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417章 伏天膏香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417章 伏天膏香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入伏头天,日头毒得像要把柏油路烤化,葆仁堂的门帘却挂得严实,门楣上悬着的“清凉”木牌被晒得发烫。陈砚之刚把最后一味药包进纸包,就听见林薇在里屋喊:“陈哥,李奶奶来了,说后背的疹子又痒得钻心!”

掀帘进来的李奶奶拄着拐杖,后背的棉布衫被抓得皱巴巴,一坐下就直咧嘴:“小陈大夫,你给我看看,这疹子比去年还凶,夜里抓得皮都破了,药膏抹了也不管用。”

陈砚之示意她解开后襟,只见后背布满了成片的红疹子,有些地方结了血痂,边缘还泛着水疱。他指尖轻轻按了按疹子周围的皮肤,抬头问:“奶奶,今年是不是吃了不少荔枝?”

“哎哟你咋知道!”李奶奶拍着大腿,“前阵子邻居送了一筐,甜得很,我天天吃十来个,不吃就馋得慌。”

“这就对了,”陈砚之缩回手,拿起脉枕,“您这是湿热下注,加着点血热。荔枝是热性的,吃多了就像往火上添柴,疹子能不厉害吗?”他三根手指搭在李奶奶腕上,沉吟片刻,“脉滑数,舌红苔黄腻,跟我猜的一样。”

林薇已经端来一盆温水,手里拿着块软毛巾:“奶奶,先擦擦背,我给您换种药膏。”她轻轻擦去李奶奶背上的皮屑,边擦边说,“您去年那药膏是治风寒疹的,今年这是湿热疹,用错了反而堵得更厉害。”

“那咋办啊?”李奶奶急得直眨眼,“我这老骨头可经不起折腾。”

陈砚之已经在写药方,笔尖在纸上沙沙响:“我给您开个清热利湿的方子,龙胆草、黄芩、栀子,这三味是清肝胆湿热的;再加茯苓、泽泻,把湿气往下引,从尿里排出去。您先抓五副,每天一副,水煎两次,混在一起分早晚喝。”他把药方递过去,“记得,煎药时加三枚大枣,中和一下药的苦味,别放糖,甜食也得停了。”

“那外头上啥药啊?”李奶奶最急这个,“夜里痒得实在熬不住。”

林薇从药柜下层拖出个青瓷罐,揭开盖子,一股清凉的薄荷香漫开来:“这是新熬的紫草膏,我加了青黛和冰片,您看,颜色是青绿色的,比去年的红药膏凉性大。”她用竹片挑出一点,抹在李奶奶后背的疹子上,“您试试,是不是凉丝丝的?这药膏能清热止痒,还能收水疱,比抓管用多了。”

“哎!舒服!”李奶奶直吸气,“比刚才轻快多了!小林姑娘这手艺,跟你爷爷当年一个样!”

正说着,门帘又被推开,一股热气卷着汗味涌进来。“陈大夫,林姑娘,救个急!”进来的是快递员小王,抱着个冰袋捂在膝盖上,裤管卷到大腿,膝盖又红又肿,“刚才送件时摔了一跤,膝盖磕在台阶上,现在动都动不了。”

陈砚之上前扶他坐下,轻轻挪开冰袋,见膝盖内侧肿起个包,皮肤下隐隐有青紫色的瘀斑。“能弯腿不?”他扶着小王的脚踝试了试,小王疼得“嘶”了一声。“骨头没事,是皮下血肿,有点韧带挫伤。”

林薇已经从里屋拿出个黑陶钵,里面装着褐色的药膏,正用勺子往纱布上抹:“这是活血散瘀膏,我加了三七和血竭,比普通红花油劲儿大。”她把药膏往小王膝盖上一贴,用绷带缠紧,“刚摔不能马上用这个,您已经冰敷半小时了,正好用上。这药膏能把瘀血化开,明天就能消点肿。”

“用不用吃点药?”小王龇牙咧嘴地问,“我下午还得送件呢。”

“给你开点跌打丸,”陈砚之边写方子边说,“中成药,方便携带,按说明吃就行。记住,别使劲弯腿,送件时尽量推车,少走路。晚上回家用热毛巾敷十分钟,再换次药膏。”他把药盒递过去,“这药膏一天换两次,明天要是还肿,再来找我。”

小王一瘸一拐地走了,李奶奶已经换好药,正拿着药方看:“小陈大夫,我这药里咋有栀子?我记得隔壁老张头治高血压也用这个。”

