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88章 脉案里的春秋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88章 脉案里的春秋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晨雾还没散,陈砚之正在药柜前核对药材,指尖刚触到“川贝母”的瓷罐,就听见门外传来熟悉的咳嗽声——是东头的赵大爷,手里拎着个竹篮,里面装着新摘的冬枣,颗颗饱满,沾着露水。

“砚之,给你带点鲜枣,润润喉。”赵大爷的声音比上次清亮多了。上月他来的时候,咳得直不起腰,痰里还带着血丝,舌苔黄燥得像晒裂的土地,脉跳得又快又急,像要挣脱指尖。陈砚之当时辨为“肺燥伤络”,用了桑杏汤加减,加了白茅根止血,嘱咐他每天用梨煮水喝。

“大爷,您这咳嗽见好?”陈砚之接过竹篮,往他手里塞了瓶刚泡好的胖大海茶。

“好多了!”赵大爷笑着摆手,“夜里能睡整觉了,痰也少了,就是还有点口干。”他张开嘴,舌苔薄了些,边缘还带着点红(望诊)。

陈砚之搭脉时,指尖下的脉缓和了许多,只是重按下去仍有些虚浮(切诊)。“燥气伤了阴,得慢慢补。”他取了些麦冬、玉竹,包成小包,“回去跟梨一起煮,别放糖,就当茶喝。”

送走赵大爷,药铺的铜铃“叮铃”响了,进来个穿灰布褂子的汉子,是邻村的田木匠,左手缠着厚厚的纱布,血渍从布里渗出来,透着暗红(望诊)。“小陈大夫,这手怕是不中用了。”他说话时带着哭腔,气息里混着草药和血腥气(闻诊)。

陈砚之解开纱布,伤口在虎口处,皮肉翻卷着,边缘有点发黑(望诊)。“咋弄的?”

“前天刨木头,刨子打滑,一下子就豁开了,村里大夫给缝了几针,可总流脓。”田木匠的声音发颤(问诊)。

陈砚之摸了摸伤口周围,滚烫(切诊),再看他舌苔,舌红苔黄腻(望诊),搭脉时脉滑而数,像珠子在盘子里乱滚(切诊)。“这是感染了,有脓就得排出来。”他取来消毒的小刀,轻轻划开伤口,挤出些黄白色的脓液,一股腥臭味散开来(闻诊)。

“忍着点。”陈砚之边清理边说,“我给您用点拔毒膏,把脓拔干净,再开付清热解毒的药——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都是能消痈肿的,煎的时候加两瓣大蒜,能帮着杀菌。”

田木匠咬着牙点头,额头上的汗滴在柜台上,洇出小水痕。陈砚之给他包扎时,特意用了透气的纱布:“这几天别碰水,每天来换一次药,要是发烧就得赶紧来。”

晌午时分,药铺里飘着药香,陈砚之正在整理脉案,爷爷端着碗小米粥从里屋出来,坐在他对面的竹椅上,慢慢喝着。“看看这个。”陈砚之把昨天的脉案推过去,上面记着:“李姓小儿,三岁,发热三天,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声重浊,舌淡苔白,脉浮紧——辨为风寒感冒,予荆防败毒散加减,加生姜三片,嘱避风保暖。”

爷爷用筷子指着“咳声重浊”几个字:“记得他咳的时候,是不是像从胸腔里往外撞?”

“是,”陈砚之点头,“声音闷闷的,不像风热感冒那样清脆。”

“这就是‘闻诊’的用处。”爷爷放下碗,“风寒束肺,肺气被压着,咳声自然沉;风热犯肺,肺气往上冲,咳声就亮。你把这个记在脉案里,下次再遇着类似的,一眼就能认出来。”

正说着,门口进来个抱着孩子的妇人,孩子约莫四岁,小脸通红,嘴唇干裂,趴在妇人肩上,哼哼唧唧的(望诊)。“大夫,娃烧了两天,总说渴,喝多少水都不管用(问诊)。”妇人的声音里带着焦虑。

陈砚之摸孩子的额头,滚烫(切诊),再看他舌苔,舌红少津,像撒了层细沙(望诊)。“手心脚心烫不?”

