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 > 第164章 荆棘路上第一步

卫兵跨步入内请示:“首席,俘虏按惯例发路费遣返吗?”

按人民军往日规矩,确是这般处置。

张远却摇头,指尖在案几上轻,说道:“政策需随实情调整。

先前对手多是本地武装,放归可助我传播理念;

但这些汉军远道而来,放回去只会重归建制。”

他顿了顿,目光凝沉:“他们被汉军妖魔化宣传洗脑,思想未转,放之无用。

先关押起来,有伤治伤、有病治病,尽数送往劳改农场与矿厂。

待改造教育到位,再议放人。”

“是,首席。”卫兵应声退下。

张远转向身侧小将:“各方动静如何?”

小将回道:“各部听闻您此处遇困,正驰援上党。”

张远自嘲一笑,指尖轻揉眉心,眉宇间掠过一丝疲惫:“这下倒有些丢脸了。

对了,灵丘县、中山国及太行山大本营,可有消息传回?”

“暂未收到。”

“知道了。”张远颔首,语气陡然沉了几分,“我先守好后方,为前线将军们稳固根基、解除后顾之忧。

另外,咱们的消息渠道太过滞后,必须设法改进,不能总这般两眼抹黑。”

天井关城楼之上,曹操对着一堆情报紧锁眉头。

朱儁这位名将究竟在盘算什么?

屯兵五龙口按兵不动,哪怕分兵驰援,局势也不至于这般被动。

是年事已高变得保守,还是另有图谋?

再看孙坚,勇猛有余,却失之冒进。

攻壶关不下,本应速退天井关,偏要死守泫氏城——赤匪援军一至,他必陷重围。

遇上这般队友,一莽一怯,实在令人头疼。

思忖片刻,曹操唤来传令兵:“你速去给孙文台将军传信,就说车骑将军被黑山贼牵制,主力一时难以上党。

另外,我方探得赤匪有在天井关附近集结之兆,劝孙将军弃守泫氏城,退守高都城。”

传令兵愣了愣,挠头道:“将军,这一带并未探到赤匪踪迹啊?”

曹操脸上堆起温和笑意,眼底却无半分暖意:“已然发现,只是你未曾知晓罢了。快去传令。”

“哦哦,属下这就去。”传令兵懵懂领命而去。

曹操转头对亲卫冷声道:“将这传令兵调往后勤,不必再用——这般愚钝,难当传令之职。”

五龙口的汉军大营中,被曹操暗忖“老迈”的朱儁正对着地图沉思。

张燕的黑山军在太行山南麓频频异动,明摆着“若进兵上党便抄后路”的架势,由不得他不谨慎。

此时,夏侯兰拿着一份报纸走入帐中:“将军,这是赤匪所印《星火报》第二期,满篇皆是蛊惑人心的妄言。”

朱儁接过,只见刊首题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下文洋洋洒洒细数他与皇甫嵩、董卓当年平叛时屠戮百姓、筑京观的旧事,字字直指汉军血腥镇压的本质,总体意思就是“百姓吓不倒,镇压愈烈,反抗愈甚”。

朱儁面色平静如常,说道:“文馥,你怎么看?”

夏侯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递上另一份情报,语气凝重:

“将军请看,这是赤匪地盘的动员情形——百姓踊跃从军,反汉标语随处可见,信从者不在少数。

这些人,全被赤匪的空头许诺蒙骗了!”

“一群乌合之众,不足为惧。”朱儁冷哼一声。

“但兰以为,绝不能任由他们妖言惑众!”夏侯兰咬牙切齿,“他们能蛊惑人心,无非是恐吓利诱。

我军不妨依样画葫芦,宣传既往不咎、不杀贫民、投降免罪,甚至许以减免赋税——将他们最诱人的许诺尽数抢来。

百姓若能从我军得实惠,岂会再随赤匪作乱?”

朱儁眉头微蹙,语气透出几分无奈:“我知晓你素来对军中作风颇有微词,实言相告,我亦不愿将屠刀挥向百姓。只是你也清楚,我不过是军令的执行者,大政方针之事,非我所能决断。”

夏侯兰心中一沉,却仍不肯放弃,继续劝道:“将军,兵不厌诈。宣传归宣传,至于能否兑现,日后再议不迟。当下首要之事,是先夺回民心!而民心所向,与平叛非但不相悖,反能助我军一臂之力。”

朱儁凝眸审视他片刻,眉头紧锁,终究缓缓点头:“舆论亦是战场,不可轻忽。此事便交由你处置,切记,莫要滋生事端。”

“诺!兰定不辱使命!”夏侯兰躬身领命,垂在身侧的手却悄然攥紧。他心中清楚,这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步,纵是如此,也已耗尽心力。

可他仍存一丝希冀:只要舆论先行,汉军平叛时,或许能多几分收敛。纵不能杜绝杀良冒功之弊,至少,那些有组织的屠戮惨剧,或可避免。

朱儁忽然抬眼,问道:“你了解张燕吗?他为何这般力挺赤匪?我听闻赤匪拒绝过不少黄巾余孽的投靠,按说他们之间该有嫌隙才是。”

夏侯兰沉默许久,盘算一番后,缓缓解释:“张燕是个例外,赤匪对他另眼相看。早在赤匪举旗之前,卑职在真定任职时便探知,张远与张燕往来密切。

黄巾叛乱后,两军多次合作,甚至联手击败董卓,张远更解过广宗之围——黄巾余部欠着赤匪人情。张燕继承了黄巾大部分势力,自然要还这份人情,否则难以服众。”

“原来如此。”朱儁颔首,又问,“那张燕能力如何?”

“不好断言。”夏侯兰语气带着几分谨慎,却在关键处加重了语气,“他麾下既有张牛角的旧部,也有广宗、下曲阳的黄巾主力,战斗力定然不弱。至于他本人——实则本姓褚,是张角临终前才改姓张的。”

朱儁一愣:“张角赐姓?收他做义子了?”

“绝无此事,否则早该传开了。”夏侯兰摇头,随即话锋一转,以分析敌情的口吻道,“但这赐姓之举,显然是张角为黄巾余部留下的后路。能得张角这般安排,张燕的能力怕是不容小觑,且在黄巾旧部中威望极高,不可轻敌。”

朱儁沉默良久,手指在地图上的五龙口与太行山南麓之间反复摩挲,显然在权衡利弊。终于,他猛地起身,沉声道:“召集众将议事!”

帐内,朱儁目视麾下将领,语气斩钉截铁:“传令下去,暂缓北上!张燕小儿在我身后虎视眈眈,不除这心腹大患,我军寸步难行!先集中兵力击退张燕,令孙坚、曹操守住天井关即可!”

夏侯兰立于帐下,垂首而立。

此刻他并非为“计谋得逞”而窃喜,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的庆幸——至少眼下,汉军不会带着往日的戾气贸然进军,那些沿途的百姓,或许能多几分安稳。

只是这份安稳何其脆弱?

他清楚,自己争取来的“宣传权”,不过是荆棘路上的一步试探,汉军积弊已久,仅凭几句口号,怎可能彻底扭转根深蒂固的杀戮惯性?

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愿放弃这丝渺茫的希望。

“先让‘不屠百姓’的话传出去,先在人心深处埋下一颗种子。”

他在心里默默盘算,哪怕这颗种子暂时发不了芽,至少能让汉军将士在举刀时,多一丝迟疑;让百姓听闻汉军时,少一分恐惧。

至于平叛的战局,晚几日又何妨?

若以百姓的鲜血为代价换来得胜,这样的胜利,于他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唯有先立住“护民”的底线,这场平叛,才算得上真正的“正义之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