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251章 —专访

莹火虫下的星光 第251章 —专访

作者:蝶舞轻薇薇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8:06

顾星晚盯着缝纫机上刚绣到一半的云纹,指尖无意识摩挲过绣面边缘微微凸起的丝线。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风卷着打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桌上的手机屏幕亮了又暗,《非遗新志》杂志编辑林溪发来的确认信息还停留在对话框最顶端——“下周三下午三点,我们到你工作室做专访,主要聊聊《云起》的创作故事”。

她抬手关掉手机提示音,把注意力重新拉回手头的活计。缝纫机的针头带着银灰色真丝绣线,在米白色重磅桑蚕丝面料上慢慢游走,勾勒出一朵云的轮廓。这是《云起》系列的补充款,虽说专访聚焦的是那套已经出圈的主款长裙,但顾星晚总觉得,多准备一件有细节的作品,能让聊起苏绣时更有底气。毕竟,比起“设计师顾星晚”,她更习惯别人叫她“绣娘小顾”,哪怕这个称呼里没有半分“苏绣世家”的加持。

工作室是顾星晚三年前租下的老房子,在苏州平江路边的一条巷子里,门头不起眼,推开门却满是烟火气。一楼靠窗的位置摆着两张拼在一起的实木长桌,上面铺着未完成的绣品、各色绣线轴和几台不同功能的缝纫机,墙角立着一个旧衣柜,里面挂满了她这些年做的衣服,从最初模仿苏绣老纹样的短褂,到后来融入现代剪裁的连衣裙,每一件都带着明显的“成长痕迹”。二楼是她的休息区,简单摆了张床和一个书架,书架上除了设计类书籍,更多的是她画满纹样草稿的笔记本,有的纸页边缘都被手指磨得起了毛。

“小顾,又在忙啊?”巷口开杂货店的张阿姨端着一碗刚煮好的糖芋苗走进来,把碗放在桌边,“看你这几天都没出门,知道你要接受专访,特意给你煮了点甜的,补补精神。”

顾星晚停下手里的活,笑着接过碗:“谢谢张阿姨,每次都麻烦你。”她舀了一勺芋苗送进嘴里,软糯的芋头裹着清甜的红糖汁,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瞬间驱散了连日赶工的疲惫。

张阿姨凑到桌边,看着那半朵云纹:“这又是《云起》那系列的?上次在巷口看到你挂出来晾干,那蓝色的云跟真的要飘起来似的,我家小孙女还问我,是不是把天上的云摘下来缝衣服上了。”

提到《云起》主款,顾星晚眼里多了几分神采。那套长裙的裙身主体用了从浅蓝到靛蓝的渐变苏绣,绣的是“云起龙骧”的意象,但没有传统纹样里具象的龙,只靠不同疏密、不同走向的丝线,勾勒出云团涌动时的层次感,仿佛下一秒就有气流从裙褶里漫出来。而最特别的是领口和袖口,她没有用传统苏绣常用的缎面做底,而是选了轻薄的乔其纱,在上面绣了细碎的银白小云纹,风一吹,乔其纱飘动,银纹跟着闪烁,倒真有几分“云气缭绕”的意境。

“就是瞎琢磨出来的样式,没想到能被杂志注意到。”顾星晚谦虚道,指尖轻轻拂过桌上的绣线轴,思绪飘回了创作《云起》的那些日子。

其实,顾星晚和苏绣的缘分,算不上“命中注定”。她老家在苏州周边的小县城,父母是普通上班族,和非遗手艺沾不上半点关系。第一次接触苏绣,是她读高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去苏州博物馆参观,其中一个展厅专门陈列苏绣珍品。她至今记得,当时站在一幅《百鸟朝凤》绣品前,足足看了二十分钟——绣品里的凤凰羽毛,用了几十种不同深浅的金线和红绒线,近看能看清每一根丝线的走向,远看又能感受到凤凰展翅时的灵动,连羽毛边缘的光泽感,都和真的一模一样。

那天从博物馆出来,顾星晚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网上买了一套最基础的苏绣工具:一块白棉布、几支绣花针、一小捆彩色棉线,还有一本图文并茂的入门教程。一开始,她连最基础的“齐针”都练不好,线要么拉得太紧,把棉布扯出小褶皱,要么拉得太松,绣面坑坑洼洼。有一次,为了绣好一朵简单的山茶花,她坐在书桌前绣了整整一个周末,手指被针扎破了好几次,指尖缠着创可贴,依旧没能绣出教程里那种饱满圆润的花瓣。

