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除夕。
清晨,天色尚未完全透亮,季家小院便已苏醒,空气中流淌着一种不同于往日的、带着期盼和忙碌的特殊气息。
第一件大事,便是贴春联。季知舟早已研好墨,铺开大红洒金纸,提笔凝神,略一思忖,便挥毫写下两行遒劲有力、寓意吉祥的对联。上联是“天增岁月人增寿”,下联是“春满乾坤福满门”,横批“四季平安”。字迹端正大气,透着读书人的风骨。
姚小星帮着调好浆糊,季知舟踩在凳子上,小心翼翼地将散发着清新墨香的对联贴在大门两侧。季知棠和何氏在一旁看着,指点着是否端正。红艳艳的春联一贴上,过年的气氛瞬间便浓郁了十分。
刚贴好,隔壁汪大婶的儿子周跃正好出门,驻足欣赏了一番,啧啧称赞:“知舟兄弟这字是越发进益了!这对子也好,简单又吉祥!”季知舟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拱手谦逊了几句。
贴完春联,真正的忙碌便开始了。后厨里,一家人各有分工。
首要任务便是处理汪大婶送的那只肥母鸡。这是因为明日大年初一,讲究“岁之始、日之始”,需保持“安宁无破”,动刀被视为“破”的举动,会打破新年的祥和气场。所以所有的荤素食材,都需在除夕这天处理妥当。
姚小星手脚麻利地烧水褪鸡毛,季知棠负责将清理干净的整鸡放入最大的砂锅中,加入足量冷水、姜片、葱结,先大火烧开,仔细撇去浮沫,然后转为小火,让鸡汤在灶上慢慢地“咕嘟”着,这锅鸡汤要炖得浓郁鲜香,留待明日初一早上吃鸡汤面。
接着,季知棠开始准备年夜饭的硬菜。一条硕大的海鱼,是早几日就从县城带回的,必须保持头尾完整,寓意“年年有余”。她将鱼身两面划上花刀,用少许盐和黄酒略腌。
热锅烧油,将鱼煎至两面金黄,然后烹入黄酒,加入酱油、少许糖、姜片、葱段和适量的水,转为小火慢慢焖烧,让鱼肉充分吸收汤汁的滋味,这便是寓意富足盈余的酱焖海鱼。
何氏在一旁准备配料,剥蒜切姜,又将一大块五花肉切成方块,准备做一道红烧肉炖豆腐,寓意“添福”。
季知蘅和姚小星则负责清洗冬菘和其他的蔬菜。
季知舟被安排去照看一个小炭炉,上面坐着一壶加了红枣、桂圆和冰糖的甜茶,这是守岁时喝的饮品。他倒是安静,只是看着书入了迷,偶尔忘了看火,被何氏笑着提醒:“舟哥儿,看着点茶,别熬干了!”他才恍然回神,忙用蒲扇扇几下炉火。
一道道菜肴在默契的配合中逐渐成型:油光红亮、软糯诱人的红烧蹄髈;蒸得透明流油、咸香扑鼻的腊肠拼盘;清炒得碧绿清脆、寓意“四季常青”的冬菘……
最后的重头戏是包汤圆。糯米粉早已磨好,豆沙馅和芝麻馅也准备妥当。全家人都洗净手围坐过来。何氏负责和面、分剂子,季知棠负责包馅,季知蘅和姚小星也学着搓圆子,虽然大小不一,形状也未必标准,却兴致勃勃。季知舟也被拉过来,尝试着包了几个,动作略显笨拙,包的汤圆不是馅漏了就是形状古怪,惹得大家笑声不断。
季知棠看着这热闹温馨的场面,心中一动,悄悄取出一枚擦得锃亮的铜钱,熟练地包入了一个汤圆中,并在顶部轻轻捏了个小尖做记号,笑道:“谁吃到这个带铜钱的,来年一定好运连连,财源广进!”
夜幕悄然降临,院子里点起了红色的灯笼。所有的菜肴都被端上了正屋的八仙桌,琳琅满目,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中间是完整的酱焖海鱼,旁边是红润的蹄髈、油亮的腊肠、酱色的红烧肉炖豆腐、清绿的炒冬菘,还有那锅奶白色的鸡汤在一旁的小炉子上温着。
一家人围桌而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笑容。何氏作为长辈,先举杯说了几句吉祥话,感谢这一年的平安顺遂,期盼来年更好。大家纷纷举杯响应,然后动筷享用这一年中最丰盛、最富寓意的一餐。带铜钱的汤圆果然被季知蘅欢天喜地地吃到了,小丫头兴奋得小脸通红,仿佛真的预定了来年的所有好运。
吃完年夜饭,收拾妥当,便进入了守岁的环节。堂屋中央燃起了红红的炭盆,炭火噼啪作响,驱散了冬夜的寒意,映照得一家人的脸庞都红彤彤的,显得格外温暖安宁。
大家围坐在炭盆旁,桌上摆满了瓜果点心,自然少不了季知棠做的那罐话梅瓜子。季知蘅和姚小星叽叽喳喳地缠着季知舟猜字谜。
“阿兄阿兄,山上还有山,打一字!”
“出。”季知舟微笑着轻易答出。
“再来一个!一口咬掉牛尾巴!”
“告。”
说说笑笑间,时间悄然流逝。季知棠嗑着瓜子,听着家人的笑语,感受着炭火的温暖,心中被巨大的幸福感充盈着。然而,在这极致的温馨之中,一丝淡淡的思念却不由自主地浮上心头。
她想念周彦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