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8章 药圃里的启示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8章 药圃里的启示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秋分这天,天气晴好,阳光不燥不烈,像一层薄纱,轻轻盖在葆仁堂的院子里。后院的药圃里,各种药材长得正旺,紫苏的紫叶像一片片小扇子,薄荷的绿叶上还挂着晨露,金银花的藤蔓顺着竹架爬得老高,开着星星点点的白花和黄花。

陈砚之正在药圃里除草。他戴着草帽,穿着布鞋,裤腿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沾了些泥土。祖父说,认药不如种药,亲手种过的药材,才能真正了解它的性子,知道它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采收,药效最好。

“这紫苏得勤浇水,但不能积水,它的根怕涝。”祖父站在药圃边,手里拿着一把小铲子,时不时给陈砚之指点,“你看这叶子,边缘发焦的,就是水浇少了;叶子发黄、往下耷拉的,就是水浇多了。种药和看病一样,都得恰到好处,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

陈砚之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把紫苏周围的杂草拔掉。他想起自己之前看的一个病人,因为咳嗽,自己买了些止咳药来吃,结果越吃咳得越厉害。后来才知道,他的咳嗽是因为痰湿,而他吃的止咳药是敛肺的,把痰湿敛在里面了,自然好不了。这就像种紫苏,水多了不行,水少了也不行,用药也是如此,得根据具体情况来。

“爷爷,这薄荷什么时候采收最好啊?”陈砚之指着一片长得郁郁葱葱的薄荷问。薄荷的叶子散发着清凉的香气,闻着就让人神清气爽。

“薄荷得在开花前采收,这时候它的挥发油含量最高,药效最好。”祖父蹲下身,掐了一片薄荷叶子,揉了揉,放在鼻尖闻了闻,“你太爷爷以前说,薄荷性凉,能疏散风热,但也不能多吃,吃多了会耗气。就像这阳光,适量能让植物生长,太多了就会把植物晒死。”

陈砚之拿起一片薄荷叶子,学着祖父的样子揉了揉,清凉的香气瞬间充满了鼻腔。他想起课本里说的“中药的采收时节和方法对药效有影响”,以前总觉得是句空话,现在亲手种了,才明白其中的道理。每一味药,都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顺应规律,才能得到最好的药效,这便是中医“天人合一”理念的最好体现。

上午来了位病人,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说自己最近总是头晕,站起来的时候更厉害,还伴有耳鸣。她的女儿陪着来的,手里拿着一张脑部ct的片子,说西医检查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有点脑供血不足,开了些药,吃了也没效果。

陈砚之给老太太把脉,脉象细弱,像一根细细的丝线。他又看了看老太太的眼睑,结膜苍白,没有血色。“您是不是还觉得心慌、气短,手脚发麻?”他问道,想起医案里说的“气血两虚”引起的眩晕。

老太太点点头:“是啊,有时候做饭,手都有点抖。”

祖父在一旁听着,这时开口道:“看看她的指甲。”

陈砚之让老太太伸出手,只见她的指甲颜色苍白,没有光泽,月牙也很小。“这是典型的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所以才会头晕、耳鸣。”祖父说,“脑供血不足只是表象,根源是气血亏虚,得补气养血。”

他让陈砚之开方子:“用八珍汤加减,再加些天麻、钩藤,平肝潜阳,缓解头晕。”祖父顿了顿,又说,“另外,让她女儿每天给她做些红枣小米粥,红枣补气血,小米健脾胃,慢慢调理。”

老太太的女儿拿着药方,感激地说:“谢谢陈老先生,我妈就信您的话。以前在医院开的药,她总说吃了不舒服。”

“中药调理慢,但能从根上解决问题。”祖父笑着说,“就像这药圃里的菜,得慢慢长,急不来。”

老太太走后,陈砚之看着药圃里的药材,忽然觉得,病人就像这些药材,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就像每种药材的生长习性不同,不能用一种方法去对待。有的病人需要猛药攻之,就像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有的病人需要缓药调理,就像有些植物喜欢阴凉的环境。这便是中医的“辨证施治”,也是药圃给陈砚之的启示。

中午,陈砚之在药圃里摘了些新鲜的紫苏叶,祖母用它做了紫苏炒鸡蛋。紫苏的清香混着鸡蛋的香味,让人胃口大开。“这紫苏不光能做菜,还能入药。”祖母一边给陈砚之夹菜一边说,“夏天的时候,用紫苏叶泡水喝,能预防中暑;感冒了,用紫苏叶和生姜一起煮水喝,能发汗解表。”

陈砚之吃着菜,心里忽然有了个想法:“奶奶,您能不能教我认认这些药材?我虽然知道它们的名字和功效,但总觉得还不够熟悉。”

祖母笑着说:“好啊,以后你每天早上都来药圃,我教你认。”

下午,陈砚之跟着祖母在药圃里认药。祖母虽然不是医生,但在葆仁堂待了一辈子,对各种药材的习性了如指掌。“这是蒲公英,你看它的叶子边缘有锯齿,根是圆锥形的,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祖母指着一株开着小黄花的植物说,“它的种子一吹就飞,到处都能生长,性子野得很,就像那些热毒炽盛的病人,得用猛药才能降住。”

“这是马齿苋,叶子是肉质的,酸酸的,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祖母又指着一种贴着地面生长的植物说,“它耐旱耐涝,生命力强,就像那些体质强壮的病人,一点小病不用吃药也能扛过去。”

陈砚之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他发现,祖母认药,不像课本里那样讲性味归经,而是用最朴素的语言,把药材的性子和人的性子联系起来,既好记,又易懂。这让他想起祖父说的“医者意也”,中医的很多道理,不是靠语言能说清楚的,得靠心去领会,去感悟。

傍晚的时候,陈砚之在药圃里给金银花浇水。金银花的藤蔓上开满了花,有白色的,有黄色的,像一个个小小的喇叭,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他想起医案里说的,金银花能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是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的常用药。

忽然,他看见一只蜜蜂停在一朵金银花上,正忙着采蜜。蜜蜂采完蜜,又飞到旁边的紫苏花上。陈砚之看着蜜蜂忙碌的身影,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中药的配伍,就像蜜蜂采蜜,不同的药材搭配在一起,能发挥出更好的药效。就像金银花配连翘,清热解毒的力量更强;紫苏配生姜,发汗解表的效果更好。

他想起自己之前开的一个方子,用了金银花清热解毒,却忘了加些疏散风热的药,结果效果不理想。现在看来,是自己的配伍思路太单一了,就像蜜蜂只在一朵花上采蜜,酿不出好蜜来。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药圃里,给各种药材镀上了一层金边。陈砚之站在药圃里,看着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心里充满了喜悦和感悟。他知道,药圃不仅是药材生长的地方,更是他学习中医的课堂。在这里,他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能领悟到中医最朴素、最本质的道理。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药材的香气,那香气里,有自然的味道,有生命的味道,更有中医智慧的味道。陈砚之知道,自己会继续在这片药圃里学习、感悟,让自己的医术像这些药材一样,在时光的滋养下,慢慢成长,慢慢成熟。而葆仁堂的药香,也会因为这份成长和成熟,在岁月里更加醇厚,更加悠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