母亲见她熬红了眼睛,还在跟一块棉布“较劲”,劝她:“咱们家没人懂这个,你要是喜欢画画,妈给你报个美术班,比绣这个省心多了。”顾星晚却摇了摇头,把被针扎破的手指含在嘴里,又拿起了绣花针:“我就是想试试,别人能绣好,我为啥不行。”

后来,她考上了苏州本地的一所设计学院,学的是服装设计专业。入学第一天,她就背着自己那套旧绣具去了学校,课余时间别的同学去逛街、看电影,她却窝在宿舍或者工作室,跟着网上的苏绣非遗传承人教学视频练针法。从“齐针”到“套针”,从“滚针”到“乱针”,她花了整整两年时间,才把苏绣常用的十几种基础针法练得熟练。期间,她也走了不少弯路——为了省成本,买过质量差的绣线,绣到一半线就断了,只能全部拆掉重绣;模仿复杂纹样时,没搞懂丝线配色逻辑,绣出来的图案又土又艳,被同学调侃“像村口大集上卖的绣花手帕”。

但顾星晚没放弃。她知道自己没有“世家传承”的优势,别人从小在绣绷前耳濡目染,能轻松get到纹样的神韵和针法的诀窍,她只能靠“笨办法”补足。她经常去苏州的非遗文化街,蹲在苏绣店铺门口看绣娘干活,看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搭话请教,哪怕一开始被有些绣娘敷衍,她也不气馁,下次去还带着自己绣的小作品,诚恳地请对方指点。时间久了,不少绣娘被她的执着打动,愿意跟她多说几句,有的还会把绣坏的小绣片送给她,让她研究上面的针法和配色。

大三那年,学校组织设计大赛,主题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顾星晚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苏绣,她想做一件能日常穿的苏绣服装,而不是只能摆在展厅里的工艺品。那段时间,她泡在图书馆里翻找传统苏绣纹样资料,从明清时期的服饰纹样,到近代的苏绣装饰画,画了上百张草稿,却始终觉得差点意思——要么是纹样太传统,和现代服装剪裁格格不入;要么是过于追求现代感,丢了苏绣本身的韵味。

直到比赛截止前半个月,她去平江路采风,那天正好赶上阴天,她坐在河边的石凳上发呆,看着天上的云慢慢聚集、流动,从薄薄的一层变成厚厚的云团,颜色也从灰白渐渐变成淡蓝。突然,一阵风吹过,河边的柳树条晃了晃,云影落在河面上,跟着水波一起流动,那一刻,顾星晚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为什么非要绣具象的花鸟鱼虫?云不就是最灵动的“传统元素”吗?

中国传统纹样里,“云纹”本就常见,不管是古代的服饰、建筑,还是器物上,都能看到云纹的身影,它既带着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又没有固定的形态,刚好能和现代服装的简约剪裁结合。确定了方向后,顾星晚立刻赶回工作室,开始着手设计。她先确定了服装的剪裁——选择简约的h型长裙,不做复杂的褶皱和装饰,为苏绣纹样留出足够的展示空间;然后是面料,她跑了好几家面料市场,最终选定了重磅桑蚕丝,这种面料挺括却不僵硬,能很好地承载苏绣的质感,而且垂坠感好,穿在身上走动时,裙身会自然飘动,刚好能凸显“云”的动态。

最关键的还是苏绣部分。为了呈现“云起”的层次感,顾星晚尝试了多种针法组合:云团的边缘用“套针”,通过丝线的层层叠加,营造出云的蓬松感;云团中间用“乱针”,打乱丝线的走向,模拟云气流动的不规则感;而零星的小云絮,则用“打籽绣”,绣出一个个小小的线结,增加绣面的立体感。配色上,她没有用传统云纹常用的金色、红色,而是选择了从浅蓝到靛蓝的冷色调渐变,既符合“云”的清新气质,又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

那段时间,顾星晚几乎住在了工作室。每天早上八点到工作室,先画纹样草稿、确定当天的绣制范围,然后就坐在绣绷前,一针一线地绣,直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去休息。有一次,为了绣好裙身中间那片最大的云团,她连续绣了18个小时,中途只吃了两盒外卖,等绣完抬头时,发现窗外已经亮了,眼睛干涩得连东西都看不清,只能靠滴眼药水缓解。

