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跟着爷爷学中医 > 第74章 古籍里的医道,爷孙俩的对话

霜降这天的太阳起得晚,葆仁堂的诊室里透着股清冽的静。陈砚之坐在临窗的书案前,指尖划过泛黄的《临证指南医案》,书页间夹着的干枯薄荷叶簌簌作响。案头的铜炉里燃着沉香,烟气袅袅地缠上杏林春暖的匾额,把字熏得越发温润。

爷爷躺在东墙根的藤椅上,手里摇着把竹骨扇,扇面上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字迹被岁月磨得浅了。他眯着眼看陈砚之翻书,忽然笑了:这书你都翻第三遍了,看出些新东西没?

陈砚之合上医案,指尖还停留在篇的批注上:叶天士说湿邪害人最缓,去之亦难,以前在学校背这句话只当是条文,现在看刘叔那回暑湿泻,才明白这字里藏着多少煎熬。他望着窗外落满霜的药圃,忽然叹了口气,爷爷,我在学校时各科成绩都是优等,可刚回来坐诊那阵,看个风寒感冒都得反复翻书,总怕漏了什么,这是为啥?

藤椅的咯吱声停了。爷爷坐直身子,从茶缸里捏了撮茶叶,用沸水冲开:你先说说,学校教你的是啥?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得滚瓜烂熟,四诊八纲、脏腑辨证都学过,还有现代医学的解剖、药理......陈砚之数着手指,忽然顿住了,可真见了病人,那些知识就像散在筐里的珠子,串不起来。

这就对了。爷爷呷了口茶,茶梗在水里打着旋,学校教的是,是前人总结的规矩,可病人不是按书本长的。就像你学过湿阻中焦要用平胃散,可刘婶那天不光湿阻,还有气虚,不加黄芪就差口气;你知道风热感冒用银翘散,可小虎那次夹了食积,得加神曲麦芽,这些书本不会一条一条写清楚。

陈砚之摸着医案上的朱笔批注,那是爷爷年轻时写的:您是说,学校缺的是?

缺的是。爷爷的声音沉了些,现在的课表排得满,上午讲《本草》,下午上解剖,对着标本认药,隔着屏幕看病例,哪有机会像你小时候那样,蹲在药圃里看苍术怎么在雨里长,跟着我去田埂上认马齿苋治泻?书本告诉你葛根能解酒,可没教你葛花要选带露的,枳椇子得用陈年的才不伤胃。

他指着墙上的脉案:你看这记录,张木匠牙疼,不光记了用石榴叶,还写着午时就诊,日头最烈,加薄荷三分——这就是因时制宜,学校的试卷不会考这个。

陈砚之想起自己第一次独立看诊,给王奶奶开止咳方时只记得川贝润肺,忘了她有痰,爷爷后来加的桔梗,就像突然把堵塞的管道通开了。那学校教的没用吗?

怎么没用?爷爷把茶缸往桌上一墩,没有那些理论打底,你连和都分不清,更别说灵活加减了。就像盖房子,学校给你的是砖瓦木料,可怎么垒墙、怎么上梁,得自己在风雨里琢磨。你看这医案上的批注,都是我看砸了多少方子才悟出来的。

他忽然从抽屉里翻出个牛皮本,里面夹着张泛黄的成绩单:你看,这是我年轻时的成绩,比你差远了,可我跟你太爷爷抄方时,见过他用灶心土止呕,用灶台上的麦芽糖治胃痛,这些土法子不在书本里,却藏着最实在的医道。

陈砚之翻开本子,里面记着腊月萝卜治食积,霜打菠菜止衄血,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股鲜活的气。那我以后该怎么走?

两条腿走。爷爷的目光落在药圃,一条腿踩着书本的理,别丢了规矩;另一条腿踩着地里的土,多看看病人的脸,多问问他们夜里睡得香不香,饭吃得甜不甜。就像你现在用马齿苋治泻,既知道它含的黄酮能抗炎,也记得雨后的马齿苋更肥嫩,药效更足——这才是知行合一

沉香的烟气漫过书案,把爷孙俩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淡墨的画。陈砚之忽然想起自己刚毕业时,总觉得爷爷的法子不科学,现在才明白,那些看似随意的草木配伍,藏着多少代人的经验。

正说着,西巷的李奶奶推门进来,手里攥着块手帕,时不时捂嘴咳嗽:砚之,我这咳嗽总不好,夜里躺平了更厉害,痰是白的,像泡沫。

陈砚之刚要搭脉,爷爷在藤椅上轻轻敲了敲桌子:先看看她的鞋。

李奶奶的布鞋沾着湿泥,鞋底磨得发亮。陈砚之忽然想起,昨天刚下过雨,老人爱去菜园摘菜。奶奶是不是淋了雨?

是啊,李奶奶叹道,昨天摘了把菠菜,回来就咳得凶了。

脉沉细,舌淡苔白滑——是寒饮伏肺。陈砚之想起《金匮要略》里的小青龙汤,却没急着开方:您是不是总觉得后背凉?

李奶奶愣了愣:可不是嘛,像背着块冰!

陈砚之提笔写方:桂枝6克、干姜5克、细辛3克、五味子5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写完递给爷爷,爷爷添了苏子6克她痰多大便干,苏子既能降气,又能润肠。

等李奶奶拿着药方走了,爷爷才说:你看,书本说用温化,可怎么化?得问出后背凉,才知道寒有多深;看到,才明白寒从何来。这就是书本之外的功夫。

午后,东巷的小虎被妈妈拽着进来,孩子捂着肚子,脸涨得通红:陈医生,他吃了三块柿饼,现在肚子疼得直哭,放不出屁。

陈砚之摸了摸小虎的肚子,胀得像个小鼓,舌苔白厚腻。食积气滞他想起爷爷说的因时制宜,现在刚过霜降,柿子性寒,孩子脾胃弱,积在里面了,用炒麦芽10克、炒山楂6克、莱菔子5克、生姜2片,煮水喝,加少许红糖。

爷爷在一旁补充:煮的时候加三枚大枣,免得莱菔子太冲,伤了孩子的胃。

送走小虎,陈砚之坐在书案前,把今天的病例记在本子上,特意写下问后背凉观鞋湿加苏子加大枣几个字。爷爷走过来,在后面添了句:医道如农耕,既得懂节气,也得看土地。

暮色漫进诊室时,陈砚之重新翻开《临证指南医案》,这次,那些批注仿佛活了过来。叶天士说务必先安未受邪之地,他忽然想起给刘叔开防醉汤时加的茯苓白术——护脾胃就是安未受邪之地。

铜炉里的沉香快燃尽了,最后一点烟气缠着字,慢慢散在暮色里。陈砚之望着窗外,药圃里的艾叶上还凝着霜,却透着股倔强的绿。他忽然明白,爷爷说的路,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让书本的墨香混着草木的清香,让条文里的规矩连着病人的呼吸,这样走下去,每一步都踩着实诚的土地。

诊桌上的医案被风掀开一页,露出爷爷年轻时的字迹:药者,疗人也,非疗病也。陈砚之拿起笔,在后面添了句:医者,读典也,亦读人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