田垄,见地里仍是一家一户分散忙活的景象,锄头、木犁皆是老旧样式,只有零星三五户凑在一起搭把手,连像样的协作农具都没有。

“互助组怎么不往大了扩?”张远停下脚步,问随行的农官。

“试过好几次了!”农官搓着满是老茧的手,面露难色,“可各家地块肥瘦不均,有的地靠河浇得透,有的地旱地只能靠天收;

干活也分快慢,手脚麻利的嫌别人拖后腿,手脚慢的又怕落了埋怨。

再者,大伙儿都认‘自家的地自家种’的老理,觉得凑在一起算不清账、落不着好,反倒不如各干各的利索。”

张远默默点头。

眼下这般落后的手工农具、靠天吃饭的耕种条件,本就撑不起大规模协作;

再加上农户们根深蒂固的小农观念,强推合作社只会适得其反,终究得顺着生产力的步子来。

唯独封龙山下的老革命区,一则深受革命思想洗礼,二则得到政策、技术上的大量扶持,合作社、公营农场办得有声有色——那里的田垄整齐划一,新式农具推广得早,集体耕种的亩产比散户高出两成,大伙儿早就习惯了集体劳作,连娃娃都知道“互助多打粮”。

“大战眼看着要打响,你不盯着军备,总看这些田垄、铁炉干啥?”令狐娇忍不住问。

“初级打仗,打军队;高级打仗,打后勤。”张远望着金黄的稻田,语气沉了沉,“粮草、铁器、民力,哪一样跟不上,前线就得垮。”

他转头问刘兰:“粮食储备够吗?”

刘兰正望着远处的山坡出神,闻言猛地回神:“啊?回先生的话,眼下勉强够吃,真要是打起仗来,怕是要紧巴。”

“那就准备号召节衣缩食支援前线,再搞场大生产。”张远的声音斩钉截铁,“老法子,照着之前的章程来,错不了。”

“嗯,我这就去安排。”刘兰应声,眉宇间却掠过一丝忧虑。

令狐娇看在眼里,轻声问:“张青还没信儿?”

刘兰垂下眼帘,声音低了些:“谁知道呢……他走时说,不管家里同不同意,都会回来的。”

当初张青离开时,说得斩钉截铁,可这一去,便如石沉大海。

此时的南阳,张青正守在父亲的病床前。

油灯的光昏昏黄黄,映着父亲蜡黄的脸,也映着他眼下的青黑。

前几日他托人给刘兰送信,用的都是两人约好的暗语,却被汉军哨卡截了去,还把“可疑信件”通报给了南阳官府。

幸好暗语没被识破,可张家的族老们却坐不住了。

“青儿,你爹这病,得冲喜。”族长坐在堂屋正中,烟袋锅敲得桌角邦邦响,“城西李家的姑娘知书达理,三日后成婚。”

“族长,我已有心上人了!”张青猛地站起来,膝盖撞在桌腿上,疼得他龇牙咧嘴。

“什么心上人?”一旁的族叔厉声呵斥,“张家的儿郎,婚事哪能自己做主?你爹的病要紧,家族的脸面更要紧!”

张青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在人民军以外的地界,家族的规矩比天大,婚姻自主不过是痴人说梦。

他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第一次觉得自己像只被困在蛛网里的虫,挣得越狠,缠得越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