比赛那天,当顾星晚穿着自己设计的苏绣长裙走上t台时,台下先是一阵安静,紧接着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评委点评时说:“这件作品最打动人的,是它没有刻意强调苏绣的‘传统’,而是让苏绣自然地融入现代服装里,既让我们看到了苏绣的美,又让我们相信,苏绣不是只能躺在博物馆里的非遗,它还能走进日常生活。”最终,顾星晚的作品获得了大赛二等奖,而这件作品,就是《云起》系列的雏形。

毕业后,顾星晚没有去大厂做设计师,而是坚持留在苏州,租下了现在的工作室,专心做“苏绣 现代服装”的设计。一开始,生意并不好做。很多人觉得,苏绣服装又贵又不日常,买回去只能压箱底;还有人听说她不是苏绣世家出身,对她的绣工存疑,甚至有人直言:“不是世家传下来的手艺,能绣出正宗的苏绣吗?”

面对这些质疑,顾星晚没有辩解,只是埋头做作品。为了让苏绣服装更日常,她调整了设计思路:除了长裙、外套这些偏正式的款式,还设计了苏绣衬衫、t恤、围巾等日常单品;绣制时,也控制绣线的密度和面积,在保证美观的同时,降低成本,让价格更亲民。比如她设计的苏绣衬衫,只在领口、袖口绣上小面积的云纹、 floral纹样,既保留了苏绣元素,又不会显得夸张,很受年轻上班族的喜欢。

慢慢的,顾星晚的工作室有了名气。先是周边的朋友、同学帮她宣传,后来有顾客穿着她设计的衣服拍了视频,发到网上意外走红,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非世家出身的苏绣服装设计师”。去年秋天,一位顾客穿着《云起》主款长裙去参加一场文化活动,被《非遗新志》的编辑林溪看到了。林溪当时正负责“非遗年轻化”的专题策划,一直在寻找能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的案例,看到《云起》后,立刻被吸引了——她见过很多苏绣服装,要么过于传统,缺乏现代美感;要么过于花哨,丢失了苏绣的本真,而《云起》刚好平衡了两者,既保留了苏绣的精髓,又贴合现代生活场景。

林溪通过那位顾客,辗转联系到了顾星晚,表达了想做专访的想法。一开始,顾星晚还有些犹豫,她担心自己不是苏绣世家出身,讲不出“传承故事”,怕不符合杂志的需求。林溪却笑着说:“我们想做的,不是‘世家传承’的故事,而是‘普通人与非遗’的故事。比起天生就和非遗绑定的人,你这样从零开始,一点点把苏绣融入现代设计、让更多人喜欢上苏绣的经历,更能打动普通人,也更能让大家相信,非遗的传承,不止有‘世家’一条路。”

林溪的话,打消了顾星晚的顾虑。她开始认真准备专访,不是准备华丽的辞藻,而是整理自己这些年的创作笔记、绣坏的绣片,还有顾客的反馈。有一位顾客在留言里说:“穿了你设计的苏绣衬衫去上班,同事都问我在哪买的,我说这是苏绣,他们都很惊讶,说原来苏绣也能这么日常,我还跟他们科普了苏绣的针法,特别有成就感。”还有一位刚毕业的女生,买了《云起》的围巾,说要带着围巾去外地工作,“看到围巾上的云纹,就想起苏州,想起苏绣的美”。这些留言,顾星晚都截图存在手机里,每次觉得累的时候,翻出来看看,就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专访那天,林溪和摄影师准时来到工作室。一进门,林溪就被桌上那半件补充款吸引了:“这也是《云起》系列的?这个银灰色的云纹,比主款的蓝色更低调,却更有质感。”

顾星晚笑着点头,拿起绣品展示给她看:“主款是想突出‘云起’的壮阔,这个补充款是想贴近日常,银灰色更百搭,不管是配大衣还是连衣裙都合适。你看这里,我用了‘虚实针’,有的地方丝线密,有的地方丝线疏,这样远看就有云影朦胧的感觉。”

摄影师在一旁不停拍照,从工作室的环境,到《云起》主款长裙的细节,再到顾星晚绣制时的样子,都一一记录下来。采访时,林溪没有问太多关于“传承”的宏大问题,反而更关注她创作中的小细节。

