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41章 小满的薄荷凉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41章 小满的薄荷凉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小满时节,暑气渐盛,葆仁堂后院的薄荷长得泼辣,绿油油的叶子挤着挨着,风一吹就漾起清凉的香。陈砚之蹲在薄荷丛边,用小剪刀剪着顶端的嫩芽——爷爷说,小满的薄荷最提神,用来配药效果最好。

“砚之,来看看这个方子。”爷爷拿着一张药方从诊室走出来,脸上带着浅淡的笑意。

陈砚之擦了擦手上的草汁,接过药方。是昨天他给一位头痛患者开的:川芎15克、白芷10克、薄荷6克、细辛3克,加了一味蔓荆子。患者说左侧头痛像被针扎,遇风更甚,陈砚之判断是风寒犯头,郁而化热,便在经典方里加了薄荷透热。

“说说你的想法。”爷爷坐在竹椅上,手里转着那枚老玉扳指。

“患者头痛偏于一侧,是少阳经的问题,”陈砚之指尖点着药方,“川芎能行血中气滞,白芷通鼻窍、散风寒,细辛温经,但他说偶尔会觉得头闷发热,加薄荷既能疏散风热,又能引药上行到头部,蔓荆子针对风热头痛,刚好补全了可能漏掉的热证。”

爷爷点点头,指腹敲了敲“薄荷6克”:“量抓得准。薄荷性凉,多了会伤脾胃,少了又达不到透热的劲儿。昨天患者反馈,喝药后半小时就觉得头轻了,这方子算对了症。”

陈砚之心里一暖,像被薄荷的凉意熨帖了似的。这是他独立接诊后,爷爷第一次明确肯定他的方子。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中年男人扶着位阿姨进来,阿姨捂着胸口,脸色发白:“医生,我老伴儿刚才浇花,突然心口闷得喘不上气,还恶心想吐。”

陈砚之立刻迎上去,扶阿姨坐在诊椅上,伸手搭脉。脉象沉细,且跳动不规律,阿姨说左肩还有点发麻。他想起爷爷讲过的“胸痹”症状,心里咯噔一下,但面上没露慌色。

“您最近是不是总觉得累?晚上睡不安稳?”

阿姨点点头:“是啊,这几天天热,总觉得没劲儿,以为是中暑了。”

陈砚之观察她的舌苔,白腻中带点黄,又按压她的内关穴,阿姨疼得皱起眉。他心里有了判断,转身在药柜前沉思片刻,提笔写药方:丹参15克、檀香6克、砂仁6克、瓜蒌12克、薄荷5克、炙甘草6克。

写好后递给爷爷,指尖微微发紧。爷爷接过药方,看了一眼,又抬头看他:“讲讲为什么这么开?”

“阿姨脉沉细,是气滞血瘀,舌苔腻说明有痰湿,”陈砚之定了定神,“丹参活血通经,檀香、砂仁理气化痰,瓜蒌宽胸散结,加薄荷是因为她有恶心感,薄荷能疏肝和胃,也能缓解闷热带来的烦躁,炙甘草调和诸药。”

爷爷没说话,拿起笔在“薄荷5克”旁边画了个圈,递给抓药的伙计:“按这个方子抓两剂,先煎丹参、瓜蒌,后下檀香、砂仁、薄荷,温服。”

等患者带着药离开,爷爷才拍了拍陈砚之的肩:“思路对路。胸痹多是痰瘀互结,你既用了活血的丹参,又用了化痰的瓜蒌,加薄荷调和胃气,考虑得比上次周全。”

陈砚之低头看着自己写的药方,字迹还有点飘,但每一味药的用意都清晰无比。他想起昨天剪薄荷时,爷爷说“药就像人,得懂它的性子,才能让它好好干活”,现在好像慢慢摸到了点门道。

傍晚,他蹲在薄荷丛边,摘了片叶子揉碎,清凉的香气钻进鼻腔。远处传来爷爷哼的小调,药柜上的铜秤在夕阳下闪着光,陈砚之忽然觉得,那些曾经让他紧张的药名、剂量,正在变成一种熟悉的语言,帮他说出对“治好病”的认真。

他拿出笔记本,写下:“小满,薄荷入药。治头痛时引药上行,治胸痹时疏肝和胃。原来药的用处,藏在对症状的细致观察里。爷爷说方子‘对路’了,这感觉,比喝了冰镇薄荷水还清爽。”

