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87章 药香漫巷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87章 药香漫巷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晨雾还没褪尽时,陈砚之已经把药铺的门板下了大半。第三块门板刚落地,就见巷口晃过来个熟悉的身影——是邻村的周老汉,手里攥着个布包,脚步比上次稳当多了。

“小陈大夫,早啊。”周老汉咧着嘴笑,露出豁了颗牙的牙床。上个月他来的时候,还得靠儿子半扶半搀,膝盖肿得像个紫茄子,说是蹲下去就站不起来。

陈砚之往柜台后让了让:“周大爷,您这腿利索多了?”

“利索!利索!”周老汉把布包往柜台上一放,解开绳结,里面是几个滚圆的红薯,还带着泥土的潮气,“按你说的,每天用艾叶煮水泡腿,再喝那药汤,现在不光能蹲,前天还帮着老婆子挑了两桶水呢!”

陈砚之笑着把红薯挪到一边,伸手按了按周老汉的膝盖:“还疼不?”

“不疼了不疼了,就是阴天还发点沉。”周老汉试着弯了弯腿,动作虽慢,却不用再扶东西。

“那是湿气还没除净。”陈砚之转身抓药,“这次给您加点独活,能往骨头缝里渗。”他一边称药,一边念叨,“艾叶水别停,泡完记得擦干,鞋底子垫双棉垫,别沾凉气。”

周老汉应着,眼睛却直勾勾盯着药柜上的脉案本。那本子摊开着,上面是陈砚之昨天写的方子,字迹比去年工整了不少,旁边还画着小小的示意图——比如给小儿积食画了个鼓鼓的肚子,给咳嗽病人画了片叶子,旁边标着“枇杷叶”。

“你这本子上还画小人儿?”周老汉乐了,“比镇上老大夫那鬼画符强多了,咱庄稼人看得懂。”

陈砚之耳根有点热:“怕记混了,画着玩的。”

正说着,门口的铜铃“叮铃”响了——这铃铛是爷爷前阵子挂的,说病人来了不用喊,听着声就知道。进来的是个穿蓝布衫的年轻媳妇,怀里抱着个襁褓,脸色白得像窗纸。

“陈大夫,您给看看娃。”媳妇的声音发颤,掀开襁褓一角,露出个小脸皱巴巴的婴儿,呼吸时胸口起伏得厉害,鼻子里像堵着东西,发出“呼噜呼噜”的响。

陈砚之刚要伸手,爷爷从里屋走了出来,手里端着个搪瓷缸。他没说话,只是往桌边挪了挪,给陈砚之腾出地方。

“娃多大了?”陈砚之轻声问,指尖悬在婴儿手腕上方,先看了看孩子的囟门——那里鼓着个小包,像个小馒头。

“刚满四十天,”媳妇抹了把泪,“从前天开始就喘,村里的大夫说是着凉,喂了药也不管用,昨晚还发烧了。”

陈砚之摸了摸婴儿的后颈,热得烫手。再看舌苔,舌尖红得像点了朱砂。他又凑近听了听,孩子的呼吸声里裹着细碎的“嘶嘶”声,像破风箱。

“是肺热壅塞。”陈砚之笃定地说,转身抓药时动作没停,“杏仁、苏子各3克,润肺平喘;加2克石膏,清清热;再用点甘草调和,熬成药汁,每次喂半调羹,一天三次。”

他包药时,爷爷忽然开口:“看看指纹。”

陈砚之恍然——光顾着看舌苔听呼吸,差点忘了婴幼儿要查指纹。他轻轻捏着婴儿的小手,把手指捋直了,在自然光下细看:那根青筋已经紫黑了,直冲到了指节。

“是急惊风的前兆。”陈砚之心里一紧,又往药包里加了点钩藤,“这药得熬得浓点,喂的时候兑点蜂蜜,娃能爱喝些。回去用温水给娃擦脖子、腋下,别捂太厚,热散不出来更麻烦。”

年轻媳妇千恩万谢地走了,爷爷才慢悠悠地说:“看婴儿病,得把眼睛瞪得像铜铃,一点细节都漏不得。你刚才只看了囟门,没查指纹,这要是耽误了,可不是小事。”

