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411章 膏药传薪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411章 膏药传薪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炭盆里的银丝炭烧得正旺,映得葆仁堂的药柜泛着暖光。陈砚之蹲在青石台前,手里捏着块乌黑的膏药坯,正用铜碾子反复碾压。膏药里掺了新熬的芝麻油,碾开时拉出细密的丝,混着当归和独活的药香,在屋里漫开。

“林薇,把那罐血竭末递过来。”他头也不抬,鼻尖沾着点膏药渣,“张大妈的膝关节积液刚消,这膏药得加三分血竭,活血不留瘀,不然容易复发。”

林薇从药柜里翻出小锡罐,打开时一股淡淡的腥甜气飘出来:“这是去年从云南收的血竭,比普通的红透多了。”她用小勺舀了点,小心翼翼撒在膏药坯上,“你看这颜色,像不像石榴籽?”

“正是这成色才管用。”陈砚之把血竭末碾进膏药里,“她那是创伤后瘀阻,光用独活、牛膝不够,得加活血的。你上次给她做的艾灸盒,用着还行不?”

“别提了,”林薇笑着摇头,“大妈说艾灸时烫得慌,我改成竹制的了,底下垫了层棉布,她说舒服多了。对了,她女儿刚才打电话,说大妈这两天总觉得膝盖发沉,是不是该加点利湿的?”

陈砚之停下碾子,想了想:“加半两萆薢粉,她舌苔腻,是有湿。你等下熬艾水时,再扔把苍术进去,熏洗膝盖,内外夹攻。”他指了指墙上的节气图,“小雪过了,湿气都往骨头缝里钻,光靠膏药不够,得熏洗着把湿气压下去。”

正说着,门帘被推开,张大妈由女儿扶着进来,裹着件驼色棉袄,手里拄着根红木拐杖,一进门就笑:“小陈大夫,小林姑娘,我这腿能弯到九十度了!”她试着弯了弯膝盖,虽然还有点僵硬,却比上次进门时利索多了。

林薇赶紧搬过藤椅让她坐下,又往炭盆边挪了挪:“大妈您慢点,刚熏完艾水吧?我闻着股艾味儿呢。”

“可不是嘛,”张大妈的女儿接过话头,“小林姑娘教的法子,每天用艾水熏二十分钟,我妈说熏完腿上像裹了层暖毯子,晚上睡觉都不抽筋了。”

陈砚之伸手按了按张大妈的膝盖,指尖下的肌肉比上次松软多了,积液消得差不多了。“大妈,您伸舌头我看看。”他示意道。

张大妈吐了吐舌头,舌苔还是有点白腻,但比上次薄了不少。陈砚之点点头:“湿气还没去净,膏药里加了萆薢,等下再给您开两副内服的,茯苓、白术、泽泻,健脾利湿的,跟膏药配着来。”

“我就信你这法子,”张大妈拍着藤椅扶手,“上次去医院,大夫说要抽积液,我怕疼,就来你这儿了。你这膏药贴上,第一天就觉得坠得慌的劲儿轻了,现在啊,买菜都能自己拎个小篮子了!”

林薇趁机拿起膏药坯,在炭火上慢慢烤软:“大妈,这次的膏药加了血竭,揭的时候慢点,我给您备了瓶橄榄油,揭之前抹点,不疼。”她把膏药摊在手心揉了揉,又用竹刀把边缘修得整整齐齐,“您看,这膏药边缘薄,中间厚,贴在膝盖上不硌得慌,走路也方便。”

张大妈的女儿看着林薇仔细地把膏药贴在母亲膝盖上,忽然问:“小陈大夫,我婆婆也有这毛病,她总说膝盖凉,能用这膏药不?”

陈砚之想了想:“得看情况,要是摸着膝盖冰凉,遇冷就疼,那得加肉桂和干姜,把阳气提起来;要是摸着有点热,还肿,那就不能加这些,得换黄柏、知母,清热的。”他从药柜里拿出两贴膏药,“这贴红的加了肉桂,那贴青的加了黄柏,您让她先试试红的,要是贴完觉得烫得慌,就换青的,记得贴之前先用热毛巾敷敷膝盖,毛孔开了药效才进得去。”

张大妈的女儿接过膏药,小心翼翼收进包里,又问:“那熏艾水的方子能用不?”