窗外的薄荷丛又被风拂过,沙沙的声音像在应和他的话。## 第四十一章 芒种的黄芩苦

芒种时节的雨来得急,豆大的雨点砸在葆仁堂的青瓦上,噼啪作响。陈砚之正蹲在药柜前整理药材,把晒好的黄芩片装进瓷罐,指尖沾着细碎的药末,带着微微的苦味。

“砚之,前院有位患者,你去看看。”爷爷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手里拿着把刚收进来的油纸伞,伞面上的水珠顺着竹骨往下滴。

陈砚之赶紧擦了擦手,快步走到诊室。患者是位年轻姑娘,双手按着小腹,脸色发白,额头上渗着冷汗。“医生,我这肚子从早上疼到现在,一阵一阵的,还拉肚子,吃了止泻药也没用。”

陈砚之让她躺下,轻轻按了按腹部:“哪里最疼?是绞痛还是坠痛?”

“下腹部最疼,像有东西在拧,”姑娘咬着唇,“早上吃了点隔夜的剩菜,是不是食物中毒了?”

他又问了排便的性状、是否发烧,仔细观察姑娘的舌苔——舌红苔黄腻,再搭脉,脉象滑数。心里有了判断,转身走到药柜前,提笔写药方。

笔尖在纸上停顿了片刻,他想起爷爷说过“湿热泻痢要分清气分和血分”,姑娘的症状更偏向湿热阻滞肠道,该用苦寒药清热燥湿,但又不能太过,免得伤了脾胃。

斟酌片刻,他写下:黄芩10克、黄连6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车前子10克(包煎)、木香6克、马齿苋15克、炙甘草5克。

写完后,他没立刻叫伙计抓药,而是拿着药方去找爷爷。爷爷正坐在廊下看雨,见他进来,抬了抬眼皮:“有把握吗?”

“她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是湿热蕴结肠道,”陈砚之递过药方,“用黄芩、黄连清湿热,茯苓、白术健脾止泻,车前子利尿渗湿,木香行气止痛,马齿苋清热解毒,应该能对症。”

爷爷接过药方,手指在“黄芩10克”上顿了顿:“黄芩苦寒,能清上中焦湿热,配黄连治肠热泻痢刚好,但她拉肚子已经大半天,正气可能受损,为什么不加一味炒山药?既能健脾,又能缓和苦寒药的药性。”

陈砚之愣了一下,确实没考虑到“顾护正气”这层。姑娘看起来已经有些虚弱,过度苦寒可能让她更乏力。他立刻拿起笔,在药方后添上“炒山药15克”,抬头时眼里带着点不好意思:“还是想得不够全。”

“能抓住湿热的核心就不错了,”爷爷把药方还给他,“加山药是为了让方子更‘稳’,治病像走路,既要踩准方向,也要脚下有根。”

按调整后的方子抓药时,陈砚之特意盯着伙计称黄芩,看着那黄棕色的饮片落入纸包,心里默默记着爷爷的话。他把药递给姑娘,仔细叮嘱:“水煎服,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20分钟,分两次喝,喝的时候温一温,别凉着喝。如果拉得次数少了,但还是疼,记得再来复诊。”

姑娘走后,雨渐渐小了。爷爷走到药柜前,拿起陈砚之刚才整理的黄芩罐:“知道为什么让你先练整理黄芩吗?”

陈砚之摇摇头。

“黄芩这味药,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但用不好就像泼冷水,能浇灭火,也能冻伤人,”爷爷掂了掂手里的药罐,“就像你刚才的方子,方向对了,但缺一点‘缓冲’,加山药不是妥协,是让药效更柔和地发挥作用——治病和待人一样,太刚硬容易伤着,留三分余地,效果反而更稳。”

傍晚时分,那位姑娘的家人打来电话,说喝了药后腹痛减轻了,也没再拉肚子,精神好了很多。陈砚之挂了电话,心里像被雨后的阳光晒过,暖烘烘的。

他走到药柜前,打开那罐黄芩,凑近闻了闻,苦味里似乎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回甘。拿出笔记本,他写下:“芒种,用黄芩治湿热泻痢。爷爷说,苦寒药要配‘缓冲’,就像雨天走路要带伞,既挡得住雨,也撑得住风。今天的方子加了山药,才真正‘落地’了。”

窗外的雨彻底停了,天边透出淡淡的霞光,照在药柜的玻璃上,映出他眼里的光。他知道,离“开好一张方子”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