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的锈红色圆盘,在舷窗外缓缓转动,像一颗巨大、古老、布满铁锈的心脏。但林江的目光并未停留在这颗人类正在驯服的行星上。他的视线,穿透了冰冷的虚空,牢牢锁定在更近轨道上——那颗曾经名为火卫一的、微不足道的岩质卫星。
此刻的火卫一,早已不复往昔的荒芜与渺小。它被人类近乎疯狂的工业伟力彻底重塑,吞噬,转化。
从千黯号舰桥那如同大教堂穹顶般的全景观察窗望出去,火卫一呈现的景象足以撼动任何理智。它不再是自然的天体,而是一个由几何暴力构成的、不断脉动膨胀的钢铁巨构。无数粗壮无比的合金桁架如同巨神的肋骨,穿透并牢牢包裹着它原本的岩核,向外延伸出数倍于其原始体积的、错综复杂的平台、船坞骨架和能量导管网络。整个结构表面覆盖着厚重的精金装甲板,在遥远的太阳光照射下,反射出冰冷、幽暗的金属寒光,与火星的暖色调形成刺目的对比。
这里,被赋予了一个充满力量与野心的名字——“锻炉摇篮”。
而“锻炉摇篮”的核心使命,此刻正如一幅惊心动魄的宇宙画卷般展开。
数十条巨大的、如同星际蜈蚣般的轨道建造阵列,如同拥有生命的钢铁藤蔓,从火卫一的主体结构延伸出来,在虚空中平行排列,构成了一片令人窒息的钢铁森林。每一条阵列都长达数公里,由数不清的工程节点、自动焊接平台、材料传输管道和精密定位系统组成。它们并非静止,而是如同精密的钟表内部,进行着永不停歇的、高度协调的复杂运动。
在这些轨道阵列之间,在无数自动工程舰(“工蜂”与“蚁群”的巨型化、专业化后代)如同蜂群般飞舞穿梭的星域中,是正在成型的、属于人类未来的利齿——行星级舰队的龙骨。
是的,龙骨。
它们如同沉睡在钢铁摇篮中的、来自远古洪荒的金属巨兽的脊椎。数量,并非一艘,两艘,而是整整十二具!
这些龙骨巨大得超乎想象,每一条都远超千黯号当初的规模。它们由人类科技的最高结晶——熔铸了火星稀有元素、小行星带富矿精华的高强度精金合金——锻造而成。在冰冷的虚空中,这些巨大的精金结构呈现出一种深邃的、仿佛能吸收光线的幽蓝色泽,其表面并非光滑,而是布满了预制的能量管线通道、武器基座接口、装甲挂载节点以及未来内部舱段连接的巨型法兰盘。粗粝,原始,却又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力量感和未来感。
自动化的巨型焊接臂,如同神话中为泰坦打造武器的工匠,在龙骨上喷吐出比太阳核心更耀眼的电弧光芒。每一次精准的点焊,每一次宏构件的吊装对接,都伴随着无声的能量脉冲和飞溅的、瞬间在真空中冷却凝固的金属微粒,如同星辰诞生时的星尘喷流。精金的结构件被从“锻炉摇篮”内部的熔炉和加工中心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再由巨大的工程牵引舰拖曳至预定位置。激光测距仪的红点在龙骨间交织成网,确保着绝对的精密度。整个建造过程,在中央智能核心“伏尔甘”的协调下,如同一场无声而壮丽的宇宙芭蕾,精准、高效、令人叹为观止。
这十二具龙骨,是人类在“快纪元”三年狂飙突进的终极成果,是倾尽太阳系资源、榨干所有技术潜力锻造的、指向未来的矛与盾。它们代表着“火神之砧”计划的全面实现,标志着人类从拥有单艘先进战舰(千黯号),正式迈入了行星级舰队的时代。它们的代号序列,从“Ares-01”到“Ares-12”(阿瑞斯,战神之名),象征着人类在星空下最决绝的武装宣言。
而在这片孕育着毁灭与希望的钢铁摇篮之上,在这片充斥着电弧闪光、飞舞的工程舰和巨大龙骨阴影的星域中心,静静地悬停着千黯号。
它,是这片喧嚣中的唯一静默。
历经三年不间断的执勤、护航、技术验证与战斗值班(尽管KC点静默,但小行星带并非绝对太平,零星的太空海盗和资源冲突时有发生),千黯号的黑色舰体上留下了细微却无法忽视的痕迹:引擎喷口附近的精金衬里因反复的超高温灼烧而呈现出深紫色的氧化光泽;装甲板上增添了一些细微的撞击和能量灼烧的修补痕迹;原本光滑的传感器阵列外罩,也因频繁的高强度扫描而显得有些暗淡。
但它依旧强大,依旧致命。它如同一位沉默而疲惫的守护骑士,巨大的身躯笼罩在“锻炉摇篮”和那十二具初生龙骨的上方。它的主传感器阵列如同永不疲倦的眼睛,以360度无死角的模式扫描着周围的宙域,尤其是遥远的KC点方向和更外围的奥尔特云边缘。它的武器系统——改进型宏炮阵列、激光矛、新近加装的、基于STC蓝图逆向工程的粒子束近防系统——虽未充能,却处于随时可以雷霆般激发的待命状态。它的能量护盾发生器持续散发着低沉的嗡鸣,维持着一个巨大的、无形的防护力场泡,将整个“锻炉摇篮”建造区域笼罩其中。这是必要的,任何一颗失控的工程碎片、一次意外的焊接爆炸,甚至是一次微陨石的撞击,都可能对脆弱的建造中舰体造成灾难性后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