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 > 第12章 俘虏

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 第12章 俘虏

作者:人间月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0:57:11

处理完郡兵溃逃的收尾事宜,张远立刻让人把五百多名俘虏集中到主寨的空地上。

这些人里,有井陉县兵,也有真定郡兵中被追上的散兵,大多低着头,手紧攥着衣角,指节泛白,连呼吸都放得极轻,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刀砍还是囚禁。

张远走上临时搭起的土台,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我知道,你们中大多是农户出身,被官府拉来当差,家里还有妻儿老小等着吃饭——可能孩子还在盼着你们回去,老娘还在村口望你们的影子。”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因提及家人而微颤的肩膀:“可地主豪强粮仓里堆着发霉的粮食,却逼着你们来卖命;

官吏拿着你们的赋税喝酒享乐,却让你们穿着单衣在山里挨冻。

你们说说,这仗打得值吗?”

人群里瞬间起了骚动,原本垂着的头纷纷抬起,有人眼里涌了红,有人忍不住咬着牙,还有人互相递着眼色,藏不住满心的憋屈。

一个瘦高个士兵往前挪了半步,嗫嚅道:“可……可我们要是不从,里正会把家里的地收了,爹娘孩子都得饿肚子……”

“我懂,拖家带口的,身不由己。”

张远点头,话锋一转,“所以今天,我给你们选:愿意留下的,封龙山有地种,有饭吃,和我们一起过日子;想回家的,我发铜钱当路费,绝不拦着。”

话音刚落,他让人抬来几筐铜钱,筐沿堆叠的铜钱还往下滚了两枚,“当啷”声落在地上,格外清脆。“就这点心意,你们回家买些粮食,给孩子添件薄衣。”

这话像惊雷炸在俘虏堆里。

先是死寂,接着有人猛地抬头,眼里满是不敢信;几个年纪大的士兵甚至往前凑了凑,盯着铜钱直咽口水;还有人拽着身边人的胳膊,声音发颤:“真……真给我们钱?不是要捆我们去换粮?”

直到负责发钱的青壮拿起一串铜钱递过去,第一个接钱的俘虏捏着温热的铜钱,手指都在抖,嘴里反复念着“多谢头领”,人群才彻底活过来,原本紧绷的神色全散了,只剩劫后余生的庆幸。

一番话下来,五百俘虏里,只有三十人站了出来——都是些无家可归的孤苦汉子,眼里透着破釜沉舟的决绝。

其余人捧着铜钱,再三作揖后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走时还忍不住往寨里望,像是要把这“不杀还给钱”的地方记在心里。

苏义清点人数时皱起眉,手里的账册翻得“哗啦”响:“季哥,这一发放出去两千多枚铜钱,库房里本来就没多少存货,现在彻底空了。接下来弟兄们的用度怎么办?”

张远摆摆手:“发,说出去的话不能不算数。”

见苏义还想劝,他又补了句,“晚些时召集大家,咱们说说这事的道理。”

果然,最后一枚铜钱递到俘虏手里时,库房的箱子都见了底。

没人有怨言——跟着张远这些日子,他们早信了他的决断。

可刘兰还是趁着夜色找到了张远,站在帐外欲言又止,手里还攥着白天记录俘虏动向的纸条。

“想问我为什么非要散尽铜钱放他们走?”张远笑着招呼她进来,又让人去叫苏义,“等苏义召集大家来来了,咱们一起说。”

没一会儿苏义带着大伙也到了,刚坐下就开门见山:“季哥,不是我舍不得钱,只是这钱花得太‘冤枉’——放他们回去,万一转头又被官府拉去当兵,岂不是养虎为患?”

张远没直接答,反而问:“你们先想想,这些俘虏如果放下武器,是什么人?”

刘兰愣了愣,顺着话头说:“都是农户,被官府强征的兵。”

“没错,这就是第一个道理。”张远指尖在桌案上敲了敲,“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被豪强官吏压榨的人,不是咱们的死敌。

咱们杀了他们,是把本该站在一边的人推到对面;可放了他们、给他们钱,是让他们知道,谁才真的替他们着想。”

苏义皱着的眉松了些,刘兰也点头:“我懂了,这是把‘敌人’变成‘自己人’?”

“是这个意思。”张远补充道,“这些人回去后,会怎么跟村里的人说?

