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62章 艾火温汤驱寒邪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162章 艾火温汤驱寒邪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葆仁堂的门槛上还结着层薄霜,陈砚之刚把药炉点着,就听见院外传来“咯吱咯吱”的踩雪声。抬头一看,是村西头的周寡妇,怀里抱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孩子,脸冻得通红,嘴唇乌青。

“砚之……快……快看看娃……”周寡妇的声音打着颤,进门时差点被门槛绊倒,“这娃从昨儿个起就没精神,不吃奶,手脚冰凉,夜里烧得哼哼,我抱着他坐了一宿……”

陈砚之赶紧迎上去,解开孩子裹着的小被子。孩子约莫一岁多,小脸烧得通红,呼吸又急又弱,小手攥得紧紧的,摸上去像冰疙瘩。“咋烧成这样才来?”他边说边把孩子抱到诊床上,“额头烫得厉害,怕是风寒入里了。”

周寡妇抹着泪:“家里就我一个人,黑灯瞎火的不敢走夜路,这不一亮天就赶紧来了……”

陈守义从里屋出来,裹着件厚棉袄,看了看孩子的舌苔:“舌头发白,是风寒束表,又有点阳气不足,光退烧不行,得把寒气赶出去,再补补阳气。”

“爷爷说得是。”陈砚之转身取了艾条和姜片,“我先给娃灸灸,温温阳气。”他切了片薄薄的生姜,铺在孩子的百会穴上,又捏了一小撮艾绒放在姜片上,用火柴点燃。“这是隔姜灸,姜能散寒,艾能补阳,俩搁一块儿,能把娃身子里的寒气拔出来。”

周寡妇看着艾绒烧得发红,急得直搓手:“会不会烫着娃?他嫩皮嫩肉的……”

“您放心,”陈砚之用镊子轻轻拨了拨艾绒,“我用的是‘雀啄灸’,离得近了就抬起来,像小鸟啄食似的,不会烫着。您看,娃都没哭,说明不疼。”

果然,孩子只是哼唧了两声,呼吸似乎平稳了点。陈砚之边灸边说:“这百会穴是诸阳之会,灸这儿能把阳气提上来,就像给快灭的炉子添点柴。娃手脚凉,是阳气没到四肢,灸完百会再灸灸涌泉穴,让阳气往下走。”

他又在孩子脚心的涌泉穴上灸了会儿,原本冰凉的小脚慢慢有了点暖意。“现在给娃开点药,麻黄汤的底子,麻黄能发汗解表,桂枝能温通经脉,把寒气从汗里赶出去。”

抓药时,陈砚之特意多抓了点甘草:“加两味甘草,调和一下药性,别太猛,娃身子弱,得温和点。熬药时少放水,熬成一小碗,放凉点再喂,分三次喂完,别一次灌太多。”

周寡妇接过药包,手在兜里掏了半天,只摸出几张皱巴巴的毛票,脸一下子红了:“砚之……我……我身上就这些了,剩下的我过两天给你送来……”

“婶您这是干啥?”陈砚之把钱推回去,“药您先拿着,钱的事不急。娃病好了比啥都强。”他又从柜台上拿起个热水袋,灌了点热水裹在小被子里,“给娃暖暖脚,回去路上别再着凉。”

周寡妇眼圈一红,抱着孩子直抹泪:“你真是个好人……我都不知道咋谢你……”

“快回去给娃熬药吧。”陈砚之送她到门口,“要是下午还烧,就再来找我,别耽搁。”

送走周寡妇,陈砚之刚把药炉上的水烧开,就见张大爷缩着脖子进来了,手里揣着个暖水袋,咳嗽得直弯腰。“砚之,咳咳……给我看看,这老慢支又犯了,咳咳……夜里咳得睡不着,痰稀稀的,白乎乎的,一到冬天就这样……”

陈砚之让他坐下,摸了摸他的手背,冰凉:“大爷您这是风寒犯肺,痰白清稀,是寒痰,得温化。”

“那你给我扎两针?”张大爷搓着手,“前儿个听人说灸法管用,我也试试?”

“您这情况适合灸。”陈砚之取来灸盒,“我给您灸灸肺俞穴和膻中穴,肺俞穴在后背,管肺部的,膻中穴在胸口,能宽胸理气,俩穴配着,能把肺里的寒气赶出去。”

他把艾绒放进灸盒,点燃后扣在张大爷后背的肺俞穴上:“您感觉热乎不?这艾绒的热气能钻到肺里,把寒痰化了,咳起来就不费劲了。”

张大爷眯着眼,舒服地叹了口气:“热乎!从后背一直热到胸口,刚才那股憋得慌的感觉轻多了。”

“再喝点药,内外夹攻。”陈砚之抓药时说,“小青龙汤的方子,麻黄、桂枝散寒,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就像给肺里的寒痰加点温乎气,让它化了能咳出来。”他一样样给张大爷看,“您看这干姜,得用炮制过的,辣味轻点,温性更足;细辛不能多放,放多了辣嗓子。熬药时放两颗大枣,中和一下,喝着不那么冲。”

张大爷接过药包,笑着说:“还是你细心。前儿个我跟你李大爷说,葆仁堂的药比别处的管用,他还不信,说我老糊涂了。我告诉他,不是药不一样,是人心不一样,你抓药时总想着咱这老骨头禁不禁得住,能不管用吗?”

“大爷您过奖了。”陈砚之给炉子里添了点煤,“您这病得慢慢养,回去别再抽烟了,多喝热水,早上起来搓搓手,揉揉胸口,能顺顺气。”

张大爷刚走,陈守义从里屋出来,指着药柜上的艾条说:“刚才给娃用的隔姜灸,火候掌握得正好,不老不嫩,既能散寒又不伤津。给张大爷用灸盒,面积大,适合后背,这些都是根据病人情况来的,没一成不变的法子。”

陈砚之点点头:“我记住了爷爷。寒症就得用温法,灸法能补阳散寒,比吃药来得直接,再配着汤药慢慢调理,才能去根。”

“这就对了。”陈守义往火塘里添了块柴,“就像冬天种麦子,得先盖层薄膜保保暖,再施肥浇水,光保暖不施肥长不好,光施肥不保暖会冻坏。灸法就像那层薄膜,先把阳气护住,汤药就是肥料,慢慢补,才能把病彻底治好。”

说话间,药炉上的水开了,咕嘟咕嘟冒着泡,水汽混着药香在屋里弥漫。陈砚之看着窗外的雪,心里暖暖的——这葆仁堂里的艾火和汤药,就像冬日里的暖阳,不光能驱走病痛,还能暖透人心,让这苦寒的日子里,多了份踏实的盼头。

张大爷不知啥时候又回来了,手里捧着个烤红薯,往陈砚之手里一塞:“刚从炉子里扒出来的,热乎,你尝尝。”红薯的甜香混着艾绒的暖意,在屋里慢慢散开,像极了这寻常日子里,最实在的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