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41章 往事如药,旧缘藏在岁月里

葆仁堂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陈砚之背着布包跨进去,一股熟悉的药香扑面而来。爷爷陈守义正坐在竹椅上,戴着老花镜翻一本泛黄的脉案,阳光透过窗棂,在他银白的头发上洒了层金粉。

“爷,俺回来了。”陈砚之把布包往柜台上一放,掏出给爷爷带的降压药,“县医院的李院长让俺给您带好呢。”

陈守义抬起头,放下脉案:“李院长?哪个李院长?”

“就是县中医院的李长河院长啊,”陈砚之挨着爷爷坐下,忽然想起啥,“对了爷,您猜咋着?李院长说他年轻时候跟您学过医,还抄了您三大本脉案呢!”

陈守义手里的茶杯顿了一下,浑浊的眼睛忽然亮了,像落了星子:“长河?他现在当院长了?”

“是啊!”陈砚之惊讶地睁大眼睛,“您认识他?那您咋从没跟俺说过?”

陈守义笑了,眼角的皱纹堆成了沟壑:“那都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早忘了。”他呷了口茶,茶水在嘴里转了转,才慢慢说,“那时候他还是个毛头小子,戴着眼镜,白白净净的,跟个学生娃似的,哪像现在当院长的样子。”

“他是上山下乡来的?”陈砚之凑得更近了。

“可不是嘛,”陈守义望着窗外的老槐树,像是望回了旧时光,“那年头兴‘知青下乡’,他从城里来咱村,被分到大队卫生室。身子骨弱,扛不动锄头,队里看他识文断字,就让他跟着卫生室的老大夫学抓药。”

他忽然笑出了声:“第一回给人抓药,把‘麻黄’当成‘麻黄根’,一个发汗一个止汗,差点给人治反了。老大夫骂他‘书呆子’,他红着脸,蹲在地上哭,眼泪掉在药碾子上,啪嗒啪嗒响。”

陈砚之想象着李院长年轻时的样子,忍不住笑:“那他咋跑到您这儿来了?”

“卫生室的老大夫没过半年就走了,”陈守义叹了口气,“就剩他一个半吊子,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都不敢找他看。有回张寡妇家的娃得了急惊风,抽得直翻白眼,他吓得手都抖了,抱着娃往我这儿跑,鞋都跑丢了一只。”

陈砚之的心跳快了些:“您咋救的?”

“还能咋救?”陈守义摆摆手,“先掐人中,再灌了点通关散,稳住了再扎四缝穴放血。那娃当时都紫了,我守了三天三夜,他也跟着守了三天三夜,眼睛熬得跟兔子似的,端水递药比谁都勤快。”

他顿了顿,声音软了些:“我看他心善,又肯学,就说‘要不你晚上来我这儿住吧,跟着学学’。他扑通就给我磕了个头,说‘陈叔,您就是我师父’。”

“那您咋不让他拜师?”

“拜师干啥?”陈守义哼了一声,“我又不是啥名医,就是个开小药铺的。他住东厢房,我睡西厢房,晚上我给人看诊,他就蹲旁边抄方子,不懂就问,一点不耻下问。有回问‘为啥治咳嗽有时候用杏仁,有时候用苏子’,缠着我问了半宿,我都困了,他还瞪着俩大眼睛。”

陈砚之想起李院长办公室的旧脉案,忽然明白:“那三大本脉案,就是那时候抄的?”

“嗯,”陈守义点头,“他不光抄方子,还记‘病人咋说的’‘我咋摸的脉’‘药熬到啥程度’,比学堂里的先生还认真。有回抄到后半夜,趴在桌上睡着了,口水把纸都洇湿了,我给他披件衣裳,他腾地站起来,说‘师父我没偷懒’,逗得我直乐。”

“他也治好过疑难杂症?”陈砚之追问。

“咋没有?”陈守义的语气带着点自豪,“那年村里闹‘无名肿毒’,好多人胳膊腿上长疙瘩,又疼又痒,流脓水。西医说是‘细菌感染’,打青霉素也不管用。他急得嘴上起泡,跟着我往山里跑,挖了一筐蒲公英、紫花地丁,又按我说的,加了点雄黄调膏子。”

他比划着:“他给人抹药膏,比谁都仔细,戴个白手套,一点一点往疙瘩上涂,说‘不能让脓水沾着好肉’。有个老头嫌药味冲,他就蹲在人跟前,给人讲‘这药能拔毒,就像给地里除杂草,得连根拔’,讲得比说书的还热闹。”

陈砚之听得入了迷:“后来呢?”

“后来?”陈守义的声音低了些,“他回城了。恢复高考那年,他考上了医学院,临走头天晚上,跟我在药铺里坐了半宿。他说‘陈叔,我以后当了大夫,一定像您这样,好好给人看病’,还把他戴了三年的钢笔留给我,说‘等我回来接您去城里’。”

他从抽屉里摸出支旧钢笔,笔杆都磨亮了:“这钢笔我留了四十多年,他倒好,当院长了也不回来看我,怕是早忘了。”话虽这么说,眼角却湿了。

“没忘没忘!”陈砚之赶紧说,“他跟俺说,您教他‘当医生得有副热肠子’,这话他记了一辈子!还说您用蜂蜜调药泥治烧烫伤,守着孩子换了七天药,一分钱没收——这些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陈守义愣住了,手握着钢笔,指节都白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叹了口气:“这小子……还记得这些。”

“他不光记得,”陈砚之把医院的事说了,“还说要跟俺订个约,医院有疑难杂症就找俺,俺治不了的就往他那儿送,互相帮衬着。”

陈守义看着孙子,忽然笑了:“好,好啊。当年我教他‘医道不分高低,能治病就是好大夫’,现在你们俩能搭把手,比啥都强。”他把钢笔往陈砚之手里一塞,“下次去县城,把这个给他,就说‘老头子没忘他,盼他有空回村看看老槐树’。”

陈砚之握着钢笔,冰凉的笔杆带着岁月的温度。窗外的老槐树叶沙沙响,像是在说那些藏在药香里的往事——一个城里来的知青,一个守着药铺的老头,借着一盏油灯,几味草药,把一段师徒缘,酿成了几十年的陈酿,如今开坛,依旧醇厚绵长。

“爷,”陈砚之忽然说,“等秋收忙完,俺陪您去县城看看李院长吧?”

陈守义望着窗外,没说话,眼角的皱纹却慢慢舒展开了,像老槐树的枝丫,在风中轻轻晃着,带着点盼头。葆仁堂的药香混着阳光的味道,在屋里弥漫,仿佛连空气里,都藏着那句没说出口的话:有些缘,隔着岁月,也能长出来新的枝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