“刚开始学苏绣的时候,有没有过想放弃的时刻?”林溪问。

顾星晚想了想,指着墙角那个旧绣筐说:“当然有。比如刚学‘乱针’的时候,练了一个月都没练会,绣出来的图案跟一团乱麻似的,我气得把绣筐扔在地上,哭着说再也不绣了。但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那个绣筐还在地上,又捡起来,接着练。现在想想,那时候就是不服气,觉得别人能做好的事,我只要坚持,也能做好。”

“设计《云起》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难点?比如针法或者配色上。”

“难点肯定有,最大的难点是怎么让‘云’有动态感。一开始,我绣的云都是静态的,看起来很死板。后来我去河边看了好多次云,观察云流动的方向、形态变化,还拍了很多视频回来反复看。然后尝试调整针法,比如云的边缘用长一点的‘套针’,中间用短一点的‘乱针’,通过针法的长短差异,模拟云流动的速度,试了十几次,才终于达到满意的效果。”顾星晚说着,拿起《云起》主款长裙,轻轻晃动了一下,裙身的蓝云跟着飘动,真的有了“云起”的动态。

顾星晚低头咬断绣线,指尖捏着刚绣完的那片银灰小云絮轻轻晃了晃,绣面上线结饱满、纹路利落,刚好契合她对补充款的期待。窗外的桂花香气愈发浓郁,顺着半开的窗户钻进来,缠绕在散落的绣线轴上,连工作室里的空气都浸着甜意。她刚把补充款平铺在长桌上,手机就震动起来,是快递员的电话,说她前几天订的新绣线到了,放在了巷口张阿姨的杂货店里。

拎着帆布包走出工作室时,巷子里正热闹。放学的孩子追着跑过,手里举着刚买的糖画;几位阿婆坐在巷口的石凳上择菜,嘴里聊着家常,时不时朝她笑着点头。张阿姨的杂货店门口摆着几筐新鲜的橘子,见她过来,立刻直起腰:“小顾,绣线给你放里屋了,刚到的那批,摸着手感就比你上次买的软。”

顾星晚跟着进了屋,一眼就看到墙角堆着的几个纸箱,上面印着“苏州非遗绣线专供”的字样。她蹲下身拆开一个纸箱,抽出一束天青色的真丝绣线,指尖轻轻揉搓,丝线细腻光滑,没有一丝毛糙,比她之前用的普通绣线质感好上不少。“张阿姨,您帮我收快递,总麻烦您。”她拿起一兜橘子塞进张阿姨手里,“刚上市的橘子,您尝尝鲜。”

“跟我客气啥!”张阿姨笑着把橘子推回去一半,“对了,昨天我家小孙女回来跟我说,她老师看到我手机里你那套蓝云长裙的照片,问能不能帮她订一件,说想穿去参加学校的文化艺术节。”顾星晚心里一暖,连忙应下:“当然可以,等我忙完手头这几件,就跟她老师对接尺寸和细节。”

拎着绣线回到工作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她把新绣线按颜色分类放进抽屉,天青色、烟粉色、黛紫色的丝线整齐排列,像把半片晚霞收进了抽屉里。刚收拾完,手机又响了,是林溪发来的消息,附带了几张专访拍摄的初修图:有她坐在绣绷前专注绣制的侧影,有《云起》主款长裙挂在衣架上、裙身蓝云随微风轻晃的模样,还有她那本画满草稿的笔记本特写。“初修图先给你看看,有没有想调整的地方?另外跟你说个好消息,杂志下月刊发刊,到时候会邀请你去参加线下的非遗分享会,和其他非遗创作者一起聊聊传承。”

看着消息里的“线下分享会”,顾星晚指尖顿了顿。她平时大多泡在工作室里,除了和顾客对接,很少参加公开活动,一想到要面对台下众多观众分享,心里难免有些紧张。但转念一想,这又是让更多人了解“苏绣 现代服装”的好机会,便深吸一口气回复:“初修图很喜欢,没要调整的。分享会我一定去,麻烦你帮我留个名额。”

接下来的日子,顾星晚比之前更忙碌了。一边要赶制顾客订的苏绣单品,完成《云起》补充款的绣制;一边还要为线下分享会做准备,整理自己这些年的创作案例、梳理分享思路。她不想在分享会上说空洞的理论,只想把自己从零开始学苏绣、做设计的真实经历讲出来,让更多人知道,普通人也能和非遗撞出精彩的火花。

