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95章 药引如媒,引药入经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95章 药引如媒,引药入经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次日清晨,药铺刚开门,就见绣坊姑娘扶着个老婆婆进来。老婆婆约莫七十多岁,拄着根雕花拐杖,脸色蜡黄,嘴唇却红得有些异常,喘气时胸口起伏得厉害,像个破旧的风箱。

“陈大夫,我奶奶这几天总说心口烧得慌,夜里睡不着,刚才吃了口粥,全吐了,还带着点血。”绣坊姑娘眼眶红红的,把老婆婆扶到竹椅上坐下。

陈砚之上前搭脉,指尖刚触到老婆婆手腕,就皱起了眉——脉象洪数,像沸水在锅里翻腾,重按却有些空。再看舌苔,舌质红得发紫,苔少而干,舌尖甚至起了几个芒刺。“婆婆是不是总觉得饿,刚吃完没多久就又想吃,但吃一点就胀得慌?”

老婆婆点点头,声音细若蚊蚋:“夜里……总渴,喝多少水都不解渴,心口像有团火在烧……”

“这是阴虚火旺,灼伤胃络了。”陈砚之提笔写方,用了玉女煎的底子: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麦冬15克、生地20克、牛膝10克,又加了白及10克、藕节15克止血。写完递给爷爷看,爷爷捻着胡须,在方子末尾圈了圈,问道:“打算用什么药引?”

陈砚之一愣:“这方子清胃泻火、滋阴止血,还需要药引吗?”

爷爷指了指老婆婆的脚:“你看她鞋底子,沾着不少灶心土吧?听绣坊姑娘说,老婆婆总爱坐在灶台边烤火,胃里的火,跟这‘烟火气’脱不了干系。”他顿了顿,“用灶心土30克,先煎取汁,再用这汁煎药。”

“灶心土?”陈砚之有点疑惑,“这土性温,会不会中和了石膏的凉性?”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爷爷拿起块刚从灶台刮来的灶心土,土块里还混着点草木灰,“灶心土能温中和胃,还能止血,老婆婆吐血症虽属热证,但久病必虚,用点灶心土,既能引药入胃经,又能防石膏苦寒伤胃,这叫‘反佐’。”

绣坊姑娘赶紧回家取了灶心土,陈砚之按照爷爷说的,先把土块放进砂锅里煮,等水变成土黄色,才滤去土渣,用澄清的药汁煎其他药材。药煎好时,原本清苦的药味里,竟多了点淡淡的烟火气,没那么冲鼻了。

老婆婆喝药时皱了皱眉,却没像刚才喝粥那样吐出来,喝完还咂咂嘴:“这药……不那么苦。”

下午,药铺里来了个年轻小伙,说自己每次吃完饭就拉肚子,已经快半年了,吃了不少止泻药,时好时坏。“有时候拉得像水,有时候又带着黏液,肚子总咕噜噜响,一着凉更厉害。”小伙捂着肚子,额头上冒冷汗。

陈砚之看他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象濡缓。“这是寒湿困脾,得用苓桂术甘汤加减。”他写下方子: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甘草6克、干姜6克、炒扁豆15克。

爷爷在一旁看了,问道:“知道他这病跟什么有关吗?”陈砚之摇摇头。小伙赶紧说:“我是开货车的,总在路边吃盒饭,有时候菜是凉的,就着冰啤酒往下咽。”

“这就是了。”爷爷说,“他这寒湿,是吃凉的吃出来的,得用‘生姜三片、大枣三枚’做药引。生姜温胃散寒,大枣健脾益气,俩加在一起,能把药气往脾胃引,比单用方子效果好。”

陈砚之恍然大悟,赶紧在方子上添了药引。小伙抓药时,他特意嘱咐:“生姜得用新鲜的,带皮切,大枣要掰开,去核,不然容易胀气。”

