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102章 故友重逢,医道切磋映初心

正月十五的县城格外热闹,红灯笼挂满了街道,卖糖画的小贩吹着哨子,把糖稀熬得金灿灿的。陈砚之提着药箱刚从药材行出来,就听见有人喊他的名字,声音清亮得像山涧的泉水。

“陈砚之?真的是你!”

他回头,见个穿白大褂的姑娘站在灯笼下,齐耳短发,眼睛亮得像星星,手里还抱着本《中医内科学》。陈砚之愣了愣,忽然想起——是大学时的同学林薇,当年在解剖课上总跟他争“三焦是否有形”的那位。

“林薇?你怎么在这儿?”陈砚之笑着迎上去,药箱的铜锁在灯笼下泛着光。

“我在县中医医院上班啊。”林薇晃了晃手里的书,“刚下夜班,买点参考书。你呢?回镇上开诊所了?”

“嗯,跟着我爷爷。”陈砚之指了指药材行的方向,“今天来进点药,顺便看看灯。”

林薇眼睛一亮:“你爷爷是不是那位陈老先生?我听科里的老大夫说过,镇上有位老中医,脉诊特别准,尤其擅长用药引。”

“是我爷爷。”陈砚之有些不好意思,“你要是不忙,中午去我家吃饭吧?我爷爷做的红烧肉特别香,咱们也能聊聊医院的事。”

“好啊!”林薇爽快地答应,“正好想请教些问题,医院最近收了个疑难杂症,我拿不定主意。”

两人并肩往镇上去,灯笼的光晕在雪地上晃出长长的影子。林薇踢着路边的积雪,忽然笑了:“还记得大学时你总跟我争‘五运六气’吗?你说要按年份算,我说得结合地域,争得教授都头疼。”

“可不是嘛。”陈砚之也笑了,“后来你找了篇论文,说南方潮湿,六气里‘湿’邪偏重,我才服了你。”

“现在觉得,当时太较真了。”林薇叹了口气,“临床上哪有那么多非此即彼?上周收了个病人,既有寒象又有热象,用了寒热并用的方子,居然好了——这要是搁在大学,我肯定得纠结半天。”

陈砚之点头:“我爷爷也总说,医道是‘活’的,不是书本上的死字。就像去年治一个产妇,明明是热证,却得加片生姜,怕凉药伤了胃气。”

“这就是‘反佐’吧?”林薇眼睛亮了,“我们科主任也总说,高手用药,像调琴,该紧则紧,该松则松,不能一根弦绷到底。”

说话间到了药铺,爷爷正在院里劈柴,见陈砚之带了个姑娘回来,笑着擦了擦手:“这是?”

“爷爷,这是我大学同学林薇,在县中医医院上班。”陈砚之介绍道,“林薇,这是我爷爷。”

“陈爷爷好!”林薇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常听砚之提起您,今天特意来拜访。”

“姑娘客气了,快进屋坐。”爷爷往屋里让,“砚之,去烧壶热水,我腌的腊梅开了,泡点花茶。”

屋里的炭炉烧得正旺,林薇捧着茶杯,忽然从包里掏出本病历:“陈爷爷,砚之,你们帮我看看这个病人。女性,四十岁,总说浑身疼,关节也肿,早上起来手僵得攥不住拳,查了类风湿因子是阳性,用了甲氨蝶呤,效果不太好,还总恶心。”

陈砚之接过病历,翻到舌苔照片——舌质暗红,苔白腻,脉象写着“沉细而涩”。“这是寒湿痹阻,还夹着点瘀。”

“我也是这么想的。”林薇点头,“给她开了独活寄生汤,加了桃仁、红花,可她喝了总说胃里烧得慌。”

爷爷凑过来看了看:“她是不是总说‘喝了药更累’?”

林薇愣了:“是!您怎么知道?她每次复诊都抱怨,说浑身没劲儿。”

“这方子没错,但少了点‘托’的药。”爷爷指着病历,“她脉沉细,是气虚,光祛邪不扶正,就像赶路的人背着石头跑,越跑越累。加点黄芪、白术,补气健脾,既能托住药劲儿,又能防着活血药伤胃。”

“可她胃里烧得慌,加黄芪会不会上火?”林薇皱着眉。

“不会。”陈砚之忽然开口,“她那‘烧’不是真热,是寒湿郁在里面,像湿木头烧不着,光冒烟——黄芪能帮着‘煽点风’,把湿邪透出去,反而不烧了。”

林薇拍了下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她总说‘烧得慌却不想喝凉水’,这就是虚火!”她赶紧掏出笔,在病历上记着,“那药引呢?用生姜?”