他们会说‘封龙山的人不杀我们,还发钱让我们回家’,而不是官府说的‘反贼见人就杀’。

真定、井陉的百姓听了,就会知道官府在撒谎;下次官府再拉他们来打我们,他们心里会不会犯嘀咕?

会不会故意磨洋工、不肯拼命?

这比杀了他们,能瓦解官府的力量。”

他顿了顿,又看向两人:“咱们说自己不是‘贼寇’,说一百句都没用,但这些俘虏的话,比咱们的话管用十倍。

百姓信亲眼看见、亲耳听见的事,他们回去说一句‘封龙山好’,抵得过咱们派十个人去各村游说。

往后咱们再招兵、再分地,百姓才会愿意来,才会信咱们能给他们好日子。”

苏义和刘兰对视一眼,彻底明白了。苏义挠了挠头:“原来我只盯着库房空了,没想着这钱能换这么多人心,是我短视了。”

刘兰也露出敬佩的光:“季哥,还是你想得远——这不是散钱,是在给咱们攒‘根基’啊。”

张远笑了笑:“咱们要的不是一时的胜仗,是能让百姓安稳过日子的地方。人心聚起来了,比再多的铜钱都管用。”

没过几日,张远又让人把缴获的粮草分出一半,装了十几车,往周边农户送。

领头的青壮挨家挨户敲门,把米袋递过去:“这是封龙山张头领给的,说今年收成不好,让大家先垫垫肚子。”

百姓们捧着沉甸甸的米袋,看着青壮们转身就走,连口水都不喝,眼圈都红了。“张头领是好人啊!”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顿时引来一片附和,山脚下的村寨里,到处都是感念封龙山的声音。

与此同时,张远对外放出话来:“上寨哪有什么铜矿?都是上寨的陈氏在造谣生事,想挑拨我们和官府的关系。”

他特意派了支队伍,慢悠悠地往上寨去,说是要“找陈氏算账”。

等队伍到了上寨,果然空荡荡的——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大户早听说了封龙山的厉害,卷着金银跑了个精光,只留下些走不了的穷苦百姓,缩在破屋里发抖。

张远亲自跟着来了,站在晒谷场上高声道:“大户跑了,地还在。从今天起,这些地分给大家种!”

百姓们先是不敢信,直到青壮们真的丈量土地,插上牌号,才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张远又问起村里谁最公道,众人都指了个瘸腿的老者,叫陈默,平日里总帮着乡亲写出头。

“那就请陈先生做这里的里正,”张远扶起陈默,“往后上寨的事,你说了算。有难处,就找封龙山。”

陈默激动得手抖,连连作揖:“老朽……老朽定不负头领所托!”

自此,上寨名义上还是常山国的地界,官府的文书照样送来,可谁都知道,这里听封龙山的。收税的官员来到门路转一趟,就赶紧溜走,回去就上报“一切正常”。

常山国相王肱那边得了消息,只装作没看见——经此一役,他是真怕了封龙山,只求别再给他惹麻烦。

上寨的矿洞没停,只是换了批人,在更隐蔽的山坳里接着挖。

老匠户李老带着徒弟们没日没夜地炼铜,一锭锭铜锭被悄悄运回封龙山,藏进新挖的地窖——这钱袋子,算是真攥紧了。

日子渐渐安稳下来。

到了夏天,封龙山各处新开的地里,粟苗、黍苗长得绿油油的,山塘里蓄满了雨水,连空气里都飘着草木的清香。

怪事发生了——整个常山郡,官府管得最严的地方盗匪横行,赋税最重的村落十室九空,反倒是被官府称为“贼巢”的封龙山周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们脸上有了笑样。

这话传到了真定县的赵家。

他练完枪回到院里,见妹妹赵霜正坐在石凳上发呆,手里还捏着块从山那边换来的粗布。

“在想什么?”赵云走过去。

赵霜抬头,眼里满是困惑:“哥,你说这封龙山的张远,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官府说他是反贼,可百姓都念他的好;豪强怕他怕得要死,他却把粮食分给穷人。”

赵云沉默了。

他想起上次带兵围剿,看到的那些守在山口的青壮,眼神里没有匪气,只有护家的决绝。

“或许……”他迟疑道,“官府说的,未必都是真的。”

“那我们……”赵霜看着哥哥,“要不要再去看看?”

赵云望着封龙山的方向,夕阳正给山尖镀上一层金边。他握紧了手里的枪杆,缓缓点头:“去看看也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