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79章 问诊渐熟,医患间的默契

跟着爷爷学中医 第79章 问诊渐熟,医患间的默契

作者:中医自己玩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24 20:38:53

晨露还挂在药圃的紫苏叶上时,陈砚之已经坐在诊桌前,将“十问歌”的纸条又抚平了些。纸角被手指磨得发亮,上面“问饮食”三个字旁,被他用红笔圈了个圈——昨天张婶的湿症,正是从“喜热饮”里摸到了阳虚的根。

第一个推门的是送奶的老周,自行车铃铛还在巷口响,人已经跨进了门槛。“小陈大夫,我这胳膊,抬到一半就卡壳(问头身),夜里睡觉还麻(问头身),像有蚂蚁在爬。”

陈砚之示意他把袖子卷起来,肘关节处有块明显的淤青。“是撞到哪了?(问因)”

“前天搬奶箱,蹭到墙根的石头上。”老周咧嘴笑,“当时没当回事,昨天开始就抬不动了。”

“怕热还是怕冷?(问寒热)出汗不?(问汗)”陈砚之的手指轻轻按在淤青处,老周疼得龇牙咧嘴。

“怕冷!越冷越麻,出冷汗!”

“这就对了。”陈砚之提笔写方,“你这是瘀血夹寒,得温着散。”他想起老周总说“送奶时风往骨头缝里钻”,在“当归、红花”旁添了“桂枝3克”,“这味药能把热气引到胳膊上,比单用活血药管用。”

老周拿着方子要走,陈砚之又补了句:“晚上用艾叶煮水熏胳膊,水别太烫——您这胳膊常年沾凉气,得慢慢捂热。”这话是从“问头身”的“遇寒加重”里琢磨出来的,比课本上的“瘀血证治”多了几分人情。

日头爬到窗棂中间,进来个抱着布包的老太太,布包里是刚纳好的鞋底。“小陈大夫,我这心口窝,总像揣着块冰(问头身),吃点东西就胀(问饮食),夜里躺平了更厉害(问头身)。”

陈砚之刚要开口,老太太又说:“我知道你要问啥——不怕热,就怕冷;不出汗,大便稀;上个月月经刚走,量少得很(妇女问经期)。”她拍着布包笑,“上次听你跟你爷爷说‘十问歌’,我都记着呢!”

陈砚之也笑了,提笔写下“理中丸加减”。老太太的症状明明是“中焦虚寒”,他却在方子里加了点麦芽,“您这胀是脾虚不消化,光温脾不行,得帮着磨磨食。”这是从“问饮食”的“食后胀甚”里悟出来的,比单纯套用“理中丸治虚寒”更贴病情。

老太太走时,把一双新布鞋放在诊桌上:“给你爷爷穿,软和。”鞋面上纳着“平安”两个字,针脚密密的,像极了问诊时那些不能漏的细节。

午后进来个穿西装的年轻人,领带系得紧紧的,一坐下就说:“大夫,我这头,疼得像要炸开(问头身),血压也高,吃了降压药也不管用(问服药)。”

陈砚之没急着问血压值,先问:“是两边疼还是后脑勺疼?(细化头身)疼的时候想不想吐?(问饮食)”

“两边疼,一跳一跳的,疼狠了就吐酸水。”年轻人揉着太阳穴,“我猜是没睡好,最近总加班到后半夜(问因)。”

“让我看看舌头。”陈砚之示意他张嘴,舌边红得发紫,像被掐过的痕迹,“你这不是单纯的高血压,是肝火往上冲。”他写下“天麻钩藤饮”,又想起“十问歌”里的“七聋八渴”,补充道,“是不是总觉得耳朵嗡嗡响?(问聋)”

年轻人眼睛亮了:“对对!你咋知道?我还以为是戴耳机戴的!”

“肝火犯耳才会响。”陈砚之在方子上添了“磁石”,“这味药能把肝火往下吸,不光治头疼,还能止耳鸣。”他边写边说,“问诊就像解绳结,你说‘头疼’是个大结,我问‘哪疼’‘吐不吐’‘耳朵响不响’,就是在找绳头,找着了才能解开。”

年轻人走时,把领带松了松,说:“明天我就把加班推了,看来这病不光得吃药,还得‘问’出病根来。”

夕阳把诊室染成暖黄色时,爷爷翻着今天的脉案,忽然说:“那个老太太的方子,你加麦芽是对的。虚寒夹食积,就像冻住的面团,光烤不行,还得揉两下。”他指着年轻人的方子,“磁石加得也巧,这就是‘十问’问透了,才知道该往哪加药。”

陈砚之望着诊桌前的“十问歌”,纸角已经被他压得服服帖帖。那些曾经觉得拗口的句子,现在倒像老熟人——“问寒热”帮他辨清阴阳,“问饮食”让他摸到脾胃的虚实,“问因”总能揪出藏在病后的生活习惯。他忽然明白,问诊的功夫,不在把“十问”背得多熟,而在知道对谁该多问两句,对谁该换种说法,就像种庄稼,得顺着节气,也得看地块的肥瘦。

他给砚台添了新墨,心想明天不管来的是磨剪刀的、送奶的,还是穿西装的,他都能用这十问歌,问出个清清楚楚,就像爷爷说的:“问得越细,离病的根就越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