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莹火虫下的星光 > 第172章 ——引起了一个人注意

莹火虫下的星光 第172章 ——引起了一个人注意

作者:蝶舞轻薇薇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24 22:28:06

暮色像一块浸了墨的绒布,正一点点漫过集团总部的落地窗。苏念安站在走廊尽头,指尖无意识地划过玻璃上凝结的水汽,视线落在楼下逐渐亮起的车灯流上。三天前,风险控制体系在华东片区的最后一轮验收报告刚送进总裁办,现在整个集团的业务线都在传——那个在风控部坐了五年冷板凳的女部长,居然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苏部,最后一份整改回执签完了。”实习生小陈抱着文件夹跑过来,声音里还带着没压下去的雀跃,“财务部的张姐说,这次季度审计至少能少掉一半的麻烦。”

苏念安接过文件夹,指尖触到纸页边缘的毛边。这套体系推了整整八个月,从最初各部门的阳奉阴违,到中间数据模型三次推倒重来,再到上个月华南片区突发的供应链危机被体系提前预警,她几乎是踩着质疑声往前走的。此刻文件夹里的签名墨迹未干,却像是给这场持久战盖了个滚烫的戳。

“放我桌上吧,”她转过身,高跟鞋在大理石地面敲出清脆的响,“明天把各片区的执行数据汇总成图表,重点标一下成本节约率。”

小陈应着跑开了,走廊里只剩下她的脚步声。路过总裁办外的秘书台时,林秘书突然抬起头,朝她露出个意味深长的笑:“苏部,刚才陆总还问起你呢。”

苏念安脚步顿了顿。陆则衍这个名字,在集团里像块投入湖面的冰,永远带着生人勿近的冷意。作为分管战略投资的副总裁,他常年驻扎在香港分公司,一年到头回总部的次数屈指可数。风控部这种偏后端的部门,按理说和他八竿子打不着。

“陆总问什么?”她维持着职业化的微笑,指尖却悄悄攥紧了文件夹的边角。

“也没什么,”林秘书转着手里的钢笔,“就随口问了句风控体系的推广情况,还让我把你们之前提交的三期评估报告送一份到他办公室。”

苏念安心里泛起一丝疑惑。那三份报告里,她埋了不少“暗线”——比如故意放大了某些业务线的风险敞口,又在数据模型里留了几个需要进一步优化的漏洞。这些是她为了争取后续资源埋下的伏笔,按理说只有真正懂风控的人才能看出来。陆则衍是做投资出身的,怎么会突然盯上这些细节?

“知道了,”她点点头,转身走向自己的办公室,“麻烦林秘书了。”

推开办公室门的瞬间,晚风从半开的窗子里灌进来,吹得桌上的文件簌簌作响。她走到窗边关上窗,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斜对面那间紧闭的办公室。百叶窗拉得严丝合缝,只能隐约看到里面亮着的灯,像只蛰伏在暗处的眼睛。

第二天上午的例会,苏念安刚展示完数据图表,市场部的刘总监就按捺不住了:“苏部,这套体系是好用,但是不是太较真了?上周我们谈的那个新能源项目,就因为风控评分差了0.3分被卡着,差点被竞品抢走。”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附和声。苏念安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出,她调出项目评估表,指尖点在屏幕上的红色预警区:“刘总监,您看这里。这个项目的核心技术专利有三个处于无效宣告状态,我们的体系自动关联了知识产权局的公示信息。如果真签了合同,后续的侵权纠纷可能让我们损失十倍的投入。”

屏幕上的专利截图清晰得刺眼,刘总监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陆则衍站在门口,深色西装上还沾着些微的风尘。他身后跟着的助理快步走到主位旁,低声说了句“刚下飞机”,他却摆了摆手,目光径直落在苏念安身上。

