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王叛乱平定后,萧彻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知道,要想真正巩固皇权,必须彻底清除太后和镇国公府的势力。
在沈清辞的建议下,萧彻采取了“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他没有立刻对镇国公府动手,而是先从削减他们的权力入手。
他以“镇国公府在靖王叛乱期间,态度暧昧,未能及时表态”为由,收回了镇国公手中的兵权,改任一个虚职。又将镇国公府的几个核心成员调离京城,外放至偏远地区任职,削弱他们在京城的影响力。
太后虽然愤怒,却无力回天。失去了镇国公府的支持,她就像断了翅膀的鸟,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浪。萧彻又以“太后年事已高,需要静养”为由,让她搬到了京郊的行宫,名义上是尽孝,实则是将她软禁了起来。
丽妃和贤妃见靠山倒了,吓得魂不附体,纷纷向萧彻和沈清辞求情。萧彻念在她们没有直接参与谋逆,只是被太后利用,没有严惩,只是将她们降为庶人,打入冷宫,了此残生。
至此,朝堂和后宫的隐患都被清除,萧彻的皇权终于稳固下来。
解决了内忧外患,萧彻开始专心治理国家。他采纳了沈清辞的建议,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兴修水利,整顿吏治。
沈清辞则以贵妃之尊,在后宫提倡节俭,反对奢靡之风。她还亲自带领宫女们养蚕织布,将织出的布匹赏赐给有功的大臣和贫困的百姓,深受朝野上下的爱戴。
两人各司其职,配合默契,大乾朝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日子一天天过去,萧彻和沈清辞的感情也越来越深。萧彻不再是那个暴躁的暴君,在沈清辞面前,他会卸下所有的防备,露出温柔的一面。而沈清辞也彻底放下了穿越者的隔阂,真心实意地爱上了这个有担当、有温度的帝王。
这天,是沈清辞的生辰。萧彻特意推掉了所有的政务,陪她在御花园里设宴。
“喜欢吗?”萧彻递给她一个精致的锦盒。
沈清辞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支凤钗,钗头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镶嵌着七彩的宝石,流光溢彩,却又不失典雅。
“很漂亮,谢谢陛下。”沈清辞笑着说。
萧彻亲自为她戴上凤钗,动作轻柔:“清辞,朕知道,你想要的不是这些珠宝首饰。”他顿了顿,眼神无比认真,“等过些日子,朕就下旨,废除六宫,只立你一人为后,践行当初的诺言。”
沈清辞的心猛地一跳,眼眶瞬间湿润了。她等这句话,等了很久。
“陛下……”她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萧彻将她拥入怀中,轻声道:“傻瓜,哭什么。能遇到你,是朕这辈子最大的幸运。有你在身边,朕才觉得这江山有了意义。”
沈清辞靠在他怀里,听着他有力的心跳,心里充满了幸福。穿越到这个陌生的时代,遇到他,是她最大的幸运。
不久后,萧彻果然下旨,废除六宫,册封沈清辞为皇后,大赦天下。
消息传出,举国欢腾。百姓们都称赞陛下和皇后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贤明圣德。
册封大典那天,沈清辞穿着华丽的皇后礼服,一步步走向萧彻。在百官的朝拜和万民的祝福中,两人携手登上了太和殿的宝座。
“陛下,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山呼海啸般的朝拜声响起,回荡在整个皇宫,也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
成为皇后的沈清辞,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不仅要打理好后宫,让萧彻没有后顾之忧,更要以自身的贤德影响天下女子。
她深知民间疾苦,便在京中开设了“慈幼局”,收养孤儿;又设立“女学”,让寻常百姓家的女子也有机会读书识字。这些举措,打破了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偏见,赢得了天下百姓的爱戴。
萧彻对此全力支持,甚至亲自为女学题写校名“启蒙堂”,鼓励女子求学。
朝堂之上,萧彻也更加倚重沈清辞的见解。有时遇到棘手的政务,他会特意把奏折带回后宫,和沈清辞一起商议。
“你看这份奏折,江南巡抚请求减免赋税三年,以恢复战后生产。”萧彻将奏折递给沈清辞,“江南水患刚平,又遭靖王叛乱波及,确实需要休养生息。但国库刚有起色,一下子减免三年,恐怕……”
沈清辞仔细看完奏折,沉吟道:“陛下顾虑的是。但江南是鱼米之乡,若能尽快恢复元气,对国库的长远收益更大。臣妾以为,可以先减免一年赋税,同时派官员去江南督导生产,发放种子和农具,帮助百姓尽快恢复耕种。等明年收成好了,再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减免。”
“你说得有道理。”萧彻眼前一亮,“既解了燃眉之急,又不至于让国库太过紧张。就按你说的办。”
他看着沈清辞认真的侧脸,心中暖意融融。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乾朝在帝后的共同治理下,越发繁荣昌盛。粮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出现了难得的太平盛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