为了让分享更有说服力,她翻出了自己最早的一批作品——一件绣着山茶花的棉布短褂。这件短褂的针脚歪歪扭扭,花瓣的配色也有些暗沉,是她刚学苏绣时的“处女作”。当时她绣完后特别骄傲,还穿去学校给同学看,现在再拿出来,和《云起》系列放在一起,差距一目了然。她把这件短褂叠好放进收纳盒,打算分享会上带过去,用实物告诉大家,没有谁一开始就很厉害,热爱和坚持才是最珍贵的“底气”。

赶制《云起》补充款的最后几天,顾星晚遇到了一点小麻烦。补充款的裙摆处,她原本计划绣一片“云影映水”的纹样,用淡蓝色绣线在米白色面料上绣出云影落在水面的朦胧感,可试绣了两次,效果都不理想——第一次绣线太密,云影显得厚重,没有“映水”的轻盈;第二次绣线太疏,纹样又模糊不清,看不出云影的轮廓。

那天晚上,顾星晚对着绣绷坐了很久,反复翻看自己的创作笔记,里面记着她之前观察云影的细节:“平江路河边,阴天的云影最淡,像被水晕开的墨;晴天的云影最清,能看清云的纹路,风吹过水面,云影会跟着散开,边缘是虚的。”看着笔记,她突然有了灵感:或许可以用“虚实结合”的针法,云影的中心用稍密的“齐针”,绣出清晰的轮廓;云影的边缘用极疏的“长短针”,让丝线间隔变大,再搭配半透明的真丝绣线,模拟云影被水波晕开的朦胧感。

确定思路后,她立刻拿出新到的淡蓝色真丝绣线,挑了最细的型号,重新开始试绣。这次她放慢了速度,每绣一针都仔细调整丝线的松紧度,绣完几针就停下来,对着灯光观察绣面的效果。不知不觉间,窗外的天已经亮了,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绣面上,淡蓝色的云影在米白色面料上若隐若现,真的有了“云影映水”的意境,顾星晚笑着伸了个懒腰,指尖的酸胀感在此刻都变成了满足。

《云起》补充款彻底完成那天,顾星晚特意把它和主款长裙一起挂在了工作室门口的衣架上。微风拂过,主款的蓝云壮阔灵动,补充款的银灰小云温柔内敛,两件衣服的云纹相互呼应,仿佛把整片天空的云都织进了面料里。路过的行人纷纷驻足拍照,有位穿着汉服的姑娘站在衣架前看了很久,最后走进工作室问:“这两件衣服能试穿吗?我下个月要去参加汉服文化周,想穿一件有苏绣元素的衣服,既不突兀,又有特色。”

顾星晚连忙帮她试穿,补充款穿在姑娘身上,银灰云纹衬得她气质温婉,裙摆的“云影映水”纹样随脚步飘动,和她的汉服外搭相得益彰。姑娘对着镜子转了一圈,眼睛亮得发光:“太好看了!我之前看了很多苏绣衣服,要么太华丽,要么太朴素,这件刚好符合我的预期。而且听张阿姨说,你不是苏绣世家出身,能绣出这么精致的纹样,真的太厉害了。”

听到姑娘的夸赞,顾星晚心里满是欢喜,和她详细对接了修改细节——姑娘想把袖口的小云纹改得更小巧些,方便搭配汉服外搭,顾星晚立刻拿出纸笔记录,还承诺三天内完成修改。姑娘离开时,特意加了她的微信:“以后我身边有人想买苏绣衣服,我一定推荐你家,你的作品既有温度,又懂我们年轻人的喜好。”

日子在一针一线的忙碌中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杂志发刊和线下分享会的日子。分享会在苏州的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当天顾星晚特意穿了《云起》补充款,搭配一件米白色的针织开衫,既符合分享会的氛围,又能直观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刚走进会场,就看到签到处摆着最新一期的《非遗新志》,封面是《云起》主款长裙的特写,标题写着“俗手织云,非遗也能有烟火气”,她的名字印在标题下方,格外醒目。

