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322章 秋雨里的膝头病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322章 秋雨里的膝头病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葆仁堂的屋檐往下滴着水,串成晶莹的帘子。陈砚之正在柜台后用细麻绳捆扎晒干的艾叶,林薇蹲在药炉边,往砂锅里添了块生姜——这是给常来的李奶奶熬的生姜羊肉汤,老人家风湿犯了,膝盖肿得像个馒头。

“吱呀”一声,木门被推开,带进股秋雨的凉气。一个穿深蓝色中山装的老爷子拄着拐杖,一步一挪地走进来,拐杖头在青砖地上敲出“笃笃”的响。“小陈医生,小林姑娘……”老爷子喘着气,额角沁着薄汗,“这膝盖又跟我较劲了,阴雨天疼得钻心,贴了膏药也不管用。”

林薇赶紧搬过藤椅,垫上厚棉垫:“王大爷您坐,刚熬了驱寒汤,先暖暖。”她记得王大爷是退休的中学教师,常年站着讲课,膝盖早就磨出了毛病。

陈砚之放下艾叶,蹲在老爷子面前,轻轻卷起他的裤腿。膝盖骨外侧肿得发亮,皮肤按下去就是个深坑,半天弹不回来。“这是滑膜炎又犯了?”他用指腹在髌骨边缘按了按,老爷子“哎哟”一声,疼得直咧嘴。

“可不是嘛,”王大爷叹着气,“昨天淋了点秋雨,夜里就疼得睡不着,腿弯都弯不了,上厕所都得扶着墙。”他又补充,“不光疼,还觉得沉,像灌了铅似的,早上起来关节还发僵,活动半天才能伸直。”

林薇拿过脉枕,让老爷子搭脉:“脉象沉迟,舌淡苔白腻——这是寒湿痹阻啊。您这老毛病,秋雨一淋,寒湿就往骨头缝里钻。”

陈砚之直起身,往药柜走:“他这是久痹,肝肾都虚了,光驱寒不行,得补肝肾、强筋骨。”他抓出独活,戥子称了十五克,“独活能祛风除湿,还能通痹止痛,专走下肢,对付膝盖的寒湿正好。”

林薇在旁边翻着药书,指尖点在“桑寄生”三个字上:“加桑寄生吧?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上次李奶奶的关节炎,加了这个就好多了。”

“嗯,十五克桑寄生,”陈砚之点头,又抓出杜仲,“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还能安胎,但治腰膝疼痛也厉害,用盐炒过的,药效更能沉到骨头里。”他往药秤上放了片生姜,“生姜温胃散寒,帮着把药劲儿发出来。”

王大爷看着他们抓药,忍不住问:“还是喝汤药啊?能不能扎针试试?我听老邻居说,针灸治这毛病快。”

“可以啊,”陈砚之笑着说,“针药并用效果更好。等会儿给您扎膝眼、阳陵泉、足三里,膝眼能疏通膝关节的经气,阳陵泉是筋之会穴,您这筋都僵了,它能舒筋活络,足三里补气血,让膝盖有劲儿。”

林薇已经拿出银针,在酒精灯上燎了燎:“大爷别怕,这针细得很,扎进去就像蚊子叮一下。扎完我再给您艾灸,艾绒的热气顺着针往里钻,能把寒湿烘出来。”

王大爷还是有点怵:“我这老骨头,经得起折腾吗?”

“放心,”陈砚之接过银针,在膝眼穴周围消了毒,“您这是慢性病,得慢慢调,就像给生锈的合页上油,得一点点渗进去。”他手腕轻转,银针稳稳刺入穴位,老爷子只皱了下眉,没再喊疼。

爷从里屋出来,手里端着个小瓷罐,里面是黑乎乎的药膏:“老王啊,试试我这祖传的膏药,用川乌、草乌、**、没药熬的,专贴寒湿痹痛,比你买的那些管用。”他打开罐子,一股辛辣的药味飘出来,“这药劲儿大,贴上会有点发烫,是正常的,能把寒湿拔出来。”

王大爷闻着药味,眼睛亮了:“这味儿正!比我在药店买的香多了。”

陈砚之已经扎完针,正在调整艾条的高度:“您这情况,得内外兼治。汤药内服,补肝肾、祛寒湿;针灸外治,通经络、止疼痛;再贴膏药,局部拔毒。三管齐下,比单打独斗强。”他往老爷子手里塞了包药渣,“这是熬药剩下的,别扔,加水煮开,放温了泡脚,能把下肢的寒湿往下引。”

林薇在旁边写药方,笔尖划过纸面:“独活15g,桑寄生15g,杜仲12g,牛膝15g,细辛3g,秦艽12g,茯苓15g,肉桂6g,防风12g,川芎10g,人参10g,甘草6g……”她念着药名,“这是独活寄生汤加减,加了肉桂温阳散寒,细辛通窍止痛,正好对付您这寒湿重的。”

“这药得熬多久?”王大爷问,“我那老婆子不会煎药,别弄砸了。”

“我给您代煎,”林薇笑着说,“下午五点来取,装在保温袋里,回去热一下就能喝,一天两次,喝七天。”她往药包里塞了张纸条,“上面写着注意事项,别吃生冷的,别沾凉水,晚上睡觉给膝盖套个护膝,保暖最重要。”

爷在旁边补充:“喝完药要是觉得身上发暖,微微出汗,就说明起效了;要是出汗太多,就告诉我,减点细辛的量。这药虽好,也得看个人体质调整。”

王大爷点点头,又问:“那我这膝盖能好利索不?我还想开春跟老伙计们去钓鱼呢。”

“只要您听话,”陈砚之取下银针,老爷子试着弯了弯腿,惊喜地发现居然能弯到九十度了,“坚持治一个疗程,开春钓鱼肯定没问题。等疼痛缓解了,我再教您几个锻炼膝盖的动作,靠墙静蹲、直腿抬高,都能增强股四头肌,保护膝盖。”

送走王大爷,雨还在下,药炉上的羊肉汤咕嘟咕嘟冒着泡,姜香混着肉香,在屋里漫开来。林薇看着陈砚之收拾针具,突然笑了:“您刚才扎针的时候,王大爷眼睛都亮了,估计是没想到真不疼。”

“针灸的精髓就在‘得气’,”陈砚之擦着银针,“得让病人感觉到酸、麻、胀,才算扎到位,不然光扎个窟窿,有啥用?”他往药炉里添了块炭,“爷那膏药是真管用,当年我爸的关节炎,贴了三贴就不疼了。”

爷在旁边翻着医案,闻言抬头:“那是,这膏药是你太爷爷传下来的,用黄酒熬的,药劲儿才能渗进骨头缝里。治痹证就得这样,针药、膏药、锻炼,一样都不能少,就像打仗,得有主攻,有助攻,才能打赢。”

窗外的雨小了些,屋檐的水滴得慢了,像在数着葆仁堂里的药香。林薇往砂锅里加了块当归,看着羊肉汤泛起的油花,突然觉得这治病救人的道理,就像这锅汤——得有驱寒的姜,补气血的当归,还得有耐心慢慢熬,才能把最暖的药劲儿,熬进骨子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