陈砚之点头:“记下了。”他看着爷爷手里的搪瓷缸,里面泡着胖大海,想起去年自己给病人开胖大海,还闹过笑话——把剂量开错了,让病人喝得拉肚子,当时爷爷没骂他,只是默默在脉案本上写了行字:“药如用兵,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及。”

铜铃又响了,这次进来的是镇上的货郎,挑着的担子还放在门口,竹筐里的拨浪鼓“咚咚”地晃。

“陈大夫,给我弄点治脚气的药。”货郎脱了鞋,露出的脚趾缝里烂得流脓,“跑了这几趟乡,脚闷在胶鞋里,痒得钻心,夜里抓得出血也不解气。”

陈砚之想起爷爷教的方子:“苦参、黄柏、地肤子各15克,煮水泡泡,能止痒杀菌。再给您配点药膏,晚上抹上,记得换双透气的布鞋,别穿胶鞋了。”

“哪能不穿啊,”货郎叹气,“这胶鞋结实,挑担子磨不破。”

“那您垫双丝瓜络鞋垫,”陈砚之从柜角翻出个干丝瓜络,是前阵子晒的,“这东西吸汗,比棉鞋垫管用,我给您剪合适的尺寸。”

货郎看着他剪丝瓜络时专注的样子,忽然说:“前儿我在李家庄送货,听见有人夸你呢,说你给王寡妇家娃治疹子,用艾草煮水洗澡,比药膏管用多了。”

陈砚之手上一顿,想起那户人家——王寡妇家的娃起了满身红疹子,用了药膏反倒更痒,他想起爷爷说的“外治之法,能避药之苦”,就让她用陈艾煮水给娃泡澡,果然三天就消了。

“都是爷爷教的。”陈砚之低声说。

货郎走后,爷爷把搪瓷缸往桌上一放,缸底的胖大海泡得像朵花。“听见没?”爷爷眼里的笑藏不住,“名声是慢慢攒的,不是靠喊出来的。”他指了指墙上的锦旗——那是上个月张婆婆送的,红底黄字写着“妙手仁心”,字歪歪扭扭的,却是陈砚之最宝贝的东西。

中午的日头烈起来时,药铺里挤满了人。有来拿调理身体的药的,有专门送自家种的蔬菜来的,还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朵野菊花,说是“给陈哥哥当药引”。陈砚之忙得团团转,却没像从前那样手忙脚乱——比如给李大叔抓治腰疼的药时,顺手加了片生姜,提醒他“用黄酒煎药”;给张嫂子开治头疼的方子时,特意嘱咐“别总熬夜做针线活”。

爷爷坐在角落里的竹椅上,看着陈砚之给病人解释药方,看着他把脉时微微皱眉的样子,看着他接过病人递来的黄瓜时腼腆的笑。偶尔有人问:“陈老爷子,您咋不亲自看了?”爷爷就眯着眼笑:“我这孙儿比我强,他知道你们庄稼人干活累,开药时会多放两味健脾的,不像我,年轻时只知治病,不懂顾着你们的力气。”

傍晚收摊时,陈砚之盘点药材,发现甘草和生姜用得最快。他想起爷爷说的“甘草调和诸药,生姜温胃散寒”,这两样都是最普通的药,却最常用——就像日子,看着平淡,却藏着最实在的道理。

锁门时,铜铃又响了,是早上那个年轻媳妇抱着娃回来了,脸上带着笑:“陈大夫,娃不喘了,能睡踏实了!”她怀里的婴儿咂着嘴,小脸红扑扑的,比早上精神多了。

陈砚之看着那张小脸,忽然觉得药铺里的药香,混着巷子里的饭菜香、远处的蝉鸣,还有婴儿的呼吸声,酿成了一种特别的味道——那是让人心里踏实的味道。

爷爷站在阴影里,看着陈砚之给媳妇仔细交代后续的护理法子,悄悄摸出旱烟袋,却没点燃,只是在手里摩挲着。烟袋杆上刻着的“医者仁心”四个字,在暮色里闪着温润的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