林溪看到她,立刻笑着迎上来:“小顾,你来了!好多观众看到杂志封面,都在问《云起》的设计故事,就等你分享了。”顾星晚跟着林溪走进会场,里面已经坐满了人,有和她一样的非遗创作者,有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还有几位头发花白的老绣娘,正拿着杂志小声讨论着什么。

分享会开始后,几位非遗创作者依次上台分享,有人传承了三代剪纸手艺,有人把传统竹编做成了现代家居饰品,每一个故事都格外动人。轮到顾星晚上台时,她深吸一口气,抱着那个装着“处女作”短褂的收纳盒走上台,把短褂和《云起》的照片一起投在大屏幕上。

“大家好,我是顾星晚,一个不是苏绣世家出身,却因为喜欢,一头扎进苏绣世界的设计师。”她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屏幕上左边这件歪歪扭扭的山茶花短褂,是我刚学苏绣时绣的,当时我连‘齐针’都练不好,手指被针扎得全是小伤口,却还是舍不得放弃;右边这件《云起》长裙,是我花了三个多月才完成的作品,也是大家现在看到的杂志封面款。从‘歪扭短褂’到‘云起长裙’,我花了整整六年时间,这六年里,我没有世家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一点点摸索——去博物馆看苏绣珍品找灵感,去巷口看绣娘干活学针法,去河边看云流动悟纹样,哪怕被人质疑‘非世家出身绣不出正宗苏绣’,我也没停下脚步。”

台下静悄悄的,所有人都在认真听她说话。顾星晚拿起《云起》的纹样草稿,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比如《云起》的云纹,我前后画了上百张草稿,一开始绣的是传统的卷云纹,发现和现代剪裁不搭;后来又尝试绣具象的云朵,又觉得太死板。直到有一次在平江路河边看云,看到云影落在水面上,被风吹得慢慢散开,才突然明白,云的美不在于‘像’,而在于‘动’。于是我调整针法,用‘套针’绣云团、‘乱针’绣云气、‘打籽绣’绣云絮,终于绣出了现在大家看到的‘会流动的云’。”

这时,台下一位老绣娘举起手,声音带着几分温和:“小顾,我做了四十多年苏绣,一直觉得咱们苏绣的针法、纹样都是祖辈传下来的,不能随便改。但今天看了你的作品,听了你的故事,我突然觉得,或许‘不变’不是最好的传承,像你这样,把苏绣改得更符合年轻人的生活,让更多人愿意穿、愿意喜欢,才是让苏绣活下去的办法。”

老绣娘的话引起了台下的共鸣,不少人纷纷点头。顾星晚看着老绣娘,眼里满是感动:“其实我一开始也怕改了传统针法,会被说‘不正宗’。但后来我发现,苏绣的‘正宗’,从来不是固定的针法和纹样,而是它‘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的精髓。只要这个精髓还在,哪怕我们把它绣在t恤上、围巾上,哪怕我们用了新的配色、新的针法,它还是苏绣。”

分享会结束后,很多人围上来和顾星晚交流。有位刚毕业的女生说,她也喜欢苏绣,却因为不是世家出身,一直不敢轻易尝试,听了她的分享,决定也要像她一样,从零开始学;还有几位做服装品牌的创业者,提出想和她合作,把《云起》系列的设计理念融入到他们的品牌里,让苏绣服装走进更多城市。刚才提问的那位老绣娘也走了过来,递给她一张名片:“小顾,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我那里有一些祖辈传下来的苏绣配色秘方,你要是有需要,随时来找我。咱们一起琢磨,怎么让苏绣越来越好。”

顾星晚双手接过名片,指尖有些发烫,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这张名片不仅是一份认可,更是一份期待——期待她能继续带着苏绣往前走,期待苏绣能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里,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从文化艺术中心出来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路边的路灯亮起,暖黄的灯光洒在身上,格外舒服。林溪发来消息,说杂志刚上架就卖得很好,很多读者在后台留言,想了解《云起》系列的购买渠道,还有人问能不能报名她的苏绣体验课。顾星晚笑着回复,说等忙完这阵子,就准备开苏绣体验课,从最基础的针法教起,让更多人感受苏绣的魅力。

回到工作室时,巷口的阿婆还在择菜,见她回来,笑着喊:“小顾,今天分享会顺利不?张阿姨说你上杂志封面了,真厉害!”顾星晚笑着点头,和阿婆聊了几句,才走进工作室。她把《云起》主款和补充款重新挂好,又把老绣娘给的名片小心翼翼地夹进自己的创作笔记本里,刚好夹在那张“云影映水”的草稿旁边。