“继续。”他开口,声音里带着长途飞行后的沙哑,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苏念安定了定神,接着往下讲。她能感觉到那道目光始终落在自己身上,像探照灯一样,不仅扫过她的汇报内容,似乎还在穿透她刻意维持的镇定。讲到成本节约部分时,她提到了通过体系优化,将海外项目的尽职调查周期从45天压缩到28天,陆则衍突然打断她:“数据模型用的是蒙特卡洛模拟?”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这个专业术语从他嘴里说出来,让不少人露出了茫然的表情。苏念安却心头一震——这正是她在第三期报告里留的那个“漏洞”。蒙特卡洛模拟虽然能提高预测精度,但计算量极大,她故意没提需要增加服务器算力的事,等着后续申请预算时再摊牌。

“是,”她迎着他的目光,语气平静,“不过目前的算力只能支持国内项目,海外业务还需要扩容。”

陆则衍微微颔首,没再追问。会议结束后,他让助理把各部门负责人都叫走了,唯独留下苏念安。会议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个人,空调的冷气顺着裤管往上爬,苏念安攥着笔的手微微出汗。

“这套体系,你花了不少心思。”他靠在椅背上,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但有个问题——风险阈值设置得太保守了。”

苏念安愣住了。她做过无数次压力测试,阈值已经是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反复权衡的结果。

“比如上周那个新能源项目,”他忽然笑了笑,那抹笑意却没到眼底,“你只看到了专利风险,没注意到对方的技术团队里,有三个是从特斯拉离职的核心工程师。他们手里的非专利技术,比那三个无效专利值钱得多。”

他调出手机里的一份简历截图,递到苏念安面前。屏幕上的名字陌生又熟悉,正是她在做背景调查时刻意忽略的“边缘人物”。原来她以为的天衣无缝,早就被人看穿了破绽。

“风险控制不是筑墙,”他收回手机,语气平淡,“是要在墙上开扇门,知道什么时候该关,什么时候该开。”

苏念安捏着笔的指节泛白。她一直以为,自己做的是把风险挡在门外的事,却没想过真正的高手,是能在风险里找到机会。

“陆总教训的是。”她低下头,声音有些发涩。

“不是教训,”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袖口,“下周一之前,把算力扩容的方案给我。另外,准备一下,下周跟我去趟新加坡。”

苏念安猛地抬头。新加坡分公司正在推进一个东南亚基建项目,因为涉及多国法规,风控难度极大,她之前提交过三次方案都被打了回来。

“那个项目……”

“你的体系,或许能派上用场。”他打断她,走到门口时又停下,“对了,把专利数据库和人才库做个交叉关联模型。有时候,人比文件更重要。”

门被带上,留下苏念安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会议室里。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桌面上投下长长的光斑,她看着那份被陆则衍批注过的评估报告,突然发现他在页边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箭头,正好指向她藏着的那个“漏洞”。

接下来的几天,苏念安几乎泡在了数据堆里。她按照陆则衍的提示,把专利信息和员工背景做了关联分析,果然发现了几个被忽略的技术关联点。扩容方案改到第三版时,陆则衍的助理突然发来条消息,说陆总让她晚上九点去他办公室一趟。

晚上的总部大楼像座空城,只有零星几个办公室还亮着灯。苏念安抱着笔记本走到总裁办楼层,看到陆则衍的办公室门虚掩着,里面传出键盘敲击的声音。她敲了敲门,听到“进”的声音后才推门进去。

陆则衍正对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翻飞。他脱了西装外套,白衬衫的袖子挽到小臂,露出线条分明的手腕。屏幕上是新加坡项目的风险图谱,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参数,其中几个红色节点被圈了出来,旁边用红色字体写着“可转化”。

“坐。”他头也没抬,指了指桌前的椅子。

苏念安放下笔记本,刚坐下就看到桌角放着一杯热咖啡,杯壁上还凝着水珠。她愣了愣,陆则衍这才转过身,把一份文件推到她面前:“看看这个。”

那是新加坡项目的最新尽调报告,其中关于当地环保法规的部分,被人用荧光笔标了出来。苏念安越看越心惊——报告里提到的几项限制条款,和她的体系预警的风险点完全吻合,但对方还附上了一份当地环保组织的合作协议,只要参与他们的红树林保护项目,就能获得法规豁免。

“这是……”

“风险和机遇,来来都是绑在一起的。”陆则衍端起自己的咖啡,抿了一口,“你的体系能发现风险,但还缺了把风险变成机会的能力。”

