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他们将得不到任何休息,因为更为重要的12台主力聚变推进发动机将要被安装,时间是紧急而宝贵的
在发动机安装的过程,原先的聚变反应堆内,那些运输的滑动轨道将会被拆除,与此同步进行的还有外壳的安装转换炉实际上并没有多大,这一点直接可以通过战舰内部的起重平台进行安装,包括运接平台的转接,但时间依然紧急
而这些聚变引擎之大,直径1km的庞大身躯,就连特制的平板运输车也无力承担其重量,哪怕将轮胎跟液压杆加到每平方米4个的程度,他们仍然会面临崩溃
好在STC早已想到了这一点,数万条钢制铁轨被铺设在整个船坞的后方,也就是安装引擎的空缺位置处,这些铁轨一直延伸到引擎的建造工厂中,工厂并不远,但也有足足500m的距离
这些引擎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一些减重处理,在后续中可以通过模块化的方式对后续部件进行补充安装,但其重量依旧不可小觑
每一个引擎的空缺位置处,都有上2000条的轨道在此等候,这也就意味着每隔50cm就有一条轨道,而在这些轨道的下方铺设的则是厚厚的陶钢层,这里的地面早已被换成了陶钢,以用来承受发动机巨大的重量
林华宇在为最后一台发动机做好校准准备后,运输正式开始了
重型运载平台下方密密麻麻的特制钢轮将这个庞然大物给支撑了起来,由于这些引擎在制造的时候就处于一个巨型支撑支架上,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平台只需要深入引擎下方就可以将引擎运走
钢轮碾过铁轨的尖啸声像一万把钝锯在切割神经。
林江站在观测台上,耳膜随着每一次金属摩擦而震颤。五百米的运输距离被分割成无数个半毫米的刻度——STC的机械眼锁定着每一组轮轴的偏转角度,数据流在他视网膜上炸开成片的猩红警告。
“温度”他说道,声音淹没在液压马达的轰鸣中。
STC的机械臂展开,全息投影上,十二组引擎运输平台的温度曲线正以不同速率爬升。最前方的3号平台已经突破安全阈值,钢制轮毂泛着危险的暗红色。
“轴承润滑油蒸发率37%”STC的电子音比平时快了12%,“需要降温”
没有人大喊,没有慌乱。工程师们像精密仪器般运作起来——
戴着隔热手套的工人将液氮喷枪探入轮轴缝隙,白雾炸开的瞬间,金属发出垂死般的呻吟。三台冷却车沿着轨道并行,高压气流掀起众人沾满油污的衣角。
“继续”林江盯着平台与轨道接触面迸溅的火星,“减速0.5个百分比”
钢铁在抗议。
每前进一米,钢轮与铁轨的咬合处就崩出更多晶化的金属碎屑。某个瞬间,7号平台左前侧的轮组突然下沉0.5m——陶钢地基在重压下竟然微微变形,但又立刻被后续轮组分摊了压力。
“重量分布偏移”STC的机械手指在全息图上划出新的应力曲线,“允许继续”
林江的掌心贴在观测台的防爆玻璃上。透过因共振而颤抖的玻璃,他看见
每一条轨道都在高频震颤,像被拨动的琴弦
液压油从马达密封圈渗出,在高温中化作蓝烟
工人们紧绷的下颌线,汗珠顺着安全绳滴落在铁轨上,瞬间汽化。
最年轻的轨道巡检员突然举起荧光棒。在他脚下,一段铁轨接缝处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开裂缝。
“填缝剂!现在!”
三个穿着冷却装甲的技术员扑上去,将冒着泡的纳米修补胶挤入裂缝。胶体接触高温金属的刹那,腾起的黑烟中夹杂着刺鼻的焦糊味。
STC的传感器捕捉到林江骤然加速的心跳。
“还有两百米”机械贤者说,声音像从很远的隧道尽头传来,“它们在听”
“谁?”
“钢铁”STC的电子眼倒映着扭曲的轨道,“它们在学着承受神之重量”
意外没有降临,12台引擎都被平稳的运输到了它该待在的位置,接下来就是吊装了
在战舰的内部自带的吊装平台已经整装待发,上百条的碳纤维缆绳从卷轴上垂下
第一根碳纤维缆绳绷紧的瞬间,整个船坞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林江站在指挥甲板上,耳边的通讯器里传来此起彼伏的确认声,每一个音节都像绷紧的弦。战舰内部的吊装平台缓缓启动,液压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仿佛一头沉睡的巨兽正在苏醒。
滑轮在颤抖。
不是故障,而是纯粹的物理反应——十二台聚变引擎,每一台都重达数十万吨,此刻正被上百条碳纤维缆绳缓缓提起。这些缆绳每一条都粗如成年人的腰身,表面编织着纳米级强化纤维,理论上足以承受百倍于此的重量。
但理论只是理论。
“启动一级吊装程序”STC的机械音在通讯频道里响起,不带任何起伏,却让所有人的呼吸为之一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