她坐在绣绷前,抽出新到的天青色绣线,穿进绣花针里。接下来,她要为那位汉服姑娘修改补充款的袖口,还要准备苏绣体验课的教材,还要和几位品牌创业者对接合作细节。虽然忙碌,但她心里满是干劲——她想起分享会上那位女生的话,想起老绣娘递名片时的眼神,想起顾客穿着她设计的苏绣衣服时的笑容,这些都成了她继续往前走的动力。

缝纫机的针头再次启动,天青色的绣线在面料上慢慢游走,勾勒出小巧的云纹。窗外的桂花香气依旧浓郁,和绣线的丝线香交织在一起,温柔而坚定。顾星晚知道,《云起》的故事还在继续,她与苏绣的故事也远未结束。未来,她会带着这份热爱,带着大家的期待,一针一线地织下去,让苏绣不仅能登上杂志封面,能走进文化分享会,更能走进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从不是遥不可及的“老古董”,而是能带着烟火气,温暖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夜深了,工作室的灯光依旧亮着,像巷子里的一颗小星辰。灯光下,顾星晚的身影专注而认真,绣花针在面料上穿梭,绣线慢慢铺展,一朵又一朵新的云纹,正在她的指尖悄然绽放

苏绣体验课的首次招生信息发出去那天,顾星晚原本没抱太高期待,只在朋友圈和工作室的粉丝群里简单提了句,没想到半天时间就收到了二十多份报名申请,其中大多是和分享会上那位女生一样的年轻人,还有两位妈妈带着刚上初中的孩子报名,说想让孩子近距离感受传统手艺的魅力。看着报名名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顾星晚赶紧把工作室一楼靠里的空间腾出来,又网购了二十套基础绣具——每一套都配了柔软的白棉布、常用的彩色棉线和大小合适的绣绷,还特意在每个绣绷上贴了小标签,写着“新手友好,别怕扎手”。

开课当天,工作室里挤得满满当当。报名的人陆续到齐,有背着双肩包的大学生,有穿着职业装刚下班赶来的上班族,还有那两位妈妈牵着蹦蹦跳跳的孩子,好奇地围着长桌上的绣具打转。顾星晚先给大家分发绣具,又拿出自己最早练手的绣片——上面有歪扭的齐针、松散的套针,甚至还有没拆干净的线头,笑着说:“大家看,我刚开始学的时候比你们还笨拙,这是我练了一个星期的齐针,现在看还是歪歪扭扭。所以不用紧张,咱们今天就从最简单的齐针开始,慢慢练,哪怕绣坏了也没关系,每一片‘失败’的绣片,都是进步的开始。”

话音刚落,人群里就传来一阵轻松的笑声。有个叫张晓龅的大学生举起手,晃了晃手里的绣花针:“顾老师,我昨天在家试了试穿针,试了十几次才穿进去,等下绣的时候要是总扎手,你可别笑我呀!”顾星晚走过去,握着她的手示范穿针技巧:“你看,把线的末端抿湿搓尖,对着针孔轻轻一送就进去了,慢慢来。等下绣的时候要是扎手,我这儿备了创可贴,咱们边聊边绣,不用把它当成任务。”

体验课进行得比想象中顺利。顾星晚先在白板上画了简单的小雏菊纹样,又一步步示范齐针的走针方向和力度,然后走到每个人身边耐心指导。遇到握针姿势不对的,她就握着对方的手慢慢调整;遇到线拉得太松的,她就用自己的绣片举例,说明松紧度对绣面的影响。那两位妈妈的孩子一开始坐不住,拿着绣花针东戳戳西戳戳,顾星晚就蹲下来,陪他们一起绣小雏菊的花瓣,还跟他们讲苏绣里“以针为笔”的小故事,没过多久,两个孩子就安安静静地坐在绣绷前,认真地跟着练针法。

下课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绣出了属于自己的小雏菊绣片,虽然针脚有疏有密、花瓣有大有小,但大家都看得格外珍贵。林晓举着自己的绣片,兴奋地拍了张照片发朋友圈,配文:“第一次学苏绣,原来穿针引线也能这么治愈,顾老师说,热爱比天赋更重要,下次体验课我还要来!”看着大家抱着绣片依依不舍地离开,顾星晚心里满是暖意,她把大家的绣片都拍了照,存进专门的相册里,打算下次开课时展示出来,给新学员做鼓励。