苏念安看着他在报告上做的批注,突然明白过来。她一直把风控当成防守,而陆则衍却把它变成了进攻的武器。就像这次的风险控制体系推广,她以为成功的标志是消除了多少麻烦,却没想过,真正的成功,是让这套体系成为业务扩张的底气。

“我明白了。”她拿起笔,在自己的方案上迅速修改起来。

陆则衍没再说话,只是安静地看着她。办公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风声。苏念安改完最后一个数据抬头时,发现他正盯着自己的笔记本屏幕,上面是她做的关联模型演示界面。

“这个模型不错,”他忽然开口,“但算法可以再优化一下,用贝叶斯网络可能比现在的回归分析更精准。”

苏念安愣了一下。贝叶斯网络的计算复杂度更高,但预测精度确实更好,只是她之前担心算力不够,没敢用。

“可是算力……”

“已经申请了临时扩容,”他打断她,语气平淡,“下周在新加坡就能用上。”

苏念安心里涌上一股说不清的滋味。她一直觉得陆则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决策者,却没想过他会注意到这么细节的技术问题,甚至提前为她铺路。

“谢谢陆总。”

陆则衍站起身,走到落地窗前。夜色中的城市像片灯海,他望着远处的金融中心,忽然说:“三年前,我在伦敦做一个并购案,因为忽略了对方的一项专利纠纷,差点让公司损失三十亿。”

苏念安愣住了。她从没听过陆则衍提自己的过去。

“那时候我也觉得,风控就是把所有风险都挡在外面,”他转过身,月光在他脸上投下深浅不一的轮廓,“后来才知道,真正的风控,是知道哪些风险值得冒。”

他的目光落在她脸上,带着一种审视,又像是在透过她看别的什么。苏念安的心跳莫名快了几拍,她低下头,假装整理文件,却听到他说:“你的体系很好,但太像教科书了。有时候,得加点‘人情世故’进去。”

那天晚上的谈话,像颗石子投进了苏念安心里。她开始试着在数据之外,去关注那些“人”的因素——比如某个合作方负责人的行事风格,某个监管官员的关注重点,这些看似和风控无关的信息,却往往能决定一个项目的成败。

去新加坡的飞机上,陆则衍一直在看文件。苏念安靠着舷窗,看着云层在机翼下流动,想起出发前小陈偷偷跟她说的话:“苏部,你知道吗?陆总上次在香港分公司的会上,把你的体系夸了半个小时,说这是集团近几年最有价值的内部改革。”

她当时只笑了笑,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八个月的委屈和疲惫,在那一刻突然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新加坡的谈判比想象中更艰难。当地合作方对这套新体系充满怀疑,几次会议都不欢而散。第三天下午,对方的法务总监突然抛出一个刁钻的问题:“如果按照你们的体系,这个项目的风险评级是‘高风险’,那你们为什么还要做?”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凝固。苏念安看了陆则衍一眼,看到他微微点头,便深吸一口气,调出早已准备好的动态模型:“因为我们的体系不仅会评级,还会给出转化方案。您看这里,”她指着模型里的一个节点,“这个环保风险虽然评级高,但通过和当地环保组织合作,不仅能消除风险,还能获得税收优惠,预计能降低15%的成本。”

她边说边操作模型,展示风险如何一步步转化为收益。对方的表情从怀疑变成惊讶,最后法务总监忍不住鼓起了掌:“苏小姐,这真是我见过最灵活的风控体系。”

谈判结束后,陆则衍在走廊叫住了她:“晚上有个酒会,穿得正式点。”

酒会上,衣香鬓影,觥筹交错。苏念安穿着借来的礼服,站在角落里有些局促。陆则衍被一群人围着,却时不时朝她这边看过来。有个当地商会的会长过来敬酒,看到苏念安,笑着对陆则衍说:“陆总,这位苏小姐真是好本事,把风控做成了生意经。”

陆则衍举起酒杯,目光落在苏念安脸上,嘴角难得地勾起一抹弧度:“她不止有本事。”

