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5章 老药柜的低语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5章 老药柜的低语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小暑过后,雨水多了起来。一连几天,淅淅沥沥的雨就没停过,把葆仁堂的青石板路淋得油光锃亮,倒映着药铺的幌子,像一幅晕染开的水墨画。

陈砚之正在给药柜除尘。那些药柜是太爷爷传下来的,樟木做的,暗红色的漆皮已经斑驳,露出里面温润的木色。每个抽屉上都贴着泛黄的标签,用小楷写着药材的名字:“当归”“黄芪”“防风”……字迹有的娟秀,有的遒劲,是几代人留下的痕迹。

“慢点擦,别把标签蹭掉了。”祖父坐在一旁的竹椅上,手里拿着一本线装的《本草纲目》,书页已经脆得像枯叶。“这些标签,都是你太爷爷和你爷爷我亲手写的。哪味药放在哪个抽屉,都有讲究,不能乱。”

陈砚之应了一声,用软布轻轻擦拭着抽屉上的铜拉手。铜拉手被摸了几十年,已经光可鉴人,上面还留着深深的指痕,像是被岁月刻下的密码。他想起小时候,总爱在药柜间钻来钻去,闻着各种药材的香味,听祖父讲每味药的故事。那时候觉得,这些药柜就像一个个藏满秘密的宝盒。

“这抽屉里的甘草,为什么要放在最下面?”陈砚之指着最底层一个抽屉问。那抽屉比别的都要大些,里面装满了切得整整齐齐的甘草片,黄澄澄的,散发着淡淡的甜味。

祖父放下书,看了一眼那个抽屉,眼神变得悠远:“甘草号称‘国老’,能调和诸药,就像家里的长辈,总是默默支持着小辈。放在最下面,是让它‘托’着上面的药,也提醒我们,做人行医,都得有甘草的性子,能包容,能调和。”

陈砚之恍然大悟。他以前只知道甘草能调和药性,却不知道连存放的位置都有这么深的讲究。这些老药柜,不仅仅是装药材的容器,更是一代代医者经验和智慧的载体,每一个抽屉,都藏着一句没说出口的教诲。

上午来了位病人,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脸色苍白,说话有气无力的。她一坐下就从包里拿出一沓化验单,叹了口气说:“陈老先生,我这贫血,西医说是什么缺铁性贫血,吃了好多补铁的药,还是没好。您看中医能不能调理调理?”

陈砚之给她把脉,脉象细弱,像一根快要断的丝线。他又看了看她的眼睑,结膜苍白,没有血色。“您平时是不是总觉得累,稍微动一动就心慌?”他问道,想起课本里说的“血虚”症状。

姑娘点点头:“是啊,有时候蹲下去再站起来,眼前都发黑。而且月经量也特别多,每次都得七八天。”

祖父在一旁听着,这时开口道:“伸出舌头我看看。”姑娘依言伸出舌头,舌质淡白,苔薄白。祖父点点头,对陈砚之说:“你说说,这该用什么方子?”

陈砚之想了想,说:“应该是气血两虚,用八珍汤吧?补气养血。”

祖父没直接说对不对,而是问姑娘:“平时是不是爱吃生冷的东西?”

姑娘愣了一下:“是啊,我特别喜欢吃冰淇淋,夏天几乎天天吃。”

“这就对了。”祖父对陈砚之说,“她这血虚,不光是失血多,还跟脾虚有关。脾主运化,吃太多生冷的东西,伤了脾阳,运化不了水谷精微,气血生化无源,光补气血不行,还得温脾阳。”他顿了顿,“八珍汤可以用,但得加些干姜、砂仁,温中健脾。”

陈砚之赶紧在药方上添了两味药,心里有些惭愧。他只看到了“血虚”的表象,却没找到“脾虚”的根源,就像只看到了药柜里的药材,却没明白它们为什么要那样摆放。

姑娘拿着药方去抓药了,抓药的老张师傅正在药柜前忙碌。老张师傅在葆仁堂抓了四十多年药,闭着眼睛都能摸到每味药的位置。他抓起一把当归,放在戥子上称,动作熟练得像在表演。“当归要选这种主根粗长、油润的,才是好货。”他一边称药一边对陈砚之说,“你看这断面,黄白色,有裂隙,还有棕色的油点,这叫‘油头’,药效才好。”