体验课结束没几天,之前提出合作的服装品牌创业者李姐就带着团队来到了工作室。李姐做的是面向年轻群体的国风服装品牌,一直想加入苏绣元素,却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这次她特意带了几款品牌的基础款样衣,有简约的衬衫、宽松的卫衣,还有飘逸的连衣裙,铺在长桌上跟顾星晚沟通:“星晚,我们想把《云起》的云纹元素融入这些基础款里,不用太复杂,像卫衣可以绣在胸口,衬衫绣在袖口,既保留品牌的简约风格,又能突出苏绣的特色,你觉得可行吗?”

顾星晚拿起一件米白色卫衣样衣,又翻出《云起》的纹样草稿,指着上面小巧的银灰小云絮说:“我觉得这个思路特别好,基础款受众广,能让更多人接触到苏绣。卫衣胸口的位置适合绣‘打籽绣’的小云絮,精致不夸张,穿起来也不会硌得慌;衬衫袖口可以绣‘虚实针’的淡蓝云影,和《云起》补充款的裙摆纹样呼应,还能和衬衫的正式感平衡。”她一边说,一边在样衣上用粉笔轻轻画出纹样的大致位置,李姐凑过去一看,立刻眼前一亮:“ exactly!就是我想要的效果,那咱们就按这个思路推进,后续的纹样细化和绣制,就全靠你了。”

敲定合作细节后,顾星晚就投入到了合作款的设计中。为了适配不同面料的特性,她反复调整针法和绣线——卫衣是棉质面料,她选了韧性更强的棉丝混纺绣线,避免洗后变形;衬衫是天丝面料,她就用更轻薄的真丝绣线,让绣面和面料贴合得更自然。纹样细化时,她特意把云纹改得更小巧灵动,比如卫衣胸口的小云絮,直径只有三厘米左右,每一个线结都要控制好大小,确保既精致又不突兀。

就在合作款即将进入绣制阶段时,之前那位穿汉服的姑娘带着朋友来到了工作室。姑娘已经穿上了修改好的《云起》补充款,她的朋友看到工作室里挂着的合作款样衣草稿,立刻被吸引了:“这几款衣服也太好看了吧!我平时就喜欢穿基础款,要是能有带苏绣云纹的,肯定天天穿。”姑娘笑着帮顾星晚介绍:“我穿这件去汉服文化周,好多人问链接,我都推荐到你这儿了。我朋友也想订一件补充款,还想提前预定合作款卫衣,你可得给我们留个名额。”

顾星晚连忙应下,拿出纸笔记录下两人的需求。送走她们后,她转身回到绣绷前,拿起一件合作款卫衣的样衣,穿好真丝绣线,轻轻落下第一针。窗外的桂花已经谢了,风里多了几分初冬的凉意,但工作室里却依旧温暖——长桌上摆着待绣的合作款样衣、体验课学员的绣片相册,墙角堆着刚到的新绣线,缝纫机上还放着没完成的小雏菊绣片。

顾星晚低头看着绣针在卫衣面料上穿梭,银灰色的线结慢慢成型,像一朵小小的云絮落在面料上。她想起分享会上老绣娘递来的名片,想起体验课上孩子们认真绣制的模样,想起李姐期待的眼神,突然明白,《云起》的意义早已不止是一套苏绣长裙,它像一颗种子,在她的坚持下发了芽,又在更多人的热爱与支持下,慢慢长成了一片“云”——这片云里,有新手学员的好奇、有合作伙伴的信任、有老绣娘的期许,更有苏绣走进日常生活的无限可能。

她轻轻咬断绣线,指尖摩挲着刚绣好的小云絮,抬头望向窗外。巷子里的梧桐树叶子已经黄了,落在青石板路上,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张阿姨的杂货店门口,又摆上了新的糖炒栗子,香气顺着风飘进工作室,和绣线的清香交织在一起。顾星晚笑了笑,重新穿好绣线,拿起绣花针,朝着下一朵小云纹,轻轻落下。她知道,只要手里的针还在动、心里的热爱还在,这片“云”就会一直飘下去,飘进更多人的衣柜里,飘进更多人的生活里,让苏绣的温度,温暖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