那一刻,苏念安突然明白了。陆则衍注意到的,从来不止是那个冷冰冰的体系,还有她藏在数据背后的,想要证明自己的野心和不肯认输的韧劲。就像她在他那看似冷漠的外表下,看到了对风险的敏锐,和对机会的果决。

回程的飞机上,苏念安靠在椅背上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她感觉身上被盖上了一条毯子。睁开眼时,看到陆则衍正看着窗外,侧脸在晨光中显得柔和了许多。

“醒了?”他转过头,递给她一杯温水,“刚收到消息,总部已经批准了体系在全集团推广。”

苏念安接过水杯,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她想起八个月前,自己第一次在会上提出这个想法时,台下的哄笑声;想起那些熬夜改方案的夜晚,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的灯;想起陆则衍在会议室里,第一次叫她“继续”时的眼神。

“谢谢你,陆总。”她轻声说。

陆则衍看着她,忽然说:“叫我则衍吧。”

苏念安回到办公室时,夕阳正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条纹。她把奖杯放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转身时瞥见那盆绿萝又抽出了新芽,嫩得像一汪春水。手机在桌面上震动了一下,是陆则衍发来的消息:“明早九点,带新加坡项目的风险转化报告来。”

她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指尖在屏幕上敲出“收到”,发送的瞬间忽然想起他在酒会上说的那句“她不止有本事”。当时宴会厅的水晶灯晃得人眼晕,可他的声音像沉在水底的石头,清晰得能数出每个字的棱角。

第二天早上,苏念安在电梯里遇见了法务部的周总监。对方盯着她手里的文件袋笑:“听说陆总把东南亚的新项目全交给你把关了?苏部这是要平步青云啊。”

她笑了笑没接话。电梯门打开时,正撞见陆则衍从安全通道走出来,衬衫领口微敞着,袖口沾着点灰。“刚去看了下机房,”他像是解释自己的狼狈,目光扫过她手里的文件袋,“算力扩容的服务器已经装好了。”

苏念安愣了愣。她只提过需要扩容,从没说过具体时间,他却连机房的进度都盯着。走进办公室时,她注意到他桌上摆着份拆开的三明治,包装袋上印着街角那家24小时便利店的logo——看来他又是凌晨就到公司了。

报告讨论到一半,陆则衍突然起身拉开窗帘。阳光涌进来,把他落在文件上的影子钉在原地。“这个项目要和欧洲财团合作,”他指着报告里的风险点,“他们的合规标准比国内严三倍,你得把体系里的反洗钱模块再强化一下。”

苏念安低头做记录,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响。他忽然俯身过来,指着她写的某个公式:“这里的权重算反了,应该把关联交易的风险系数提高15%。”

温热的呼吸扫过她的耳廓,带着淡淡的咖啡香。苏念安的笔顿了顿,余光里能看见他喉结滚动了一下,赶紧低下头假装修正公式,耳根却不受控制地发烫。

“下午三点,欧洲那边有个视频会,”他直起身时,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笑意,“你也参加。”

视频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对方的风控负责人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操着带浓重口音的英语,三句话不离“合规红线”。当他质疑体系能否应对东欧市场的政治风险时,苏念安刚要开口,陆则衍突然用流利的法语和他攀谈起来。

她惊讶地看着他。没人知道陆则衍精通法语,就像没人知道他会在深夜研究她的风险模型。老头的态度明显缓和了,最后笑着说:“陆先生的团队很专业,尤其是这位苏小姐,她的动态模型让我想起了华尔街最顶尖的风控系统。”

会议结束后,苏念安忍不住问:“您什么时候学的法语?”

“在伦敦做项目时被逼的,”他收拾着文件,语气轻描淡写,“那边的监管机构只认法语文件。”

苏念安想起他说过的伦敦并购案,突然明白那些被她视为“教科书”的经验,都是他踩着坑一点点攒出来的。她拿起自己的笔记本:“那我下午就去改反洗钱模块。”

“不用急,”他叫住她,指了指窗外,“楼下新开了家粤菜馆,去尝尝?”

餐厅里人不多,靠窗的位置能看见街对面的写字楼。陆则衍点了份艇仔粥,看着她把虾饺里的姜末一个个挑出来,忽然说:“你好像不吃姜?”