小伙走后,爷爷从书架上翻出本泛黄的《本草备要》,指着其中一页说:“你看这上面写的‘药引者,引诸药直达病所也’。就像送信得有地址,药引就是给药找‘地址’的。”他随手翻着,“治头痛用川芎引经,治脚痛用牛膝引经,这是‘向导’;就像刚才用灶心土引药入胃,生姜大枣引药入脾,这是‘靶向’。”

正说着,门口来了个姑娘,眼睛红红的,说自己每次来月经都疼得打滚,腰像要断了似的,经血里还有好多血块。“吃了止痛药就犯困,想试试中药。”

陈砚之看她舌质暗紫,脉沉涩,是血瘀痛经的典型症状,便写了桃红四物汤: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2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川芎6克。

爷爷看了方子,问道:“她这疼,是不是遇热能轻点?”姑娘点头:“是啊,用热水袋捂着能好点。”爷爷说:“加味艾叶15克做药引吧,艾叶能温经散寒,还能引血归经,比单用活血药更管用。”

陈砚之赶紧添上,又想起什么,问姑娘:“家里有没有陈酒?”姑娘愣了愣:“有瓶去年泡的杨梅酒。”“那就用这酒来煎药,”陈砚之说,“酒能活血通络,帮着药劲儿往血里走。”

姑娘走后,爷爷笑着说:“你这就悟了。药引不一定非得是草木,酒、醋、蜂蜜、童便,甚至葱白、豆豉,都能当药引。就像你给马大叔用丹参饮时,要是用黄酒煎药,活血的劲儿能更大些,这就是‘酒为百药之长’的道理。”

傍晚,绣坊姑娘又来敲门,手里捧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是双绣着荷花的鞋垫。“我奶奶说药特别管用,刚才居然能吃下小半碗面条了,让我谢谢您。”她红着脸说,“奶奶还说,那药里有股灶台的味道,像她年轻时喝的药,觉得特别安心。”

陈砚之接过鞋垫,心里暖暖的。他想起爷爷说的话,药引不光是引药入经,有时候还能引出病人心里的“念想”——老婆婆闻到灶心土的味道,就想起了年轻时在家做饭的安稳日子,这“心安”二字,本身就是一味好药。

他翻开脉案本,在今天的方子后面都加上了药引的备注:

“阴虚胃热吐血症:灶心土30克(先煎)——引药入胃,防苦寒伤胃”

“寒湿泄泻症:生姜3片、大枣3枚——引药入脾,温散寒湿”

“血瘀痛经症:艾叶15克、黄酒30毫升——引药入血,温经活血”

写完,他忽然明白,所谓药引,就像月老的红线,把药和病紧紧连在一起;又像夜里的灯笼,照着药气往该去的地方走。以前总觉得药引是可有可无的“点缀”,现在才知道,少了这一环,药效就像没头的苍蝇,再厉害也可能打偏。

夜深了,药铺里的灯还亮着。陈砚之在砂锅里煮着明天要用的药引——是给消渴老汉准备的玉米须,爷爷说玉米须能引药入肾,帮着生地、知母更好地滋阴补肾。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响,玉米须在水里轻轻翻滚,像在跳一支古老的舞。

他忽然想起刚学医时,总急着开大方、用猛药,觉得那样才显得有本事。现在才懂得,真正的本事,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里——剂量的增减,药引的搭配,甚至煎药时的火候、服药时的温度,都藏着医道的真谛。

就像爷爷说的:“治病就像种庄稼,种子(药方)要好,肥料(剂量)要够,还得知道往哪浇水(药引),不然再好的种子也长不出好庄稼。”

陈砚之给爷爷泡了杯菊花茶,递过去时,爷爷指了指窗外:“你看那月亮,总跟着人走,不是月亮在动,是人心里有个‘方向’。药引就是药的‘月亮’,让人心里有方向,药气才不会走岔路。”

月光透过窗棂,照在药铺的药柜上,照在那本写满药引的脉案本上,也照在陈砚之心里——他知道,自己又朝着医道的深处,多走了扎实的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