“用桑枝吧。”爷爷说,“桑枝能引药入关节,比生姜更对路,还能通络,一举两得。”

正说着,李寡妇端着碗汤圆进来:“陈大夫,林姑娘,尝尝甜汤圆。”柱子跟在后面,手里攥着片桂枝,看见林薇就脸红,把桂枝往她手里塞:“姐姐,这个能治感冒。”

林薇笑着接过来:“谢谢柱子,你认得真准。”她转向陈砚之,“你们这儿的孩子都懂药材?”

“从小耳濡目染呗。”陈砚之帮着摆碗筷,“柱子去年得过一场大病,好了之后就总跟着我认药。”

午饭时,爷爷的红烧肉刚端上桌,林薇就被香味勾得直吸气。“陈爷爷,您这手艺比医院食堂强多了!”

“好吃就多吃点。”爷爷给她夹了块肉,“你们医院现在用不用药引?”

“用是用,但没这么讲究。”林薇扒着饭说,“一般就生姜、大枣,像您说的桑枝、灶心土,很少用——主要是怕病人觉得‘不科学’。”

“科学不科学,得看管用不管用。”爷爷放下筷子,“前儿有个病人,吃西药总吐,我让他用灶心土煎水吃药,就不吐了——灶心土能吸附毒素,这就是科学。”

陈砚之点头:“我们上周收了个小儿腹泻的,用蒙脱石散不管用,我让他娘用炒米煮水喝,加了点鸡内金,两天就好了。炒米能健脾,鸡内金能消食,比单纯止泻强。”

“你们这是‘接地气’的智慧。”林薇感慨道,“我们在医院,总想着查指标、看数据,有时候反而忘了病人最直观的感受——就像那个类风湿病人,她说‘手僵得像戴了手套’,这比任何指标都说明问题。”

下午,林薇要回医院,陈砚之送她到路口。灯笼还在风中晃,林薇忽然从包里掏出张名片:“这是我的电话,以后有疑难病例,咱们多交流。对了,下个月医院有个中医研讨会,你和陈爷爷一起来吧?好多老专家都会来。”

“好啊。”陈砚之接过名片,“我跟爷爷说说。”

“对了,还有个事想请教。”林薇忽然红了脸,“我们科有个男同事,总说烧心,吃了奥美拉唑也不管用,舌淡苔白,脉沉迟,是不是虚寒?”

“是。”陈砚之笑了,“用吴茱萸汤试试,药引加生姜汁,能暖肝胃,比西药管用。”

林薇记在手机上,跳上公交车时还在喊:“记得研讨会啊!”

陈砚之站在路口,看着公交车走远,手里的名片还带着余温。回到药铺,爷爷正在整理药引,见他进来就问:“林姑娘是个好苗子吧?”

“嗯,学得扎实,还不固执。”陈砚之帮着把桑枝捆起来。

“这就好。”爷爷点头,“医道不能关门自己琢磨,得多跟人交流,你学她的‘现代诊断’,她学你的‘传统药引’,互相搭着,病人才能少受罪。”

陈砚之望着院里的腊梅,忽然觉得这正月十五的阳光格外暖。他想起大学时在图书馆跟林薇抢座位,想起刚才讨论病例时的争得面红耳赤,想起她记笔记时认真的样子——原来医道的传承,不光是爷孙相传,还有同学间的切磋,像溪水汇进大河,越聚越宽。

他拿起电话,给林薇发了条信息:“研讨会一定去,带爷爷的脉案给老专家看看。”

发完信息,他走到药圃边,给那株被柱子认成“桂枝”的肉桂浇了点水。阳光穿过枝条,在他手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金粉。陈砚之忽然觉得,自己在医道上的路,从来不是孤单的——有爷爷引路,有同学同行,还有那么多等着被医治的病痛,这路,得稳稳当当地走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