“能用,”林薇递过一张纸条,“这是加了生姜和花椒的方子,比大妈用的那个劲儿大点,适合膝盖凉的。熏的时候别烫着,离远点,觉得热就行。”

送走张大妈,林薇收拾着熏洗用的陶罐,忽然指着药柜最上层:“砚之,上次泡的国公酒该滤出来了吧?泡了快俩月了,当归、枸杞、牛膝,泡在米酒里,治关节疼的。”

陈砚之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膏药渣:“可不是嘛,昨天就该滤了。你把纱布拿来,咱们今天就滤出来。”他搬过梯子爬上药柜,取下那个黑陶酒坛,打开时一股醇厚的药香混着酒香漫出来,引得刚进门的老李头直抽鼻子。

“好香啊!小陈大夫,这是泡的啥好酒?”老李头拄着拐杖,手里拎着个布包,“我那老寒腿,最近总觉得迈不开步,听说你这儿有好酒治这病?”

林薇赶紧解释:“李大爷,这是国公酒,不是平常的酒,泡了药的,专门治关节疼的。”

陈砚之从酒坛里舀出点酒,倒在白瓷碗里,酒色呈琥珀色,清亮亮的。“大爷您尝尝,不辣嗓子。”他递过碗。

老李头抿了一小口,砸吧砸吧嘴:“嘿,这酒绵得很!比我家那二锅头强多了。我这腿啊,天一转凉就像灌了铅,走二十步就得歇会儿,能治不?”

陈砚之扶他坐下,卷起他的裤腿,见膝盖又红又肿,按下去还有个小坑。“您这是寒湿痹阻,”他摸了摸脉,“脉沉迟,得温着来。这国公酒您每天喝半两,再配上膏药,我给您加了麻黄和附子,能把寒气往外赶。”

林薇已经找出膏药坯,在炭火上烤着:“大爷,这膏药得贴在膝盖内侧,那儿有个膝眼穴,药劲儿能顺着穴位走。我再教您个按揉的法子,每天按按足三里,您看,就在膝盖下头,按到发酸就行,能帮着酒劲儿散开。”

老李头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我那口子总说我不爱惜腿,年轻时候在砖窑厂搬砖,贪凉坐在湿地上歇着,是不是那时候落下的病?”

“有这关系,”陈砚之边写药方边说,“寒湿这东西,就爱往老伤里钻。您这酒啊,得温着喝,别凉着喝,不然伤胃。膏药晚上贴,早上揭,白天熏艾水的时候加点艾叶和花椒,跟酒劲儿凑一起,效果更好。”

正说着,爷爷从里屋出来,手里拿着本线装书,慢悠悠道:“小雪前后,痹症最易反复,光用酒和膏药不够,得加味防风汤。”他翻开书,指着其中一页,“你看这方子,防风、当归、赤茯苓,再加些秦艽,既能祛风,又能活血,配着国公酒,内外都顾着。”

陈砚之凑过去看,连连点头:“还是爷爷想得周全,我光想着外用了,忘了内服得加祛风的。”

林薇笑着说:“爷爷您就是我们的定海神针,有您在,我们心里就踏实。”

爷爷捋着胡子笑:“你们俩现在也能独当一面了,就是得多琢磨。这治关节病啊,就像种庄稼,得看天看地看苗情,人不一样,方子也得跟着变,不能死搬硬套。”

老李头在旁边听得直点头:“我就信你们这实在劲儿,不像有的大夫,不管啥病都开一样的药。”

陈砚之把开好的药方递给老李头的儿子,又嘱咐:“这药得泡一个时辰再煎,大火烧开,小火煎二十分钟,早晚各喝一碗,喝的时候加点红糖,不那么苦。”

林薇则把贴膏药的法子写在纸条上,连怎么温酒、怎么熏洗都写得明明白白:“大爷您照着做,有啥不舒服就让您儿子打电话来问。”

老李头乐呵呵地接过药方和膏药,临走时还回头说:“等我好利索了,给你们送两斤我种的山药!”

炭盆里的火渐渐弱了,陈砚之添了块炭,看着林薇把滤好的国公酒装进小瓷瓶,贴好标签。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空气中药香、酒香、炭火气混在一起,暖融融的。

“下一个该是王大叔了吧?”林薇数着预约本,“他那腱鞘炎,贴了您配的膏药,说疼轻多了。”

陈砚之点点头,拿起膏药坯:“他那得加些透骨草,小雪节气,筋脉容易发紧,透骨草能钻到骨头缝里去,把那股紧劲儿松开。”

林薇笑着应道:“我这就去拿透骨草,磨成粉掺进去。对了,晚上咱们包饺子吧,萝卜羊肉馅的,暖身子,也给爷爷换换口味。”

“好啊,”陈砚之低头碾着膏药,嘴角扬起笑意,“等送走王大叔,咱们就去买萝卜。”

屋外的雪还在下,但葆仁堂里却暖烘烘的,药香弥漫,就像一个被时光温柔包裹的角落,守护着街坊们的筋骨,也见证着两个年轻人在传承中慢慢成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