“中药讲究‘异病同治’,”陈砚之笑着解释,“老张头是肝阳上亢,栀子能清肝火;您是湿热疹子,栀子能清湿热,虽然病不一样,但都是‘热’在作祟,所以都能用。”他指着药方,“您看这方子,龙胆草苦寒,能泻肝胆实火,您这疹子长在后背,对应中医的‘肝经’,正好对上。”

林薇端来杯绿豆汤递给李奶奶:“奶奶,喝点这个,解解暑气。您那药膏记得每天换两次,换的时候用温水擦干净,别用肥皂,那玩意儿伤皮肤。”

“哎哎,记着了。”李奶奶喝着绿豆汤,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你爷爷呢?好阵子没见他了。”

“爷爷在里屋整理医案呢,”林薇往灶房走,“我去叫他出来跟您唠唠?”

“别别,让他忙,”李奶奶摆手,“有你们俩在,我们这老街坊就踏实。想当年你爷爷给我治腿的时候,你俩还穿开裆裤呢!”

正说着,爷爷掀帘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本泛黄的医案:“刚才听见李嫂子的声音了,疹子好些了?”他翻到其中一页,“你看,这是二十年前你第一次起疹子的记录,跟现在症状差不多,都是吃了荔枝闹的,当时用的方子比现在多两味药,现在精简了,效果更好。”

李奶奶凑过去看,医案上的字迹苍劲有力,旁边还画着疹子的草图。“还是你老爷子细心!”她感慨道,“现在的年轻大夫,哪有这耐心记这些。”

“他们俩也不差,”爷爷指着正在打包药膏的林薇和写药方的陈砚之,“砚之辨证准,开方稳;薇薇的外治法,青出于蓝,比我当年熬的膏药细润。”

陈砚之闻言抬头笑了笑:“还是爷爷教得好,上周那个产后风湿的病人,您提醒我加桑寄生,果然见效快。”

“那是因为她气血虚,桑寄生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一举两得。”爷爷翻着医案,“学医跟熬膏一样,得慢慢熬,急不得。就像薇薇熬的紫草膏,得用菜籽油浸三天,再用文火熬五个时辰,差一分钟都出不来那股清清凉凉的劲儿。”

林薇正好把熬好的紫草膏装进小瓷盒,闻言笑着说:“爷爷总说我去年熬的膏太稀,今年我特意多加了两钱蜂蜡,您摸摸,这硬度刚好。”她递过一个小盒,“李奶奶,这个您带回去,夜里要是痒得厉害,就抹点,比药膏方便。”

李奶奶接过来,沉甸甸的,打开盒盖闻了闻:“真香,比雪花膏还好闻!”

送走李奶奶,日头已经偏西,陈砚之正在整理药方,忽然问:“爷爷,下午那个痛风的病人,您觉得我开的方子咋样?我用了土茯苓、萆薢,加了点车前子,应该能降尿酸吧?”

爷爷接过药方看了看:“方向对,但他舌苔腻得厉害,湿气太重,得再加一味苍术,燥湿健脾,不然光利湿,脾运化不起来,湿气还会再生。”他指着药方,“你看,他脉濡缓,说明脾虚,苍术既能燥湿,又能健脾,正好补上这块。”

林薇正在给药膏贴标签,闻言抬头:“那外用药呢?我给他用了芒硝外敷,能消肿,要不要加点冰片?”

“可以加,”爷爷点头,“冰片能透皮,让芒硝的凉性钻得更深,就是别加多了,免得刺激皮肤。”

陈砚之修改着药方,忽然笑了:“难怪病人总说咱们葆仁堂的药见效快,原来祖孙三代都在这儿‘抠细节’。”

“可不是嘛,”林薇把贴好标签的紫草膏摆进药柜,“上次那个脚踝扭伤的小伙子,您让我在膏药里加了点麝香,他第二天就说不那么胀了,说比医院的绷带管用。”

爷爷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走到门口推开一条缝,望着外面渐渐柔和的阳光:“葆仁堂的招牌,靠的就是这‘辨证准、用药细’六个字。你们俩啊,把这六个字守住了,就守住了街坊们的信任。”

陈砚之抬头,见林薇正把新熬的膏药整齐地码在架子上,夕阳透过窗棂,在药膏盒上镀了层金边。药香混着淡淡的蜂蜡味漫开来,和着老街坊们的笑语声,在伏天的热空气里,酿出了最踏实的味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