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希望号”彻底摆脱太阳引力井的最后一缕束缚,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星际空间时,一种前所未有的“空”与“静”笼罩了所有人。
舷窗外,不再是近地轨道上熟悉的地球弧线,也不是月球环形山的清晰轮廓,而是纯粹的、浓得化不开的墨黑。这黑色并非虚无,其中点缀着无数远比在地球上观看时更加锐利、更加冰冷的星辰。它们不再闪烁,而是恒定地散发着各色光芒,像无数只沉默的眼睛,注视着这艘闯入浩瀚之域的人类孤舟。
地球,那个承载了所有爱恨情仇的蓝宝石,已缩小成一粒几乎被群星光芒淹没的微尘。只有舰尾高精度望远镜传回的画面上,还能勉强捕捉到那个黯淡的光点,带着一种令人心碎的遥远。
最初的激动与离愁,在日复一日的航行中,逐渐被这种无垠的虚空所稀释、沉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渺小感,以及对前方完全未知的、混合着恐惧与好奇的悸动。
“希望号”内部,模拟的地球昼夜循环系统稳定运行,试图维系着乘员们熟悉的生物钟。但每个人都能感觉到,那种脚踏实地的“真实感”正在远去,他们生活在一个高速移动的、封闭的金属世界里,外面是能瞬间冻结血液、抽干空气的绝对死境。
航行进入第七个地球日。
主控室内,墨衡面前的光屏上,代表常规空间的航速曲线已经趋于平缓。“常规动力加速已接近理论极限。继续下去,能量消耗与速度增益比将变得极不经济。”他推了推眼镜,镜片上反射着窗外扭曲的光怪陆离的星云影像,“是时候进行第一次短途空间跃迁了。目标,前方0.5光年处的预设校准点。”
空间跃迁,这是“希望号”设计的核心,也是理论上能够跨越漫长征途的关键。它并非简单的超光速飞行,而是借助强大的能量,暂时在时空结构上“折叠”出一个捷径,实现两点间的瞬时跨越。这其中涉及到的,是风尘布下的跨星海阵法与墨衡主导的科技引擎的极致协同。
“启动‘周天星辰聚灵阵’辅助定位。”
“注入五行规则之力,稳定跃迁通道。”
“引擎核心超载程序准备,倒计时:十、九、八……”
风尘立于主控台前,神念早已与舰体核心的阵法相连,他能感受到一股远超以往的能量正在舰首汇聚,空间开始发出细微的、肉眼不可见但灵觉能清晰感知的涟漪。
“……三、二、一!跃迁启动!”
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只有一种仿佛整个宇宙都被猛地向后拉扯的诡异失重感。舷窗外的景象瞬间扭曲、拉长,所有的星辰都化作了五颜六色的流光线条,如同被打翻的颜料盘,疯狂地搅动在一起。舰体发出低沉的、令人牙酸的呻吟,那是金属骨架在承受巨大空间应力时发出的抗议。
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和恶心,仿佛灵魂都被甩出了体外。
风尘屏息凝神,全力维持着阵法的稳定,引导着五行规则之力如同润滑剂般,抚平通道内狂暴的空间乱流。墨衡则紧盯着无数传感器数据,双手在虚拟键盘上快得带起残影,实时调整着引擎输出,确保舰体不会在时空的褶皱中被撕裂。
这过程仿佛持续了永恒,又仿佛只是一瞬。
陡然间,所有的拉扯感和扭曲感消失了。舷窗外的流光迅速褪去,重新凝聚成清晰、稳定、但完全陌生的星辰图案。
“跃迁完成!坐标确认,误差小于万分之零点三!”导航员带着惊喜的声音响起。
主控室内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第一次跃迁的成功,意味着他们真正掌握了纵横星海的能力!
然而,墨衡的眉头却微微皱起:“检测到异常能量残留。跃迁过程中,有未知微观粒子附着于舰体防护层,正在进行分析……”
话音未落,刺耳的警报声陡然响彻全舰!
“警告!侦测到高能反应接近!数量……极多!速度极快!”
舷窗外的虚空中,原本静谧的星光背景下,突然涌现出大片大片闪烁的光点,如同被惊扰的蜂群,正从四面八方朝着“希望号”蜂拥而至!它们的速度远超常规天体,带着一种明确的、充满敌意的指向性。
“是星际尘埃团?还是小行星群?”苏婉迅速切换到战术视图,光屏上代表未知目标的红点密密麻麻,令人头皮发麻。
“不!结构松散,但能量签名异常……有生物特征!”墨衡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是活物!某种……宇宙生物!”
就在他说话的功夫,那些光点已经逼近到可以用高倍光学传感器观察的距离。那并非想象中狰狞的巨兽,而是无数只……虫子!
它们的大小不一,小的如拳头,大的堪比小型穿梭机。外形类似地球上的节肢动物,但身体呈现出一种暗哑的、仿佛能吸收光线的金属色泽,复眼闪烁着贪婪的赤红光芒。它们的口器开合,露出闪烁着能量电弧的利齿,翅膀(或者类似推进器官的结构)高频率振动,在真空中悄无声息地疾驰,形成一片死亡的浪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