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75章 言传身教传针艺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175章 言传身教传针艺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葆仁堂的竹帘被晨露打湿了边角,陈守义坐在八仙桌前,手里捏着那根磨得发亮的牛角针,针尖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林薇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她连夜整理的笔记,眼睛瞪得溜圆,像个等着上课的小学生。陈砚之端来三碗绿豆汤,放在桌上还冒着热气。

“今儿学‘动气针法’的变式。”陈守义放下针,指了指墙上的人体图,“昨天教的是扎完针让病人主动动,今儿学‘被动动’——病人自己动不了,医生帮着动,气照样能走。”

林薇赶紧翻开笔记本:“被动动?是不是像偏瘫病人那样,得家属帮忙活动肢体?”

“正是。”陈守义点头,“前儿个邻村的李大叔,中风后左胳膊抬不起来,自己使不上劲,我就给他扎了‘灵骨穴’,然后帮他慢慢抬胳膊,气顺着我的劲儿走,效果一样好。”

他让陈砚之坐在对面当“模特”:“林姑娘,你试试给砚之扎‘大白穴’,我教你咋帮着动。”

林薇捏着针的手抖了抖,针尖在陈砚之的手背上悬了悬:“砚之,我要是扎偏了,你可得说啊。”

“放心扎,我皮糙肉厚。”陈砚之笑着抬手,“你看,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往骨缝里扎,准没错。”

林薇深吸一口气,手腕一沉,针尖稳稳地扎了进去,比昨天在冬瓜上利索多了。“哎?不偏!”她惊喜地抬头。

陈守义眯眼点头:“进针角度对了,比昨天强。现在,你左手扶着他的胳膊,慢慢往回收,右手捻针,一收一捻,气就跟着往胳膊肘窜了。”

林薇依言照做,刚动了两下,陈砚之就“嘶”了一声:“酸劲儿上来了,往小臂走呢。”

“这就对了。”陈守义在旁边指点,“劲儿别太猛,就像哄小孩走路,得顺着他的劲儿带,不能硬拽。你在医院碰着偏瘫病人,就用这法子,比光扎针不动强十倍。”

正说着,院门口传来轱辘声,是村东头的赵大爷,被儿子用轮椅推着进来,左腿直挺挺地伸着,脚尖往内撇着。“陈大爷,您给瞅瞅,我爹这腿还是动不了,昨儿个试着站了站,差点摔了。”

陈守义对林薇说:“来得巧,你看着。”他先在赵大爷右手的“灵骨穴”“大白穴”各扎了一针,然后握住他的左脚踝,轻轻往外掰:“大爷,您别使劲,我帮您动。”

他边掰边捻针,赵大爷的腿居然慢慢往外撇了点。“哎……腿肚子有点酸……”赵大爷惊讶道。

“酸就对了,气过来了。”陈守义继续活动他的脚踝,“这叫‘踝三针’的辅助法,扎手上的穴,动脚上的关节,气能绕着走。”

林薇在旁边飞快地记笔记,笔尖在纸上沙沙响:“陈爷爷,为啥非得扎手上的穴?直接扎腿上的不行吗?”

“偏瘫病人腿上的穴气弱,扎了也走不动。”陈守义放开脚踝,“手上的穴气足,就像从上游开闸放水,能顺着经络流到下游,比直接在下游挖渠管用。”

赵大爷的儿子在旁边看呆了:“陈大爷,我爹这腿都僵了半年了,您这动两下就有感觉了?”

“慢慢来,急不得。”陈守义起了针,“每天让他自己试着掰掰脚,我再给他扎几针,过俩月说不定能拄拐走。”

送走赵大爷,林薇捧着笔记本追着问:“陈爷爷,刚才您捻针的速度比昨天快,是不是被动动就得快捻?”

“脑子转得快。”陈守义赞许地敲了敲她的本子,“主动动时,病人自己能催气,捻针慢点;被动动时,得靠医生捻针催气,得快点,不然气跟不上动作。这就像拉车,前面有人拉,后面不用太使劲;前面没人拉,后面就得使劲推。”

陈砚之端来刚沏好的薄荷茶:“歇会儿吧,林薇,你这一上午记的比我一周都多。”

“那当然,机会难得嘛。”林薇喝了口茶,又转向陈守义,“陈爷爷,您昨天说的‘倒马针法’,三针必须在一条直线上吗?要是病人太胖,穴位离得远咋办?”