陈砚之凑过去看,果然如老张师傅所说。他以前抓药,只知道按重量称,却不知道还要看药材的品相。老张师傅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笑着说:“药是治病的,得对得起病人。差一点,药效就可能差一大截。你太爷爷以前常说,‘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说的就是这个理。”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句话陈砚之从小听到大,刻在药铺的墙上,也刻在祖父的心里。以前总觉得是句空话,今天看着老张师傅认真挑选药材的样子,才明白其中的分量。那是一种无需监督的自律,一种对生命的敬畏。

中午雨停了,阳光从云缝里钻出来,照在院子里的青苔上,亮得晃眼。陈砚之帮着老张师傅把晒在院子里的药材收进来,有枸杞、菊花、金银花,都是刚采下来不久的,还带着阳光的味道。

“这枸杞得晒干了才能收,潮一点都不行,容易发霉。”老张师傅一边把枸杞装进麻袋,一边说,“以前没有烘干机,全靠太阳晒,遇到连阴天,就得守在炭火旁烘,一夜都不能睡,就怕坏了。”他指着角落里一个破旧的竹筛,“那是你太爷爷用的,筛枸杞用的,眼儿大小都有讲究,太大了漏不出杂质,太小了又会漏掉好枸杞。”

陈砚之拿起那个竹筛,竹篾已经有些朽了,边缘被磨得光滑。他仿佛能看见太爷爷佝偻着身子,在灯下筛枸杞的样子,眼神专注得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那些看似简单的动作里,藏着的是对药材的珍视,对技艺的执着。

下午来了位特殊的病人,是个研究中医药的教授,姓刘。刘教授戴着厚厚的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的,一进门就说:“陈老先生,我是慕名而来的。听说您这里有一些老药方,尤其是治疗痹症的,能不能让我见识见识?”

祖父笑了笑:“刘教授客气了。都是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谈不上见识,互相交流吧。”他让陈砚之去把那个上了锁的木盒拿来,“这里面有几张你太爷爷留下的治痹症的方子,刘教授不嫌弃的话,就看看吧。”

刘教授接过木盒,小心翼翼地打开,拿出里面的药方,戴上眼镜仔细看着,时不时发出一声惊叹。“这方子好啊!”他指着其中一张说,“用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再加上附子温阳散寒,针对风寒湿痹,真是恰到好处。而且这剂量,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及。”

陈砚之在一旁听着,心里既自豪又惭愧。自豪的是太爷爷留下的方子能得到专家的认可,惭愧的是自己对这些方子的理解还太肤浅。他看着刘教授专注的神情,忽然明白,中医的传承,不仅仅是家族内部的事情,更需要与外界交流、碰撞,才能让这些老智慧焕发出新的生机。

刘教授临走时,握着祖父的手说:“陈老先生,这些方子太珍贵了。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中医了,觉得太老、太慢,其实中医里藏着的智慧,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研究。”

祖父点点头:“是啊,就像这老药柜,看着旧了,可里面的药,照样能治病。关键是得有人懂它,用它。”

傍晚关店时,陈砚之又去擦药柜。他的手指抚过那些泛黄的标签,仿佛能听见老药柜在低声诉说着什么。诉说着太爷爷在灯下写药方的夜晚,诉说着祖父年轻时背着药箱走村串户的艰辛,诉说着老张师傅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首古老的歌谣,提醒着他,自己脚下的这条路,承载着多少代人的希望和心血。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药材的香气,那香气里,有岁月的味道,有智慧的味道,更有传承的味道。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药柜上投下长长的影子。陈砚之轻轻关上最后一个抽屉,听见“咔哒”一声轻响,像是老药柜在回应他的承诺。他知道,只要这些药柜还在,只要这些药香还在,中医的根,就永远不会断。而他,会像守护这些老药柜一样,守护着这份传承,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