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 > 第102章 整风

红色三国:一介布衣的汉末革命路 第102章 整风

作者:人间月圆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5 00:57:11

台下顿时起了一阵骚动。

张远提高了声音,压过了所有私语:“什么是‘整风’?就是要狠狠整治这些歪风邪气!”

“让我们所有人,都回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上来!”

“都给我学好‘廉洁执政’的规矩!”

话音未落,两名亲兵已押着石仲走上台来。

他往日里挺拔如松的身板,此刻却像被抽走了骨头一般佝偻着。

紧接着,亲兵又押上那几个所谓的“张远的亲人”。他们被麻绳捆得结结实实,筛糠似的浑身发抖。

张远的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带着一丝沉痛:“此事,我们监管不严,制度不全,才让这些蛀虫有了可乘之机!我在这里向大家保证,定当彻底整改,绝不再犯!”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严厉:“现在宣布罪行!石仲,身为将领,玩忽职守,放任恶行,虽无贪污之举,但已失却军人风骨!

即刻起,剥夺一切权力,贬为普通士卒,戴罪立功!”

石仲猛地抬起头,眼中充满了不甘与羞愧,但最终还是低下了头,声音嘶哑地应了一声:“末将……领命。”

“至于这几个人,”张远的手指向那几个瘫软的“亲人”,语气冰冷,“你们借着我的旗号,霸占良田,巧取豪夺,祸害乡里,罪证确凿!念在尚未造成重大恶果,免去死罪。”

“来人!”张远大喝一声,“把他们押去矿场,终身劳役,以儆效尤!”

处理完几人,张远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台下的军民,声音沉重而有力:“兄弟姐妹们,乡亲们!我们现在还处在最艰苦的创业阶段,就已经有人开始滋生**的苗头。”

“如果我们放任不管,要是将来真的取得了天下,还不知道会腐化成什么样子!”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股穿透人心的力量:“我希望所有人都记住——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初心!

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使命!

我们不是为了自己当官发财,是为了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话音落下,台下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百姓们激动地挥舞着拳头,士兵们也挺直了胸膛,眼中燃起了熊熊的斗志。

而那些站在一旁的官员和将领们,脸上却没有了笑容,一个个陷入了深思,显然张远的话,像一记重锤,狠狠敲在了他们的心上。

整风运动的火焰越烧越旺,张远却丝毫没有懈怠。

他让谷雨带着几个精通文书的小吏,在帐内支起三张长案,日夜不休地草拟新的制度。

他们要立的是前所未有的新规矩,必须彻底抛开旧朝廷那套“官官相护”的腐朽陋习。

“巡查队必须由各县轮流派人,彼此之间互不相统属,这样才能毫无顾忌,不怕得罪人。”谷雨蘸着浓墨,在洁白的帛书上奋笔疾书。

“还要给百姓留一个直接说话的口子。”一个曾在县衙做过书吏的小吏补充道,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每个乡都设立一个‘鸣冤鼓’,百姓有任何冤屈,只要敲响这面鼓就能上告,巡查队必须闻声而动,见鼓必查!”

张远站在案边,静静地看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时不时插上一句:“必须明确写明,巡察队如果胆敢徇私枉法,包庇罪犯,一律罪加一等!”

“我们这些订规矩的人,首先要把自己装进规矩的笼子里,以身作则!”

制度初稿拟出的那天,各县的县尉、守将也陆续赶到了上艾。

他们有的骑着高头大马,有的则徒步跋涉,一个个风尘仆仆地进了城。

当他们看到校场边的木台上,依然醒目地挂着“功过不能相抵”的标语,而昔日威风凛凛的石仲,此刻正和其他士卒们一起埋头清扫街道时,每个人的心里都被敲响了警钟。

整风学堂设在一座废弃的粮仓里,四面斑驳的墙壁上,贴满了百姓们亲手写的“心愿帖”——

有祈求减轻赋税的,有盼望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的,其中最显眼的一张,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着“盼官清如水”五个大字。

字虽然写得不好看,却像一束光,看得人心里又温暖又发烫。

张远每天都会亲自来学堂授课,但他不讲兵法战术,只反复强调一个问题:“百姓们,究竟是为什么要跟着我们?”

“当年我们在封龙山的时候,只有区区几十号人,缺衣少食,处境艰难。

可百姓们却愿意把自己过冬的口粮分给我们,把仅有的棉被让给我们。”

他指着那张“盼官清如水”的帖子,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像重锤一样砸在每个人的心上,“这不是因为我们能打仗,而是因为他们相信,我们不会变成新的贪官污吏!”

底下坐着的人,既有跟着张远从封龙山一路拼杀出来的老兵、先生,也有刚刚归顺不久的县吏。

老兵们听着,眼眶渐渐红了,当年一起啃树皮、喝雪水的艰苦岁月,一幕幕在眼前浮现;

新吏们则纷纷低下了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谁没有见过旧官府里那些官员是怎么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呢?

就在上艾的整风运动渐入佳境,三份十万火急的军报,几乎同时送进了张远的中军大帐。

头一份来自颍川方向,是派去刺探军情的斥候连夜带回的。

斥候的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和凝重:“启禀先生,如今颍川、汝南、陈国三郡的黄巾义军,要么被中郎将皇甫嵩和朱儁率军剿灭,砍下了脑袋示众,要么就解下黄巾,归降了朝廷。”

第二份军报,则带来了河北战场的最新消息。斥候说起袁绍时,声音都不由自主地带上了一丝寒意:“渤海太守袁本初,亲自率领家丁和部曲进入朝歌鹿肠山,对黄巾军将领左髭丈八的营垒挖掘地道,灌入火油,一把大火,连人带帐篷烧得干干净净,片甲不留。”

“之后,他又率军追击另一支黄巾军,首领是刘石和青牛角,据说斩杀了好几万人,尸体堆积如山,把山涧都给堵死了。”

最让人揪心的,是第三份——一封来自广宗的密信。

信是张角的亲卫拼死送出来的,字迹潦草得几乎认不出来:“卢植老贼率军围城,挖掘壕沟,构筑土山,日夜不停地猛攻。我军粮草已断绝三日,士卒们只能煮皮带、吃草根充饥。”

“大贤良师身染重病,咳血不止,包围圈已经缩小到只剩三里地。弟兄们虽然拼着一死抵抗,但……恐怕已经撑不了多久了……”

张远紧紧捏着那封染血的密信,手背青筋暴起。

帐外传来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那是官员们在齐声诵读新拟定的巡查制度,声音充满了朝气和希望,透着一股子新生的力量。

可这股朝气,在此时此刻,却被远方传来的血与火的消息,衬得格外沉重,格外刺耳。

他缓缓走到挂在墙上的地图前,手指颤抖着划过颍川、朝歌、广宗这些标记着黄巾军势力的区域。

曾经席卷天下的黄巾军地盘,如今像一片被贪吃的蚕一点点啃食的桑叶,正一片片地消失在官军的铁蹄之下。

而广宗,正是那片最核心、最关键的叶子。

“首席?”张辽掀帘而入,看到张远背对着他,站在地图前出神,便放轻了脚步,低声问道,“各县的巡查队名单已经拟定好了,你要不要过目?”

张远没有回头,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打磨过一样:“文远,你说……我们这里的风,刚刚刮起来,还没等吹遍天下,就要去直面那雷霆万钧的风暴了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