她手一顿:“嗯,从小就不喜欢。”

“我也是,”他舀了勺粥,嘴角弯了弯,“以前在香港,每次点云吞面都得跟老板说三遍‘不要姜’。”

苏念安忽然觉得,这个在集团里被传得神乎其神的男人,原来也有这样琐碎的小习惯。就像他总在开会时把手机调成静音,却会在她汇报时特意把笔记本电脑转向她;就像他记得住每个项目的风险点,也记得住她不经意说过的话。

改完反洗钱模块的那个晚上,苏念安在停车场遇见了陆则衍。他正站在车边打电话,眉头紧锁着说:“香港那边的汇率风险必须锁死,让风控部按最新模型再测一次。”

挂了电话,他看见她,扬了扬下巴:“模型改完了?”

“嗯,”她晃了晃手里的U盘,“测试通过率98%。”

他走过来,自然地接过她手里的包放进副驾驶:“送你回去。”

车里放着舒缓的钢琴曲,路灯的光晕在他侧脸明明灭灭。经过一个路口时,他突然说:“下个月要去趟苏黎世,那边有个区块链项目,你跟我一起去。”

苏念安转头看他:“区块链的风险模型我没做过。”

“所以才要学,”他目视前方,方向盘在手里轻轻转动,“你的体系很好,但还缺了对新兴领域的覆盖。”

她忽然想起第一次在会议室,他说她的体系像教科书。原来他不是要否定她,而是想让她站得更高。车停在她家楼下时,她解开安全带,听见他说:“U盘里的模型我看过了,有个参数可以再调调,明天我发你邮箱。”

苏念安回到家,打开电脑时发现邮箱里果然躺着一封邮件,发送时间是凌晨两点。附件里是她的模型文件,他用红色批注标出来的地方,正好是她犹豫了半天没敢改的风险阈值。

接下来的日子,苏念安像被上了发条。白天泡在数据里,晚上研究区块链的资料,偶尔陆则衍会发来几个海外项目的案例,全是她之前没接触过的领域。有次她熬夜查资料,凌晨四点收到他的消息:“别熬了,资料我整理好了,放你办公室了。”

第二天早上,她果然在办公桌抽屉里找到个文件夹,里面的案例按风险类型分了类,重点处用荧光笔标得清清楚楚。文件夹扉页上,有行潦草的字迹:“新兴领域的风控,要先懂游戏规则。”

去苏黎世的前一天,集团突然爆出个新闻:北美分公司的负责人因为违规操作被停职了,据说就是被苏念安的体系抓出来的。消息传到风控部时,小陈兴奋地拍桌子:“苏部,现在全公司都知道,你的系统比监察部还厉害!”

苏念安没说话,心里却清楚,那个违规操作的漏洞,是陆则衍在新加坡时提醒她补上的。当时他指着数据异常点说:“有些风险藏在权限盲区里,得给体系装个‘天眼’。”

晚上加完班,她去停车场取车,看见陆则衍的车还停在原位。他靠在车门上打电话,声音压得很低,却能听见“……把苏念安的名字加上,她是项目核心成员”。

挂了电话,他抬头看见她,脸上没什么表情:“机票和酒店都订好了,明天早上七点的飞机。”

“刚才是在说……”

“跟总部报备项目团队,”他打断她,目光落在她脸上,“你的体系该有个响亮的名字了。”

苏念安的心猛地跳了一下。月光落在他眼里,像盛着片星空。她忽然想起八个月前,自己抱着厚厚的方案在各部门碰壁,那时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和陆则衍并肩站在国际项目的舞台上。

“叫‘安则’怎么样?”她听见自己的声音说,“安全的安,法则的则。”

陆则衍愣了愣,随即笑了。那是她第一次见他笑得那么真切,像冰雪融成了春水。“好,”他说,“就叫安则。”

夜风穿过停车场,带着夏末的凉意。苏念安看着他转身开车门的背影,突然觉得,这场始于关注的缘分,早已在一次次的默契与扶持里,悄悄长出了藤蔓,缠绕着向前,通往一个充满可能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