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曼曼笑着点头,“第一个百万粉丝账号只是个开始,很快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王一哲也笑了,将目光重新投向电视屏幕。
画面里,赵琴正拿起那枚生锈的铁钉和砂纸,开始细致地打磨起来,同时用他那与容貌极具反差感的清朗男声讲解着步骤和原理。
王一哲看的听的一头雾水,忍不住碰了碰旁边的杨曼曼:“曼曼姐,他这……这是在手搓芯片?就用这些?”
他指着屏幕上那铁钉、回形针、老虎钳,说:
“这玩意儿能搓出芯片?芯片不是得在无尘车间里,用那种巨贵无比的光刻机才能造出来吗?”
杨曼曼笑笑,点了点头解释道:
“他不是要造我们现在手机、电脑里用的那种集成电路芯片。他是要手搓最原始的半导体器件,叫做‘点接触二极管’,算是所有晶体管的老祖宗。”
“点接触二极管?”王一哲更懵了。
“对!”杨曼曼耐心地准备进一步解释,“它的原理是利用……”
“等等!”王一哲打断她,一脸求知若渴却又茫然的表情,“曼曼姐,你先告诉我,啥是二极管?”
杨曼曼想了想,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说:
“二极管嘛,就是一种电子元器件,它只允许电流朝着一个方向通过,反过来就不行,像个单向阀门。”
“电流?单向阀门?”王一哲眨巴着眼睛,“电流是啥?电还有流向?”
“电流就是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杨曼曼继续解释。
“电荷?电荷又是啥?”王一哲一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架势。
杨曼曼看着他这堪比十万个为什么的劲头,终于忍不住笑出声来,决定放弃这个无限循环的科普链,轻轻推了他一下:
“好啦,别问那么细了,看直播,再问下去,赵琴都快做完了。”
她巧妙地转移了话题,指着平板上直播间的后台数据和新出现的弹幕:
“你看,好多人在那喊呢,让赵琴别弄这个,继续跳舞,说不跳舞就不刷礼物了,继续手搓芯片他们就走人。”
王一哲定睛一看,果然,评论区又被带起了节奏:
【跳舞!我们要看跳舞!】
【搞什么芯片,听不懂!取关了!】
【不跳舞没礼物!】
【走了走了,没意思!】
……
伴随着这些言论,直播间的在线人数开始肉眼可见的往下掉。
就这么一会儿工夫,已经从巅峰时期的两百多万,跌到了一百一十万左右,眼看就要跌破百万大关。
王一哲乐了,浑不在意地拿起自己的手机:“看不懂?听不懂?没关系,哥用行动支持!”
说着,他手指连点,开始十个一组、十个一组地刷起了嘉年华。
绚烂的特效不时在屏幕上绽放,虽然频率比不上刚才和“方大爷”争榜一时那么密集,但也足够醒目,像是一种无声的宣言:
‘我就爱看这个,你们随意。’
直播间里,赵琴丝毫不受评论区和人数下跌的影响,依旧专注地进行着手上的操作。
他先用老虎钳把回形针掰直,制作成一根细长的“猫须”探针。
然后将打磨好的铁钉固定在小木块做的底座上,小心翼翼地用“猫须”探针接触铁钉的某个特定位置,并用万用表反复测试,寻找着那个所谓的“灵敏点”。
这个过程在普通观众看来枯燥无比,除了王一哲还在那乐此不疲地刷着嘉年华撑场子,只有零星几个可能是理工科出身或者纯粹看热闹的观众刷点小礼物。
评论区更是哀鸿遍野,满屏的“看不懂”、“太硬核了”、“我是来看美人的,不是来上课的”。
王一哲一边刷着礼物,一边心里琢磨:
‘也难怪他们,看不懂这些,肯定觉得看跳舞更带劲。
理解归理解,但让赵琴这么一个要横扫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未来之星天天跳舞,那才是暴殄天物,浪费人才!’
他想了想,一次性又刷了五千个嘉年华,将“王大爷”的榜一地位巩固得稳稳的,然后转头问杨曼曼:
“曼曼姐,赵琴后面还准备直播什么内容?林小雨他们有计划吗?”
杨曼曼拿起平板,翻看了一下丝暮传媒内部的后台规划,说道:
“按计划,他手搓完这个原始二极管后,会用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深入浅出地讲解一下从这种原始器件到现代集成电路芯片的完整发展历程和制造工艺。
之后,还会花时间讲解一篇美丽国学者发表的关于EUV光刻机核心光源——波长为13.5纳米的极紫外光的研究论文。”
王一哲一听,连连摇头:
“这不行,太硬核了!这些东西,一百个人里能有一个人听懂就不错了,到时候直播间的人非得跑光了不可,留不住人啊。”
杨曼曼笑着看向他:
“那……要不要现在通知林小雨他们,让赵琴临时调整一下直播内容,比如穿插点才艺或者互动游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