“烫!夜里睡觉总蹬被子,说热。”妇人赶紧说。

陈砚之搭脉时,脉跳得又快又细,像绷紧的丝线(切诊)。“这是阴虚发热,得滋阴降火。”他开了青蒿鳖甲汤,加了天花粉,“这味药能生津止渴,比单纯退烧管用。回去熬点绿豆汤,别放糖,让娃当水喝。”

妇人走后,爷爷忽然说:“你现在看这些小病,能从脉、舌、声、症里找到对应,这就是进步。”他指着墙上的《伤寒论》挂图,“就像这本书,不是让你死记条文,是让你学会‘见病知源’。比如这孩子的阴虚发热,脉细数、舌红少津、渴而喜饮,都是‘阴虚生内热’的证,合在一起,就错不了。”

下午来的是个穿蓝布衫的老太太,拄着拐杖,一步一挪,脸色蜡黄,眼窝深陷(望诊)。“小陈大夫,我这心口总发慌,吃不下饭,浑身没劲儿(问诊)。”她说话时声音轻飘飘的,像风吹过枯叶(闻诊)。

陈砚之看她舌质淡白,苔薄得几乎看不见(望诊),搭脉时脉细弱得像游丝,重按几乎摸不到(切诊)。“是不是总熬夜做针线活?”

老太太愣了愣:“是啊,给孙子做棉衣,赶工期。”

“这是气血两虚。”陈砚之开了八珍汤,加了远志、酸枣仁,“这两味药能安神,您夜里别熬那么晚,不然补的还没耗的多。”他又取了些阿胶,打成粉,“每天早上冲一勺在粥里,比吃药方便。”

傍晚收摊前,最后来的是西巷的王婶,手里拎着块刚烙的葱油饼,热气腾腾的(望诊)。“砚之,尝尝婶的手艺。”她脸上红扑扑的,嗓门洪亮(闻诊),“前儿你给我开的药真管用,这心口不堵了,吃饭也香了。”

陈砚之想起她上次来,总说“心口像塞了团棉花”,舌苔白腻,脉滑而濡,是“痰湿中阻”,用了二陈汤加厚朴,果然见效。“您这是痰湿化了,以后别总吃油腻的,多吃点萝卜,顺顺气。”

王婶走后,陈砚之看着整理好的脉案,上面记着赵大爷的“肺燥脉浮数”、田木匠的“外伤脉滑数”、李姓小儿的“风寒脉浮紧”、发热孩童的“阴虚脉细数”、老太太的“气血虚脉细弱”……每个名字后面都跟着望、闻、问、切的细节,像一串串联起来的珠子,串起了寻常日子里的病痛与安康。

爷爷走过来,翻了翻脉案,忽然说:“你看这脉案,就像看庄稼的收成。赵大爷的肺燥,像久旱的田;田木匠的感染,像生了虫的苗;那孩子的阴虚,像缺了水的禾——你开的药,就像浇水、除虫、施肥,得对着根来。”

陈砚之望着窗外渐沉的夕阳,药铺门口的梧桐叶被风吹得沙沙响。他忽然觉得,这些看似琐碎的脉案,藏着的不只是病症与药方,还有他从生涩到熟练的脚印。就像爷爷说的,医道没有捷径,不过是把每个病例的细节刻在心里,把望闻问切的功夫磨在日常,日子久了,自然就能从脉的浮沉、舌的润燥、声的清浊里,读懂病的密码。

他给脉案本盖上布套,想起明天还要给田木匠换药,给发热的孩子复诊,心里踏实得很。药香漫过柜台,混着远处的炊烟味,像在说:这医道漫漫,且行且学,总有新的病症要辨,新的脉案要写,但只要心够细、手够稳,就不怕走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