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92章 脉证合参,游刃有余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92章 脉证合参,游刃有余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次日清晨,鞋匠老汉拄着拐杖来复诊时,脸上的潮红褪了大半,喘得也匀实了。“陈大夫,您那药真神!”他一进门就直着嗓子夸,“昨儿下午喝了药,傍晚就拉了两回,全是黑乎乎的稀便,拉完胸口那团火就散了,夜里能平躺着睡觉了!”

陈砚之示意他坐下,指尖搭在他腕脉上——脉象虽还带点滑数,却比昨日沉稳许多,像湍急的溪流渐趋平缓。“痰少点没?”

“少了少了!”老汉咳了两声,吐出两口清稀的痰,“原来那痰黏得像胶水,现在能咳出来了,也不黄了。”

陈砚之翻开他的眼睑,结膜的充血消了大半,又看他舌苔,焦黑的部分褪成了淡黄。“芒硝别用了,赭石减到10克,加茯苓15克,帮你把剩下的湿痰化了。”他提笔改方时,笔尖在纸上稳如磐石,“再喝三剂,别吃辛辣,少坐在风口纳鞋。”

老汉乐呵呵地抓药去了,爷爷端着茶杯从里屋出来,瞥了眼处方笺:“赭石减得巧,再用就伤正气了。”

“嗯,他痰热去了大半,该侧重健脾化痰了。”陈砚之叠好药方,心里对“随证加减”四个字又多了层体会——就像张锡纯治温病,石膏用30克还是50克,从不是按病名定的,全看病人舌脉里藏的“机”。

正说着,门口进来个抱着肚子的年轻媳妇,脸色惨白,额头上全是冷汗,被丈夫扶着才能站稳。“大夫,我肚子疼得直不起腰,昨天吃了碗凉面,夜里开始拉,现在浑身软得像面条。”

陈砚之让她躺下,按了按她的小腹,左边一按就叫疼,松手时疼得更厉害。“拉的是稀水?带不带黏液?”

“全是稀水,跟尿似的,不带黏液,就是臭得很。”媳妇说话时气若游丝,“还恶心,吐了两回,酸水都吐出来了。”

他搭脉时眉头微蹙——脉浮数,却细得像丝线,按下去没劲。“舌头伸出来我看看。”

媳妇张嘴时,一股酸腐味散开来,舌苔白腻得像涂了层奶油,舌尖却红得发亮。“这是寒邪伤了脾胃,又带点暑湿。”陈砚之忽然想起张锡纯治“霍乱”的案子,用白术、山药健脾,配合滑石、甘草清利暑湿,“您这不算霍乱,但道理相通,得补着脾又利着湿。”

他写方时笔走龙蛇:白术20克、生山药30克、滑石15克、甘草6克,又加了干姜3克。“干姜少点,怕热着您,但又不能没有,得用点温药托住脾胃的气。”

年轻媳妇的丈夫有点犹豫:“她又吐又拉,虚成这样,用滑石会不会太凉?”

“您看这舌苔,白腻是寒,舌尖红是湿里带点热,滑石能把湿热带出去,山药、白术托着正气,干姜防它凉着胃。”陈砚之指着药方解释,语气不疾不徐,“张锡纯先生说‘山药能固肠胃之阴,而又能利湿’,您爱人这情况,用它比用粳米稳。”

等小两口走后,爷爷忽然笑了:“前儿你用白虎汤治产后温病,我还怕你学张锡纯学僵了,现在看,你是真把‘灵活’俩字吃透了。”

陈砚之没接话,低头整理药柜时,指尖划过“生麦芽”的抽屉,想起昨天那个**胀痛的妇人——她刚生完孩子五天,奶涨得像石头,却一滴也挤不出来,发烧到39度,抱着胸直哭。当时他摸脉浮数,看她舌红苔黄,忽然想起张锡纯用生麦芽疏肝通乳的案子,说“麦芽生用,善于通乳,炒用则善于回乳”。

“生麦芽30克,穿山甲6克,王不留行10克,再加蒲公英15克消炎症。”他当时提笔就写,妇人喝了两剂,今早托人来说奶通了,烧也退了。此刻摸到麦芽的颗粒感,心里忽然踏实——原来那些泛黄医案里的字,真能变成手里救急的药。

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过药铺,照在陈砚之正在抄写的脉案上。他写得极慢,每个字都透着沉稳:“王某,男,六十余,咳喘十年,近日加重,痰白黏如泡沫,遇寒即发,脉沉迟而滑,舌淡苔白腻……”

这是今早来的老病号,十年老慢支,每年冬天都要犯。陈砚之记得去年用小青龙汤,效果总差口气,今年再看,老人痰涎清稀,怕冷得厉害,膝盖以下冰得像揣着冰坨子,忽然想起张锡纯说“干姜配细辛,能散肺胃之寒,而助麻黄平喘”,便在原方里加了桂枝10克、附子6克,温通经脉的同时,帮麻黄把寒气往外拽。

“这药得温服,喝的时候就着热粥,喝完盖被出点汗,别见风。”他叮嘱时,老人儿子在旁边记着,忽然问:“陈大夫,您这方子跟去年比,就多了两味药,管用吗?”

“去年他膝盖还没这么冰,今年寒邪钻得更深了。”陈砚之指着老人裤脚,“您看他裤管空荡荡的,天冷了得多穿两层棉裤,药得跟着病走,人也得跟着天变。”

老人儿子半信半疑地走了,爷爷忽然从背后拍了拍他的肩:“你现在看脉,比去年准多了——去年看这老汉的脉,只说‘沉迟’,今年能说出‘沉迟而滑’,多一个字,就多一分门道。”

陈砚之望着窗外,药铺门口的梧桐叶落了满地,被风卷着打旋。他想起刚学医时,对着张锡纯的医案啃了三个月,却连“脉浮紧”和“脉浮数”都分不清楚,给人开方时手都抖。现在握着笔,看病人走进来,眉眼间的疾苦、舌脉里的虚实,像书页一样在眼前翻开,哪味药先上,哪味药后补,心里早有了谱。

傍晚收摊前,那个拉肚的年轻媳妇又被丈夫扶着来了,这次脸色有了血色,说话也有力气:“喝了两剂药,不拉了,肚子也不疼了,就是有点饿。”

陈砚之看她舌苔,白腻褪成了薄白,脉也稳了:“饿了就好,熬点小米粥喝,别吃太饱。”他改了方子,把滑石去掉,加了炒麦芽15克,“帮你消消食,过两天就利索了。”

送走最后一个病人,陈砚之关上药铺门,将今天的脉案按顺序叠好,放进抽屉最上层。月光从窗棂钻进来,照在那本翻得起了毛边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上,书页间夹着的干枯艾叶,在风里轻轻颤动,像在应和着他心里那句没说出口的话——原来所谓纯熟,不过是把古人的智慧熬进日常,让每个方子都长着眼睛,能看清病人最真实的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