“问得好。”陈守义从铁皮盒里拿出三根针,在冬瓜上比划,“胖人脂肪厚,间距可以放宽点,半寸到一寸都行,关键是三针的气得能聚到一块儿,就像三个火把,离得再远,能凑成一团火就行。”

他让林薇在冬瓜上试扎,林薇刚扎了两针,就听见院门口有人喊:“陈大爷在不?俺家娃被蝎子蛰了!”

进来的是村西头的刘嫂子,怀里抱着个三岁的娃娃,娃的手指头又红又肿,哭得撕心裂肺。“刚才在院里玩,被蝎子蛰了食指,这肿得跟胡萝卜似的!”

陈守义赶紧让她把娃放在桌上,看了看伤口:“没大事,毒没进太深。”他对林薇说,“你看砚之咋用‘五虎穴’。”

陈砚之取了根细针,在娃的大拇指第一节找“五虎穴”,快速点刺了三下,挤出几滴黄水。“嫂子,您给娃揉揉胳膊,从手腕往手指揉。”

刚揉了两下,娃的哭声就小了,指着手指头说:“不……不疼了……”

林薇眼睛瞪得溜圆:“就这几下就行?我们医院得用肥皂水冲洗,再抹药膏,好几天才能消肿。”

“这‘五虎穴’专解毒虫咬伤,是董氏奇穴的绝活儿。”陈守义说,“点刺放血能把毒引出来,比光抹药膏快。你在医院碰着这种情况,也能试试,记得挤到血变鲜红为止。”

刘嫂子千恩万谢地走了,林薇还在琢磨:“大拇指和食指离得那么远,咋能管用呢?这不符合经络走向啊。”

“董氏奇穴讲‘全息’,”陈守义拿起个橘子,“就像这橘子,一瓣上有个小点,其实对应着整个橘子的蒂。人的手也是,每个部位都对应着全身,大拇指对应头,食指对应肩,中指对应胸……”

他用针在橘子瓣上扎了个点:“你扎这个点,整个橘子的气都会动,手上的穴也是这个理。”

林薇恍然大悟,在笔记本上画了个橘子:“我明白了!就像地图,一个小点能代表一个城市。”

下午,陈守义让林薇独立给一个落枕的病人扎针。林薇紧张得手心冒汗,在病人脖子两侧找“风池穴”附近的董氏奇穴,刚要下针,又停住了:“陈爷爷,他说左边疼,我是不是得扎右边的穴?”

“不用,就近扎。”陈守义说,“董氏奇穴不讲‘左病右治’,哪儿疼扎哪儿附近的穴,气走得近,见效快。”

林薇咬着嘴唇下了针,又按照教的,轻轻帮病人转动脖子。“感觉咋样?”她声音都有点抖。

病人活动了两下,惊喜道:“哎?真不那么僵了!这姑娘年纪轻轻,手艺不赖啊。”

林薇脸一下子红了,抬头看陈守义,眼里闪着光。陈守义笑着点头:“还行,没慌了手脚。记住,扎针时心要静,你一慌,气就乱了,病人也跟着慌。”

夕阳把院子染成金红色时,林薇还在冬瓜上练习“倒马针法”,三针扎得越来越齐。陈砚之看着她的背影,又看了看坐在门槛上抽烟的爷爷,忽然觉得这画面特别踏实——老的传,少的学,一针一线,一言一行,把能治病的本事往下传,比啥都重要。

晚饭时,林薇捧着笔记本,把今天学的东西从头到尾复述了一遍,连陈守义说的“拉车”“火把”“橘子”的比喻都记了下来。“陈爷爷,我明天想学‘刺络放血’,行吗?我们科有个病人糖尿病足,脚趾发黑,主任说可能得截肢,我想试试能不能救回来。”

陈守义磕了磕烟灰:“行,但得先在猪皮上练,扎破一百张猪皮,再碰人皮。”

“没问题!”林薇使劲点头,眼里的光比桌上的油灯还亮。

窗外的虫鸣此起彼伏,葆仁堂的灯亮到很晚,映着三个身影和满桌的针具、药材。陈砚之知道,这门手艺就像院里的老槐树,只要有人愿意浇水施肥,就总能枝繁叶茂,护着那些需要的人,一年又一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